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红军路 | 通江:红军之乡 踏上砥砺前行新征程

编者按:

为大力弘扬红军精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7月15日,巴中日报社启动“记者再走红军路”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

由巴中日报、巴中晚报、融媒体中心等部门抽调精干编辑、记者,市区县相关专家共30余人,组成阵容强大的全媒体采访团队,10余天行程超过1000公里,深入到各区县20余处红色遗迹、遗址现场探访,追寻革命先辈足迹;沿途看革命老区的沧桑巨变,感受薪火相传的红军精神在巴中焕发的强大动能。

采访团用视频、航拍、图文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打开红色记忆之门,展示革命老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图景,并在巴中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各媒体平台同步推送。从25日起,陆续刊发“记者再走红军路”大型主题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巴中日报“再走红军路”采访团出发前合影

06

再走红军路

——通江县城、鹰哥嘴

7月17日,巴中日报社“记者再走红军路”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团冒雨来到通江县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古朴的明清建筑

老式的枪炮、

泛黄的文件……

再现了革命时代的峥嵘岁月。

1932年冬至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设于此,徐向前、陈昌浩、曾中生、王树声等在这里运筹帷幄,胜利地指挥了一场场浴血歼敌的战役战斗,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80余年时间,光阴似箭。

素有“红军之乡”之称的通江

至今依然流淌着红色的血液。

一座桥、一个广场、一条路,

甚至一件物品都深深烙下红军的印记。

80余年时光,通江县城从红军入川时的贫困落后到如今城市繁华、交通四通八达、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沧桑巨变,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最好的献礼。

华丽转身 川陕苏区换新颜

“1932年,红军来到通江县城后,有红军住在我家里。”今年90岁的文宗仁老人讲起红军故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红军来时,文宗仁才10多岁,“我父亲把家里所有的粮食都拿出来支援红军。”他回忆道。

那时候,川陕苏区土地贫瘠、生产落后,加之国民政府与四川军阀的经济封锁,红军增加到8万人后,群众的粮食已所剩无几。为了支援红军打胜仗,苏区群众宁愿吃野菜树皮,把节约的粮食送到前方,保障了红四方面军的粮食供给。

“先烈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们应该珍惜。”在文宗仁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通江县城就如同现在乡镇,从东门桥到西门桥路很窄,房屋店面都很小,四层楼以上的都没有,都是些小平房,还有瓦房。街道上行人很少,北门的路和西门的路过去都是荒坡,没有什么店面和道路

1932年冬,红军从通江两河口入川

通江注定就是一座红色的城。

新中国建国70年,这座城从未停止改变、前进,从最初的泥土碎石街道到后来的水泥马路、彩色地砖,再到现在柏油马路、大理石街面;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公园、广场、步行街等生活场所逐渐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距离通江县城不远处的高明新区在红军来的时候是一片荒地。如今,这里规划建设了通江首条双向六车道的平坦大道,串联起新区内高明湖、谭家河湿地公园和石牛嘴山顶公园等自然景观以及新区医院、规模化学校、星级酒店银耳博物馆、亿品国际商贸城等重点项目。

高明新区的变化是通江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江县积极打造川陕苏区首府新形象。过去一年,实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6个,总投资33.21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4.52亿元。通江县城完成了从一个“乡镇”模样到“繁华都市”的华丽转身。

鱼水情深 铺就脱贫致富路

“这座村史馆陈列着一些红军文物,记录着鹦哥嘴战役事迹,再现了鹦哥嘴的峥嵘岁月。”走进红色鹦哥嘴村史馆,村党支部书记黄吉祥向采访团介绍,鹦哥嘴战役是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与军阀进行的第一次正面大规模作战。

当时,鹦哥嘴乡苏维埃组织了700余人的运输队参加抢运巴中城的9.4万斤粮食,特别是有3000余人次参与杀牛坪战场抢运伤员、运送弹药军粮,有力地支援了阻击作战。

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葡萄产业生机勃勃,村道路如一条玉带连起家家户户,聚居点房屋鳞次栉比,老百姓的生活今非昔比。70余岁的苟中华是鹦哥嘴村村民,他告诉记者,自从他家种植葡萄,收入是大大增加。“以前我家是靠种庄稼维持收入的,一年到头也就千把块钱,但自从村里的葡萄产业发展起来后,我也在自家的土地上种了一亩多的葡萄,一年收入近两万呢。”

曾经,

鹦哥嘴的群众舍生忘死支援前线,

如今共产党人饮水思源,初心不改

帮助百姓脱贫致富。

为了苏区的发展,

通江县任命33名县级领导为战区指挥长

选派1795名干部组建525个驻村工作队

实现帮扶全覆盖。

去年,通江县50个贫困村退出、25606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3.46%。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4.19亿元,整合涉农资金6.5亿元,发放教育资助、救助资金1.7亿元。

回望历史,军民鱼水之情难以言表;

且看当下,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这样的情怀,这样的初心薪火相传。

不忘初心 老区焕发新活力

通江,一座充满红色记忆的城。

从鄂豫皖苏区到川陕苏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红四方面军征程十年,

壮大队伍,抗击日寇,

用鲜血和生命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这句诞生于通江县毛浴镇的红军训词,如今已经成为通江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信仰,根植入一代又一代通江人的内心。

行走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聆听讲解员娓娓道来的红军故事,观看陈列馆里的红军文物,不禁感叹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曾经关山重重的红军路,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通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54亿元、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1.81亿元、增长10.2%。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通江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继续奋勇向前,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为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

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有删减,阅读原文请点击:通江:红军之乡 踏上砥砺前行新征程

回顾: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再走红军路第一站: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再走红军路第二站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再走红军路第三站: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再走红军路第四站: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再走红军路第四站:

本次活动特别鸣谢:启明眼科医院、巴中公益救援队、北汽绅宝巴中丽驰4S店、思漠矿泉水

记者再走红军路采访特别报道组:张大梁、陈浩、杜远飞、陈杨、李建军、蒲康林、杨佳、石耀东、张容、韩梅、刘旭、岳静、余小林、付海旭、张敬伟、韩林、翁凯

Hash:781bf383dc8d6c95200e3afc760599b0015a68fc

声明:此文由 巴中全搜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