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源白石山的红色故事

燕赵时讯消息(记者朱启荣 通讯员东坡 摄影/崔顺心)提起5A级景区涞源白石山,人们不由自主地就想起她那秀丽山峰、红白桦林、绵绵的云海、奇松怪石等。有多少人能了解涞源白石山的英雄故事、又有多少人知道白石山是“党建”的好课堂?

记者经过多方了解,沿着白石山抗日战场遗迹,汇总出这座北方奇山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白石山东门前的云谷和右侧的鼻子岭、雁宿崖即是“黄土岭战役”的战场,两侧的白石口、插箭岭关城即是敌我双方长期争夺的地方。高耸的白石山见证了涞源人民浴血抗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巍峨的长城正是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筑成。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涞源是八路军抗战开辟晋察冀边区解放的第一座县城,一直处于晋察冀根据地的核心地区。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年代发生过许多经典战役,涌现了一批功勋卓著的抗战英雄。

在这里,八路军向日寇打响了敌后战场的第一枪——驿马岭阻击战。

在这里,击毙了日寇中将阿部规秀——黄土岭战役。

在这里,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为八路军战士做手术而负伤。

在这里,全歼日军士官教导大队——东团堡攻坚战。

还是在这里,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将日军带入八路军包围圈英勇牺牲。

……

八年抗战,涞源有8000人投身抗日,3000儿女光荣献身,涞源两次被评为“对敌斗争模范县”,老区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著名的黄土岭战役即发生在白石山东麓的云谷、黄土岭地区。战役划分为雁宿崖战斗和黄土岭战斗两个阶段。战役前敌总指挥由杨成武将军担任。

1939年10月下旬,日军自张家口调集兵力,对涞源、灵丘地区的下关、水堡、上寨、倒马关、银坊等根据地进行秋季大“扫荡”。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获得消息后,即由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任总指挥,调集二团、三团、二十五团等部队在鼻子岭雁宿崖设伏,由县大队曾雍雅、梁正中支队充当“狼诱子”,自荆山口接火,诱敌深入。3日拂晓,日军辻村大佐带领620人由县城出发向雁宿崖方向进犯,中午进入我军包围圈,战斗全面打响,于晚7点结束。经猛烈拼杀,共歼灭日军500余人,辻村被击毙,缴获武器、弹药、军用物资甚多。

辻村率领500日军在雁宿崖被歼之后,驻守张家口的伪蒙疆驻屯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恼羞成怒,急于找到八路军主力进行报复。4日,阿部规秀亲率1500余人,分乘90多辆卡车,由张家口向涞源疾驰,向雁宿崖地区猛扑,以图报复。7日晨,敌进入黄土岭伏击区。我军调集一分区一团、二团、三团、二十五团,120师特务团等与敌人激战一天,下午4时我炮兵向疑似敌指挥部小院连打三发炮弹,指挥官阿部规秀当场毙命。此次战斗又歼敌900余人。

黄土岭战役,前后两个阶段共歼灭日军1500余人,尤其是击毙号称山地战专家的阿部规秀,敌人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本次战役创造了八路军对日作战的又一次辉煌。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敌后的抗日战场上,八路军总部指挥100多个团,向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即“百团大战”。

1940年8月,我军在敌后数千里长的战线上对日军展开了破袭战。在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涞(涞源)灵(灵丘)战役”中,涞源发生了著名的三甲村、东团堡攻坚战。东团堡是涞源县的第二大盆地,位于县域东北,与蔚县交界,是张家口南下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军在此地修筑六个炮楼,其中位于东团堡村的中心炮楼驻守战地军校——士官教导大队。

1940年9月22日至25日,由杨成武任前敌指挥,以晋察冀一分区三团为主力,全歼驻守东团堡的日军士官教导大队173人,井出和甲田两个大队长正值调换,见大势已去,投火自焚。此役我军牺牲了221名官兵,他们的英魂永远长眠在“东团堡战役烈士陵园”。日本军部驻涞源警备司令小柴俊男,写下了《长恨歌》为亡命的同伙哀叹。

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可谓家喻户晓。王二小是涞源县上庄村人。因父亲病故,母亲改嫁,哥哥被抓去当兵,而沦落为孤儿,逃荒要饭来到南马庄乡狼牙口村给村里的富户放牛。当时,涞源县白石山北部为敌占区,白石山至走马驿为游击区,走马驿至阜平界为解放区

1941年9月16日,一小队日军闯入解放区,来寻找八路军的后方机关。狼牙口村驻守着八路军骑兵连,村里和邻近的山沟就是八路军伤员养伤的地方。当日军走到狼牙口村山口时迷了路,看见在山坡上放牛的王二小,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石湖旮旯的死胡同,八路军预先在此设有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起王二小摔在了一块大石头上。与此同时,八路军骑兵连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狼牙口邻村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的张士奎同志将这个消息,马上写成报告报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从此这首歌曲唱遍了大江南北,一直传唱至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事迹,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我们的课本里有一张白求恩在一座小庙内为伤员做手术的经典照片,这是随军记者吴印咸于1939年10月24日,在晋察冀边区涞源县王安镇孙家庄村的小庙所拍摄。图中白求恩正在为从易县摩天岭战斗转移来的伤员做手术,就在这次手术中,白求恩的手指被伤员的碎骨刺破受伤。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1938年1月,白求恩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加美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5月1日,白求恩前往晋察冀边区。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白求恩创办了卫生学校,转战于唐县顺平、易县、涞源等地。行程1500余里,做手术315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伤员1000多名。

白求恩于摩天岭负伤后又赶赴黄土岭战役,之后在易县甘河净给八路军战士切除丹毒的手术中,自己的伤口遭遇致命的感染,终因医治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白石山风景区为纪念抗日战争在涞源一带发生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景区东门的右侧修建了涞源抗战纪念馆。馆内从涞源抗战历史年表、日军暴行、重要战役和风云人物四部分,扼要展现涞源这片英雄土地、红色土地的峥嵘岁月。

转自燕赵时讯【河北工人报金融周刊·燕赵税务网站】

Hash:d8cc76d0af58c2efe813a0621f840ae1247cb562

声明:此文由 燕赵博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