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驻军是怎样击落U-2侦察机的

《绝密543》剧照

1967年9月8日,年轻的地空导弹14营有了一显身手的机会。在敌U-2高空侦察机距地空导弹14营阵地35公里时,指挥员下令打开制导天线,敌机见势不妙,立即施放回答式干扰,并向左侧大坡度逃跑。地空导弹14营雷达操纵员立即打开反干扰开关,保证了正常跟踪。11时30分,地空导弹14营连续发射3发导弹。1分钟后,第2发导弹一举命中目标。这是首次用国产红旗-2地空导弹打下U-2高空侦察机的英雄事迹。自此以后,美蒋U-2高空侦察机再也没敢袭扰中国大陆

随着电视剧《绝秘543》的播出,解放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当年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序列里,有支神秘部队对外以“勘探队”自称,辗转南北,先后击落美蒋U-2高空侦察机5架。但鲜为人知的是,驻守在上海的地空导弹14营,是首次用国产红旗-2地空导弹打下U-2高空侦察机的英雄部队。自此以后,美蒋U-2高空侦察机再也没敢袭扰中国大陆。

“三兄弟”先后“捅下”敌机

组建于1966年上半年的地空导弹14营,人员从四面八方抽调而来,装备全部是国产兵器。但无论人员还是兵器,都尚处于磨合期。

1967年9月8日是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40周年和《为人民服务》发表23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大清早,部队就开始准备庆祝活动。9时30分,一架U-2高空侦察机从我国台湾地区的桃园机场起飞,窜入大陆进行侦察活动。

U-2高空侦察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美国中央情报局研制、专门偷拍别国军事部署和重要设施的高空侦察机。这种飞机机翼长、机身短、升限高,最高可飞至20000米以上,曾多次飞越苏联和我国领空搜集战略部署情报。

随着苏联研制装备萨姆-2地空导弹后,U-2高空侦察机开始遇到克星。1958年11月,中国空军迎来首批萨姆-2地空导弹。萨姆-2是一种半固定式的全天候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要地防空。

正是由于拥有了这种先进防空利器,从1961年至1967年,中国空军先后有18个营机动作战104营次,行程逾24万公里,足迹遍及20个省市区,先后击落美蒋1架RB-57D高空侦察机、5架U-2高空侦察机和3架无人高空侦察机。

1959年10月7日,地空导弹2营在北京附近成功击落美蒋RB-57D高空侦察机,创造了世界防空史上第一次用导弹击落敌机的纪录。1962年9月9日,美蒋U-2高空侦察机窜入江西南昌,被我机动设伏在向塘地区的地空导弹2营击落。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询问中国到底是用什么方式击落U-2飞机的。由于当时代号“543部队”的地空导弹部队还处于保密状态,故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幽默回应:“我们是用竹竿把敌机捅下来的。”

1963年11月1日和1964年7月7日,地空导弹2营又两次击落U-2高空侦察机。1965年1月10日,地空导弹1营也迎来了一次胜利,不仅击落U-2高空侦察机,而且生俘了少校飞行员张立义,并缴获一套完整的回答式电子干扰设备。

1967年9月8日,年轻的地空导弹14营有了一显身手的机会。这天上午,从台湾地区桃园机场起飞的U-2高空侦察机,起飞后沿海面直线北上,高度17000米至20000米,时速750公里。10时31分,敌机距离在浙江嘉兴设伏的导弹14营345公里时,部队进入一等战备。11时05分,敌U-2高空侦察机由江苏启东,经海门常熟,自上海和嘉兴之间经金山飞向杭州湾方向。

在地空导弹14营6发导弹接电同步准备后,带有角度欺骗回答式干扰机的敌U-2高空侦察机,突然避开火力范围,擦边飞向杭州湾。考虑到导弹接电时间较长,指挥员下令解除接电同步。但就在地空导弹14营解除同步仅半分钟,敌U-2高空侦察机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直飞嘉兴。在敌U-2高空侦察机距地空导弹14营阵地35公里时,指挥员下令打开制导天线,敌机见势不妙,立即施放回答式干扰,并向左侧大坡度逃跑。地空导弹14营雷达操纵员立即打开反干扰开关,保证了正常跟踪。11时30分,地空导弹14营连续发射3发导弹。1分钟后,第2发导弹一举命中目标。

新手居多却“胆大心细”

对于地空导弹14营而言,“9·8”战斗其实有诸多不利因素:1967年处于特殊年代,当时正在批判“军事第一、技术第一、专家第一、业务第一”;组建于1966年的地空导弹14营参加“9·8”战斗时,担任战备任务只有四个月零六天的时间;参加“9·8”战斗的大部分同志都是第一次作战,包括营连指挥员都是新手。

