北京保卫战于谦选择出城迎战是在冒险?专家说这才是最稳妥的战略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当时的情势

也先进攻北京,采取了兵分两路,南北夹击,长驱直入,进逼北京的方略。南路用兵3万,也先亲自率领,是进攻的主力,挟持太上皇,经紫荆关进攻北京;北路用一部兵力攻居庸关、白羊口以配合。九月二十八日,也先挟持英宗到大同北门。总兵官郭登身穿朝服,在月门里设交床(交椅)一把,请英宗下马进入,同时在城上埋伏士兵,待英宗入后,放下闸板。但英宗不肯下马,也先等发现,就挟持英宗出门去。

也先又挟持英宗到东门,要求城中官员出见,知府霍瑄从水窦出见英宗,并送上羊酒等物。也先没有攻城,郭登等也没有出击。十月初三,也先挟持英宗到阳和(今山西阳高),阳和守将送英宗以牛羊酒。双方仍未交战。初四,也先挟持英宗到达紫荆关北口,右副都御史孙祥派指挥刘深去见英宗。紫荆关是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

也先欲犯京师,必先取紫荆关。十月初五,也先军开始进攻明军。明军在孙祥的带领下,凭借崎岖山谷、城高池深,进行顽强抵抗。被俘太监喜宁引也先从间道入,内外夹攻,进入关城,都指挥韩青战死,右副都御史孙祥督兵与敌人巷战,最后被杀。初九,喜宁引也先军烧毁紫荆关,挟持英宗经易州、良乡、卢沟桥,于十一日进抵北京城郊。

对于瓦刺也先以送英宗为名的进攻,明廷在九月二十三日,已有所闻,并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

1、识敌阴谋,加强戒备。

九月二十四日,明廷指示镇守宣府的太监赵琮,一定要以“宗社为重”,瓦剌如果真心送驾回京,人马若止五七骑或十数骑,可听其自来;若大队人马护送“必非真情”,当“从长计议,或事袭击,或用固守,务出万全”,并要求紫荆关、居庸关等守将,加强戒备,有备无患。

2、任命将领,加强指挥。

命兵部尚书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统一指挥。起用王通为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任命礼部左侍郎杨善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同王通一起,提督守备京城,并以吏科给事中程信、户科给事中王竑协助之。赦免广宁伯刘安,令顾兴祖刘聚恢复官职,以刘安为总兵官,祖、聚为副总兵杀敌。

3、派兵遣将,增援紫荆。

也先军于十月初五攻打紫荆关,初六,明廷以都督孙镗充总兵官,高礼为副总兵,率精兵26000,支援紫荆关的防守,并以都督毛福寿、陶瑾率精兵1万,策应孙镗但刚要出发,得知紫荆关失守,孙镗遂率军驻扎于北京近郊。

4、调集军队,急驰勤王。

致书宗室诸王,要求他们以宗社为重,派将领,率精兵,星夜赴京勤王。命守备宣府总兵官杨洪率兵2万,辽东副总兵焦礼、施聚将兵3万,星夜入援京师。

5、列阵九门,严守京师。

瓦刺也先军进逼京师,右都督石亨主张收兵入城,禁闭九门,坚壁疲敌。于谦认为,瓦刺势盛,“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他主张“凡兵皆出营郭外”御敌,于是将主力22万依城列阵于九门之外:都督陶瑾列阵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列阵于东直门;武进伯朱瑛列阵于朝阳门;都督刘聚列阵于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列阵于阜成门;都指挥李端列阵于正阳门;都督刘德新列阵于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列阵于宣武门;于谦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列阵于德胜门,以当冲要。

关闭九门,绝士卒返顾,以示背城一战的决心。还规定:“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谦躬擐甲胄,率先士卒,激励三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刺军决战于北京城下。

二、出城迎战的得失

北京保卫战是一次胜利的城市守卫战,究其胜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决策正确,上下同心抗敌。

“土木之役”后,以于谦为首的抗敌派战胜迁都派,说服了皇太后,坚定了保卫北京的决心。拥立邮王为帝,任命了各部大臣,建立了政府领导,特别是任命了以忧国忘家、志存宗社、有胆有识的于谦为兵部尚书,有了一个坚强的抗敌核心;惩办了王振余党,人心大快,抗敌之心振奋;瓦刺军烧杀劫掠,民心要求抗敌。这些是取得这次保卫战胜利的极其重要的政治因素。

2、筹措军兵粮饷,战争准备充分。

“土木之役”后,在于谦的主持下,迅速地进行了战争准备:任命了一批得力的将领,京军由10万疲弱之卒,迅速增至22万,超过瓦刺军数倍;调拨、收集、制造武器装备,迅速武装起来;搬运粮草进京,准备持久御敌,焚毁北京周围不能运进的粮草,不予资敌。这些为取得保卫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梯次部署兵力,有效御敌进攻。

远则大同、宣府重镇,近则居庸、紫荆关隘,最后京郊、城垣,形成有层次、有纵深的防御部署。尽管大同、宣府没有发挥多大作用,但紫荆关的防御战为保卫北京赢得了宝贵的5天时间。

4、以战为守,发挥火器威力。

城市防御战有以攻为守,婴城自守,攻守结合几种打法。北京保卫战创造了背城决战,以战为守的成功战法。在兵力超过敌人数倍,作战准备充分,士气振作的情况下,于谦决定兵出九门,战于城郊是正确的。作战中相互配合,敌攻一路,他路支援;敌攻城外,城上配合;夜袭敌军,主动出击等战术运用也是成功的。

巧妙地运用火器,先以伏兵诱敌待敌迫近突然以火铳、火炮、、飞枪、火箭齐射,或用大将军(巨型重炮)轰击;敌乱,步、骑发起猛烈反击。火器同步、骑、弩兵密切配合,充分地发挥了自己之优长,减杀了瓦剌骑兵的优势。这些使明军迅速地变被动为主动,仅5天就击退强敌。

由此可知,出城迎战在当时的情势下是完全正确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于谦#

Hash:f827a7e13504caf562557460f3f967e966839c72

声明:此文由 历史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