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上磨,用正气影响学生——看王阳明如何指导人生教育

分享

作者:刘兆伟(沈阳师范大学

王阳明

前言:

阳明先生是最优秀、最高明的人生导师。其一生从三十四岁开始招收弟子,讲明圣学。其所招收的弟子无论出身,共求圣道。王阳明三十六岁赴谪途中所经地,凡有可讲学传道之处,就全心全意传道解惑,指导人生。其三十七岁居龙场,本着“素夷狄,行乎夷狄”的圣则,尽快悟道明心,尽心与人为善,讲学传道。

讲学重在人生指导,“在事上磨”

阳明先生讲学,重在指导人生,且善于在具体事上进行最恰切的指导。1508年王阳明为龙场弟子写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讲: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且讲,立志为善、立志有所作为,父母兄弟皆悦之,何乐而不为?

讲到“勤学。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

讲到“改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隐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

讲到“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①(P1072)

阳明还讲,凡是攻人之短,揭人家隐私以叫人说正直的人,都不能称之为责善,所以他绝不能这么做,但是别人如以此攻击他,那就是他的老师,“攻吾短者是吾师”。应该感谢人家,更不应怨恨。对老师别以为不可以指正批评,只不过要客气一些,婉转而正直罢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教学相长。可见阳明先生讲学、办书院完全是为了育才兴邦,其教育在育人上,时时想的是人的“良知”、人的发展。王阳明指导弟子“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基础上,强调在事上磨,在事上练;削去虚荣,“务于切己处着实用力”。即“立志”也好,“勤学”也好,“改过、责善”也好,都必须与社会生活实际、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事事要落实,所思所想所学件件有着落。自己修养要在具体事上考验,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问题要害,去打磨,去冶炼。阳明对弟子、朋友、子侄皆能及时指正,经其指正后皆无误入歧途者。《与陆元静书》中,阳明先生教育弟子说:

“必欲此心存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无别功矣。”①(P74)

如果一定要自己的心纯粹是天理,而没有一丝一毫私欲,那就必须要在事前防止在此事上可能产生的私心,而当事中一旦产生私心,就立即围追阻截。事事如此,时时如此,每个人心中的天理明镜,方可永远明亮不朽。这正如《中庸》中所讲:“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②(P105)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绝不做亏良心的事,恐惧伤害良知;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绝不做亏良心的事,唯恐自己不审慎。《大学》的格物、致知,讲的本真就是格除己心之非良知部分,使内心纯正,以致良知,达乎天理。学子们如能做到“防于未萌、克于方萌”“戒慎恐惧”“格物致知”,那学圣贤还有什么难的呢?显然,阳明先生教诲弟子、学人,完全是从树德立人,为国育才的宗旨出发,不遗余力地指导教诲弟子学人坚守正道、为国为民、不苟人生。

积极用世,以正气影响学生

阳明先生三十五岁时由于直谏,为戴铣等被陷害而鸣不平,被太监刘瑾阉党重打四十大板,死而复生,又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跋山涉水到了龙场,既无住房,又无食粮,瘴气游荡,虫蛇袭扰。与当地人语言不通,十分悲苦,随去者皆病倒,而阳明歌诗唱词,做粥使从者食。空时坐石窝以思生路,悟道得生。据阳明先生所写的《瘗旅文》中说:

“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二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①(P1049)

阳明先生心中有信念,有理想,无论奸佞想打死他,还是想以恶劣环境困其致死,他始终积极用世,毫不消沉。在难于生存的境遇中他想的不是埋怨社会、世道,而是思考世道人心如何向善,社会如何才能和谐,于是悟出“格物致知”之本真,乃格己心之非,致己心之良知。进亦忧国,退亦忧国;顺亦思天下,逆亦思天下;乐亦律己,忧亦律己。以一腔之忠心,一身之正气影响各地学子、学人,岂能不见成效。

阳明在龙场“玩易窝”悟道后,精神尤为振作,与当地人交往愈加频繁,于是当地人于东洞,即今日龙岗山书院下的阳明洞,为阳明修造了何陋轩、君子亭,改善其居住环境。阳明竟然不分地域、民族,不论语言有何障碍者,将其聚在一起,讲起圣人之道来。可见,他是真正践行了“有教无类”的圣教。他无论身心如何受摧残,由于理想、信念决定了他无论何境,都能学圣人利天下,所以任何时候都有担当精神。贵州地区人民的现状,他认为自己有义不容辞的教化开导之责任。他的责任意识、表率风范就是最大的教育力量,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尽管在龙场、贵阳书院教学的时间都没超过一年,但为贵州地区留下了不朽的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留下了真正的师道学风,留下了担当与责任精神。这种精神与学说影响之所以能留下来,就在于阳明先生积极用世之精神,表率风范之熏育,对弟子、学人的培养教育指导是非常成功的。

王阳明极其重视个人的自身修养,内心恪守纯诚,但反对脱离社会现实的佛道式的静坐修养。一定要活的修养,一定要为解决内心去私欲广公心而修养。不离人间烟火,要顾及父母家眷的生活,要考虑人民的疾苦。自己修养好了,去做官,公平一些,减少一些人民的苦痛,这是很好的事,不应回避做良吏清官。在做官上修养,在为民办事上问问心中有愧否,也同样可以修养。所以修养与当官不矛盾。《书徐汝佩卷》中,阳明若明若暗地启发诱导弟子们如何看待徐汝佩罢考之事。其中阳明先生用了无言之教,但亦映出他的教诲指导意思。阳明先生意思就是他本人的经历与努力。

要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坚持理想、信念。正因为此,阳明先生对徐汝佩因试题有隐诋毁老师之嫌而罢考不以为然。徐汝佩气节可嘉,关键时刻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缺乏冷静,对别人缺少包容,焉知攻击老师者,一旦受教也会幡然改过?见别人攻击老师,立即不能容忍。读书多年,热切盼望大考出头露日,施展抱负,而想卫师名以显名节,一怒弃考。阳明先生认为不可。①(P1016)因其不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而是正视现实,主张在事上修养的思想家,阳明先生顾及学生及其家庭生计、出路,为之惋惜,认为这种草率冒然弃考而显节操的做法是不成熟的思想修养的表现。对社会上经常出现与己意不合之事,缺乏容忍,怎么能逐渐改善?圣贤之道又怎么能传播广泛?

阳明先生,指导学生人生,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其弟子多有考中进士而入仕者,并且皆为清正廉洁之士;也有弟子原本是进士出身的官员;还有一些秀才、举人随之求道者。无论何等出身,无论学后做什么,经过阳明先生教诲、指导皆为良知、明达、忠诚信义之士,皆为进退以利民为重之士。

注 释

①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②刘兆伟.大学·中庸诠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本文节选自何兆伟《王阳明指导人生教育的实证研究》,原文刊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专栏

学术论衡

供稿 | 水芙蓉

责编 | 子 瑛

HDJDSY

Hash:e871b5acccc80f43182549f6a642fb1747b093d1

声明:此文由 海淀敬德书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