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地名为何那么多“洞”?

文/张小章

地理意义上,岳阳不具备有形成“洞”地貌。1.4亿年前白垩纪开始,强烈的燕山运动,江南古陆中段断裂,东西陷落成宽大的洞庭湖盆地和鄱阳湖盆地,中间形成幕阜山正断层台地。这个台地在岳阳境内延续110多公里,全部花岗岩石质,坚实而紧密,并非石灰岩地质,不具备形成洞穴的自然条件。

但岳阳地名确实“洞”多,据统计,仅仅以“洞”为名的地名多达114个,比如黄金洞、芭蕉洞、八景洞、洪源洞,等等。没有洞的地方为什么这么多有“洞”地名?自然地理的悖论,隐匿的是人文地理的秘密。

瑶民在岳阳的居住历史悠久

这要从瑶族先民说起。

瑶族史诗《盘王歌》唱到,“日头早出照山青,千家峒口雾纷纷。云雾飞散日当照,牯牛犁田早出门”。瑶族专家已有说法,史诗中描述的“千家峒”,就在岳阳临湘龙窖山一带。龙窖山是幕阜山余脉,横亘50里,最高峰海拔1261米。幕阜山南向余脉的广阔山地,一直到汨罗江边,高山巨壑,云雾绕峰,山清水秀,百药丛生,花开四季,这样闭塞寂静之处,进可伐山狩猎,退可隐匿山林,是瑶族先民生息的好地方。

在地广人稀的古代洞庭湖盆地边缘山区,除临湘龙窖山以外,还应该生活着很多“过山瑶”群落。杜甫在他的《岁晏行》诗中写道: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瑶射雁鸣桑弓。“莫瑶”,就是指当时生活在洞庭湖古岸的瑶族先民。

《岳州府志》记载,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杨畋任岳州知府,他上任后做的一件事竟然是出兵讨伐当地瑶人,“杨畋知岳州军,瑶人出掠州县,畋募材勇击平之,瑶闻皆逾岭逃遁”,这说明,在北宋庆历年间,岳州的瑶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甚至与当地汉人产生了族群矛盾,形成了地缘政治冲突,以至于朝廷出面“击平之”。

湘、鄂茶商争抢“洞川”茶名

瑶人也叫“峒人”,“峒人争趁五更市,我亦来追六月凉。”这是陆游的诗句。清末文人叶瑞庭写过一本《莼浦随笔》,他说:“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至西乡龙窖山,峒人迎之,代客收茶取佣金,所买皆老茶,最粗者踩成茶砖,号称芙蓉仙品,即黑茶也”。这里的“峒人”,也是指瑶人。

从康熙年间开始,峒人就开始压制砖茶,因为砖茶式样呈方形,也称“方砖”。到道光十八年(1838),经岳阳转口外销的峒人茶,总量竟然达到72000担之多。

那时,湖南临湘与湖北赤壁出产的茶叶都命名为“洞川”茶。民国初年,两地茶商经常为这个商标起冲突、打官司。据史学家何云峰先生回忆:湖南临湘牵头的是羊楼司茶商会会长王瑞伯,官司甚至打到北京,最后由民国政府实业部判定。湖北赤壁羊楼峒出产的茶叶使用“峒川”商标;湖南临湘出产的茶叶使用“洞川”商标。

但后来在使用过程中,“峒”“洞”混淆,判决并未严格执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南“洞川”商标被湖北羊楼峒茶商抢注,“洞川”才离开湖南。这是“峒”“洞”纠缠的历史痕迹。

“洞”为“峒”之误

岳阳人取地名有一个习惯,在自己族群姓氏前面,贴一个地理标签就当是地名,如“枇杷王”“北塘张”“中门李”“河内汪”。有理由相信,给那片芭蕉林边居住的峒人贴上标签,就叫“芭蕉峒”,渭河边居住的峒人就是“渭峒”,“八景洞”就是“八锦峒”,今天仍生活在隆回虎形山高寒山区的“花瑶”,至今还有很多能够织出八色锦的瑶家绣女,甚至,居住在汨罗八景洞的著名作家韩少功,直接称自己为“峒人”。

岳阳多“洞”,虽然并没有地理意义上的洞,是瑶族先民的生活迹痕,为这块土地留下的“峒”。岳阳作为我国瑶族同胞迁徙路线上的经过地,由于龙窖山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有幸保存有大量石堆遗址,但并不证明这只是唯一遗址。如果说龙源堆石墓群,是我国瑶族先民生息的物证,那么,岳阳仍然存在的114个“洞”,从人文意义上,就是我国瑶族先民存留下来的文明DNA。

Hash:473a4afc6a272aa25086996d8b8f8a8555722770

声明:此文由 潇湘晨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