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 与开福寺、麓山寺并称长沙三大古寺庙?请读:拜陶公庙

开福寺、麓山寺并称长沙三大古寺庙?请读:拜陶公

湖南客户端记者 周云武

长沙县委宣传部的孙应德先生,热情厚道,平时我们都习惯称他德哥。我联系采访长沙县新闻两年了,对那里的道路仍不太熟悉。他不仅是“星沙通”,整个长沙县也都能如数家珍,纵横交错,从不差错。因此,找他带我们去拜陶公庙,那是找对了好向导。

穿过榔梨镇,来到浏阳河畔,就看到了陶公庙。陶公庙始建于梁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坐落于浏阳河畔临湘山,占地93.7亩,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布置山门、戏楼、大殿、侧殿等,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史称“六朝遗庙”,与麓山寺、开福寺并称长沙三大古寺庙,是江南一带最早的道教宫观,被列为“省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戏楼是陶公庙建筑群之精华,修建于清道光年间,民国二十年(1931)重修。台面为花岗石,顶部覆盖琉璃瓦,中脊立一宝瓶。戏台内部山水人物故事画生动形象,精美至极。前殿为陶公庙的主体部分,面阔五间,进深两间。

据说,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八月十七是两位陶公真人的诞辰.旧时,十里八乡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参拜陶公真人,古戏楼上好戏连台,长沙城里的戏剧名角相继登台演出,精彩之处,富贵人家争相往戏台上抛赏钱,穷人则跟着鼓掌喝彩。庙坪里玩龙、舞狮、罗汉舞、竹马灯等竞相上场,庙堂里钟鸣鼓响、香火旺盛,十分热闹。

庙会期间,八方客来,商贾云集,贸易红火。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既有种田的农民、蓄辫子的乡绅,又有皮鞋锃亮的公子哥、打洋伞的阔小姐。

一年两次的春秋庙会,历来为官府所提倡,商贾所重视。因此,关于榔梨镇与陶公庙的关系,一直有着“因庙成集,因集成市”的说法。

话说晋代陶侃之孙陶淡,见朝纲不振,贪吏横行,心中十分苦闷,遂生归隐之心,以求解脱。他想到祖父曾任职于长沙,长沙多名山古迹,兴许有异人隐居,于是收拾包袱来到此地。经过影珠山时,见乌云笼罩,他沿山路走去,于青石崖边,遇一仙风道骨的老人。

老人交给他拂尘一把,嘱咐道:如遇危难,只需连挥拂尘三下,自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陶淡辞别老人来到山腰,忽一阵狂风袭来,树枝摇摆,树叶纷飞,一头凶猛的狮子跳出来,张开血盆大口扑向陶淡,他忙抽出拂尘连挥三下,说也奇怪,那狮子立即俯首帖耳。随后狮子在前面领路,陶淡跟随其后,一直到了山顶。在一石洞内陶淡安置下来,每天诵读经文,狮子便日夜守护。不知过了多久,陶淡离开了山洞,来到一个峡谷边,左右是悬崖峭壁,前面是万丈深渊,正想往回走时,忽见有白鹤飞来,陶淡遂跨上白鹤往南而去,到临湘山修道。

去考证山里面到底有没有狮子、白鹤,已经没有意义;没了故事,也就少了灵气。

陶淡好道,求养生之术,与侄子陶煊结庐修炼于临湘山,羽化成仙后,肉身不腐,成为知万事、医百病、求晴得晴、祈雨得雨,应万事的肉身菩萨,被历代皇室、官府、善男信女供奉为“陶公真人”。相传,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长沙大旱,湖南巡抚赵申乔亲赴陶公庙迎接陶公菩萨真身进城求雨。仪式过后,果真“天忽大雨,水盈尺”。历史上清代和民国的地方官吏,每逢水旱虫灾,便会迎请陶公进省求晴、求雨、驱蝗,每次迎送,大街上摩肩接踵,车水马龙,以至于陶公庙声名远扬,香火绵延。

陶公肉身不朽,一直是个谜。“绝对不是传说,是亲眼所见。”庙里的周道长清晰地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陶公像经县文化馆取样鉴定,确有其事。然而,在1966年开始的那场“文化大革命”中,当地群众响应“破四旧”的号召,冲入陶公庙,将两座肉身菩萨像毁掉,今天人们只能凭借传说,去想象两座菩萨像1500多年前岿然端坐于大殿的模样。至于为什么会不腐,周道长平静地道:“因为成仙了。”

听德哥讲述这些历史浸润了1500余年的沉浮传说,漫步于大庙、戏台、古樟、碑廊之间,忽闻钟磬萦绕耳畔,竟感叹这世间多少事,何付笑谈中?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而凝,而静,而定!

Hash:b754a4a02abf9269f944b79944e4c78104e4c23e

声明:此文由 华声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