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西门朝南张家

来源: 甘溪头

作者: 张光仁

金乡西门朝南张家、朝北张家及城外桥头连张家,系同宗同源。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诏撤"三藩",次年,割据福州的耿精忠起兵响应。

其中东路攻浙江温、台、处三州,浙江省衢州府清凤县雷渎旁人张国用,少有大志,业儒不就,遂投笔从戎,此时随清军移守平阳。三藩叛乱平定后,张国用见江南垟一带民风淳朴地广人稀,遂决定携眷定居于此。张国用一家先于金乡城外的珠明岭下构庐定居,为张氏始迁祖。尔后,国用公和仇氏逝世后,灵柩停放待葬,暂安放于珠梅岭冥斋岩下,打算以后择日另行安葬,岂料有一日风雨雷电交加,山上巨石泥流滚落,将始祖灵柩填埋,无法搬出,故高约两米余,形似冥斋的一冲天立石,就成了张氏始祖天葬的墓地,此奇状实在是独一无二。

历三世至张天麟(1680—1761)后移居东门外桥头林,生四子:一耀、昌德、昌贵、昌宗,号为忠、孝、节、义四房。其中孝房昌德公(1705—1760)娶张良山褚氏为妻(1710—1790),生子四女二,据谱记载,昌德公雍正年间从东门外桥头林迁至金镇西堡(今金乡西门朝北张家)定居。

昌德公去逝后,褚氏继承夫君遗愿,克勤克俭,治家有方,又严于课读子孙以求上进。张家遂家道日兴,褚氏购置了大批田园房产,遍布金乡鲤鱼河边至球山下(包括沈泰丰"大夫第"),后又建朝南张家。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十八日,六十四岁的褚氏主持建屋上樑。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廿二日,七十二岁的褚氏太夫人还主持分家。长子廷聪(1730—1784名必明〉,与其子松潮、松鼎,次子廷辅(1732—1799名必相),与其子松岳、松青分住朝北张家及后面(即现今的沈太丰)。三子廷元(1735—1812),名必魁,及其子松延、松秀、松柏、松茂分住朝南张家西首及现今的殷家第九份。四子廷铨(1744—1823),名必选,及其子松鹤分住朝南张家东首,(后又生两子松高、松涛)从此,朝北、朝南张家因此而得名。金乡朝北、朝南张家氏族在四世祖至六世祖期间家业兴旺,成为金镇名门,这得益于褚氏的功劳,谱载:"褚氏以艾龄之孀母,抚少壮之儿曹,外则课子经营,恢宏祖业,内惟训妇纺织,克佐家声。

裕后光前,守名媛之礼法;上和下睦,堪称巾帼之英模。在褚氏七十大寿荣誕时,邑宰〈县令〉黄公亲赠匾额曰"德厚萱康"褚氏去世时,膝下子孙满堂,且多有朝庭命官,真可谓,荣华富贵,福寿双全。

我朝南、朝北张家门庭子弟据族谱记载多有俊杰英豪,在此且不表,现将朝南张家近代名人简介。九世祖张汉杰(字仲侠1876—1923)师从江南名士鲍震、金晦等先生,古文功底深厚,在金乡有"字纸篓"之称。汉杰公一生从教,是苏渊雷的启蒙老师之一。

据苏渊雷自传,其十三岁入南雁会文书院读书,师从张汉杰进修古典文学,后于I920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温州中学)真正给予苏渊雷古文滋养的是张汉杰先生。苏渊雷他在《仰霁亭碑记》中有生动描写;尚忆年十三,就读南雁会文书院时,一夕风雨甚,聆张汉杰师灯下朗诵霁山诗‘水到兰亭转呜咽 不知真帖到谁家`之句,声泪俱下,余亦凄其兴感,不能自己。张汉杰一生著有《闽游识小录》《三浦游草》《南游草》等文集,可惜不传,唯有不久前在汉杰公留下一本《無闻社丙集》今在他孙子家中找到,该书由江南名士鮑潜作序,书中有刘绍宽撰文《五十述怀》,众等名家宿学撰文,其中有符璋、施经杰、王理孚、祝文衡、范任、黄光、汤国琛、徐焕之、鲍潜、鲍震、夏克庵、朱秋帆、林翹等无闻社会员纷纷奉和刘绍宽(次饶)先生五十述怀次韻题诗作赋,其张汉杰撰文赫然在目。文中他叙述了少年至成年读书,教书经历,从中窥见了他的读书用功和深厚的古文功底,同时也感受到他一生四处游教,漂泊的生活艰辛,文中其言"故里心常恋,他乡月几圆,人怀秋水远,马踏白云蹎,三载鸡窗伏,崇朝马帐搴"即是写照。