当天担任营连指挥员的并不是通常的“一号班子”。由于营长不在部队,当时担任营指挥员的是一位副营长。这位副营长一共只参加过四次实兵演练,且反干扰指挥训练和反干扰校飞都没有参加过。他起初顾虑指挥不好会造成战斗失利,打算让别人指挥,可当时的情况已经无法将指挥的担子交给别人,所以最终还是服从营党委的决定登上指挥车。但在指挥中,竟然两次出现差错:一是敌机临近时忘记下达打开反干扰开关的命令,二是在敌机进入射击范围时又下错了口令。幸好代理排长陈圣海和技师宾若文果断按照战前营党委确定的射击预案操作,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战斗失利。

参加“9·8”战斗的战勤人员中,也是新手居多。一连是指挥操纵连,指挥控制全由一连兵器担任。但一连四个主要兵器车上的四名技师,有三名担任现职不久,有的兵器车上甚至由电工代理技师工作。此外,还有才任职五六天的班长。在部队转入一等战备后,二连号手张恒才在本班伪装杆已经撤除、人员进入掩体、导弹随时可能发射的情况下,发现兄弟班还有一个伪装杆没有撤完。于是,他立即跑到兄弟班的阵地,把射界全部扫清才跑回掩体。

油机电工孔繁喜在完成自己的油机启动后,主动察看全连的准备情况,发现有一个天线的帆布罩没有撤掉,遂立即打电话提醒负责的技师及时取下帆布罩。按照规定,对兵器的检查只需在车厢内进行。但技师范有荣在车厢内检查完后,又跑到车厢外,从天线上轻微的打火声发现了波导管内的积水问题,及时排除了兵器性能降低的隐患。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战备工作乃至战斗指挥都烙上了那个年代的印记。当听到警报、部队进入一等准备和敌机接近火力范围时,绝大多数同志由于初次临战,心情紧张,秩序较乱。对此,指挥员高声朗读: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当敌机沿火力范围边沿侧飞离远时,全营官兵耳朵里传来指挥员的声音:人民解放军的全体指挥员、战斗员,绝对不可以稍微松懈自己的战斗意志。当敌机飞远后又突然大转弯临近时,指挥员立即下令“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敌机在我XXX方向向我临近,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埋伏”为何能做到精准

有一点,许多人感到疑惑不解:中国国土面积辽阔,有限的导弹部队是怎么设伏打游击的?设伏的地点又是怎样做到那么精准的?

地空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孕育、战后诞生的。二战中,各国防空任务主要由高炮和歼击机担负。战争末期,出现了高空高速轰炸机和歼击机、侦察机,原先的高炮和歼击机已无法满足防空要求。

为此,地对空导弹应运而生。最先研制出地空导弹的是法西斯德国。到二战末期,德国已相继研制出“莱茵女儿”“蝴蝶”“瀑布”等多个型号的地空导弹。随着苏美相继攻入柏林,这些地空导弹技术也落入苏美军事专家的手上。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第一批导弹开始服役。苏联在“瀑布”基础上研制成功萨姆-1、萨姆-2,美国也有了波马克A、奈基-1,英国则有了警犬-1、雷鸟-1。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几乎为零,莫说生产防空导弹,就是高射炮的生产能力也没有。所以,国民党空军多次对大陆实施轰炸扫射,然后得意扬扬地晃着尾巴离去。仅1949年11月至1950年2月,国民党空军就对上海地区实施26次轰炸和骚扰。其中,1950年2月6日,国民党空军出动B-24、B-25、P-51、P-38型飞机17架,对上海电厂、造船厂等目标进行狂轰滥炸,炸毁房屋2000多间,炸死炸伤1400余人。

朝鲜战争期间,没有掌握制空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更是吃尽苦头。故朝鲜战争结束不久的1956年年初,中共中央便作出发展导弹火箭事业的重要决定,中国政府随即又作出从苏联引进导弹技术的决定。但直到1957年9月,苏联政府才答应支持中国政府的要求。10月15日,双方签订相关协议,苏联决定援助中国萨姆-2地空导弹。

从1957年10月到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协定,中国共从苏联引进萨姆-2兵器5套、导弹62发。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主要就是依靠这些兵器作战。虽然后来我们仿制成功,但空军拥有的地空导弹兵器仍然非常有限,无法形成有效的国土防空网。在这样的情况下,地空导弹部队只能机动设防“打埋伏”。但问题是,偌大的中国,怎么能够知道敌机从什么方向来?又怎样才能保证让敌机进入地空导弹有限的射程?

实际上,我军从不打无把握之战。地空导弹部队之所以能够每次设伏地点恰到好处,还是要感谢情报战线的无名英雄们。事实上,当时,我空军指挥机关不但掌握敌机出动的时间,甚至能提前几天就获知敌人的飞行计划。

就此而言,那些战斗在情报战线的无名英雄,同样是“导弹打游击”奇迹的创造者。只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能完全说出那些秘密。(作者苏虹为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Hash:dada2d23d711e97bc10ae66f0b2c1bb1762f7721

声明:此文由 海外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