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鸡公山上树丰碑 镌刻一所大学的抗战

今天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纪念日,就在昨天,一场特殊的抗战纪念活动在信阳鸡公山举行。当天,在一众河南大学师生、校友的见证下,“河南大学抗战办学鸡公山遗址纪念碑”落成揭幕。纪念碑上,镌刻着河南大学抗日流亡办学历程,纪念碑下,师生、校友、游客缅怀先烈,共同追忆河南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

名校与名山渊源深厚

9月2日上午,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河南大学原校长王文金、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霆带领河南大学部分职能部门、基层单位负责人和教师代表一行44人来到鸡公山,和部分信阳校友,共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和河南大学抗日流亡办学历程,并为河南大学抗战办学鸡公山遗址纪念碑揭幕。

在活动中,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介绍,河南大学流亡办学,诸多不便,信阳的乡亲积极迎接河大师生,想方设法提供物资,供河大师生使用,广大师生与乡亲们打成一片,共饮一缸水,同吃一锅饭。“信阳父老的深情厚谊比天高、比海深,这种用鲜血和生命结下的牢不可破的友谊,一直延续至今。”卢克平说。

河南大学是我国建校较早的高等学校之一,也是当时国内规模较大的一所大学。1937年12月,日寇的铁蹄已践踏到黄河流域,豫北、豫东沦陷,省城开封危在旦夕。值此危急存亡之际,河南大学撤离开封。抗战8年,河南大学搬迁5次(鸡公山、镇平嵩县、潭头、荆紫关陕西宝鸡,医学院则多次由荆紫关到汉中,又到宝鸡)。在嵩县潭头5年,其他地方多则一年,少则数月。不仅办学条件十分艰苦,而且师生还遭受日寇的疯狂迫害和残杀,这在当时全国高校中是罕见的。1938年初,河南大学农学院和医学院首批迁往豫西镇平,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及校本部迁往鸡公山。

鸡公山是全国闻名的避暑胜地,新式楼房较多。河南大学迁去时恰值隆冬季节,大部分房屋无人居住,学校便租来使用,很快安顿下来。在鸡公山办学时,尽管条件简陋,但文、理、法三个学院的教学和学术活动并未停止。各院教授并不因战事无常而敷衍了事,均能依照课程要求认真讲授;各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相切磋研习学业。

不久,豫南战事紧张,河南大学再次搬迁。

一部流亡办学史也是一部抗战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河南大学抗敌训练班应运而生。抗训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抗战形势、统一战线、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游击战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民族英雄史话、大众哲学等。后来又成立了“河南大学抗敌工作服务团”,服务团从开封出发,曾先后赴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南阳等地,所到之处走乡串户发动群众,组织妇救会、青救会、农救会等救亡团体。11月,受省委指示该团编入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信阳挺进队。

后来又成立了“河南大学抗敌工作服务团”,服务团从开封出发,沿平汉线南下,1938年1月底,服务团到达舞阳,通过演街头剧、教唱救亡歌曲、出时事壁报、画宣传画、办夜校和识字班、协助舞阳青年救国会开展活动等,使舞阳很快成为河南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服务团又先后到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南阳等地,所到之处走乡串户发动群众,组织妇救会、青救会、农救会等救亡团体。11月,受省委指示该团编入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信阳挺进队。

“河南大学在抗战的烽火中,用血肉之躯维护和接续了中原文化血脉;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河南大学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贡献。”卢克平说,河南大学在鸡公山的办学经历,不但是该校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更是河南乃至全国人民了解抗战历史的爱国主义教材。

Hash:7a6532b7d5087c4afc415d9b735bca057074c935

声明:此文由 信阳媒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