张汉杰之子张道高,又名张毅(1917一1989)1935年他漂泊到上海西平民医院当练习生,此期间与中共地下党有所接触。1937年9月经地下党介绍到了平阳北港参加了粟裕、刘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闽浙边区游击队,1938年4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在皖南汇合整编,被编入新四军二支队,在司令部医院任护士班长。青年队长並兼民运工作。1938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被张鼎丞司令员授于二支队模范英雄称号。1940年初因病回地方工作。1949年宣城解放后,他曾先后在当地民政、卫生、煤炭等机关单位工作,直至离休,定居在宣城。后来有一次他来温州时,他受到刘英(抗日名将,红军独立挺进师政委)之子,时任温州巿委书记刘锡荣的亲自登门看望接见。

张道高三个儿子,个个有为,长子张光燕曾任安徽省宣城市民族事务委会主任、宗教局局长,市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退休前系中共宣城市委督查员:次子张光逵系中铁四局八分局驻宣城办事处书记,主任;三子张光勇曾任宣城市团市委书记、旌德县长,旌德县委书记,现任宣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金乡西门朝南张家,大院台门至大院中堂深有90余米,中堂大厅面积达阔6、40米,长13米,过去农民曾背二丈二的水车在中堂转圈,从中可见中堂面积之大实属金乡城之少见,且90余米庭院深度,也属金乡少有。(后人猜想当初大院建设规划定是三退以上建筑,为何搁浅不得而知)本大院 由于年久失修,以至樑椽栋瓦损坏较重,且庭院及通道石板破碎多多,路面坎坷不平,又因大院原有台门于80年代不慎毁于一场火烛,一直末予重建。

鉴于此,又值金乡西门街改造之际,为此由大院内张氏宗亲后人发起修缮张家大院並重建大院台门,大院内其他姓氏居民也纷纷捐资支持修缮工作。本修缮工程自2017年10月开工至2018年10月竣工,工程共耗资近四十万。修缮工程中对大院中堂椽、栋、瓦全部进行翻新,中堂屏风,后门扇全面按仿古修复,道坦及通往台门口石板全部翻新,铺上花岗岩石条,且重建了气派、堂皇、高耸、宽敞的台门。今台门构建精致讲究,屋顶两侧鸡母头精工雕砌了凤凰展翅造型,台门椽子下镶阁板,横樑构栋上精雕细刻鱼禽花鸟,形象生动,尉为大观,左右两侧还设有供休闲舒适座板,所有材质均塗上金漆,显得亮丽,焕然一新。大院门口对联"来爽古街开胜景 张家大院焕祥光"(族人光仁撰联)正是恰如其分的写照。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大院台门横广匾上的"朝南张家"四个遒劲,醒目的大字系军人书法家、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副政委潘瑞吉亲笔所书,此为我张家大院内所有住户之荣幸!凡游人经过西门大街,见如此气派的台门,无不驻足观望,打卡留影。

溯源追宗不忘始迁祖国用公,吾张氏门庭后人尤深怀念感恩褚氏老太太的创业伟绩,我们金乡朝南、朝北张家及城外桥头连张氏,历经了明朝、清朝、民国共和四个朝代近四佰年, 吾氏族至今已繁衍了十五代,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张氏后人我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能人志士,商贾政要,形成了善良、正气、、勤劳、孝悌的家风。

吾张氏子孙理应追思先祖恩泽功德,激励为国为家族添荣光之情,为吾张氏子孫应追思先人恩泽功德,为家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光宗耀祖人人而作努力!

作者简介

张光仁 ,苍南金乡人,热爱文学、书法。苍南县作协会员,金乡文联副主席 ,金乡作协《文笔峰》编委 ,新丰集团《新丰潮》主编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近年来笔耕不辍,作品常见于市,县报刊及诸公众号。

(文中图片有作者本人提供)

苍南百事通官方微信群上线啦!

..............................................

推广合作 | 商务联系

广告合作微信: wzad0577

Hash:44c84bd34d09f018a3e0a7731200b593e2799790

声明:此文由 珍桃市井生活四五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