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省保"⑪义乌这个宗祠始建于宋朝,800年风风雨雨,如今岁月静好

小 档 案

名称:延陵祠

类别:古建筑

年代:清乾隆

地点:义乌市稠江街道殿口商村

特色:规模宏大、王侯规格、布局完整、雕工精美,历史脉络清晰,保持祖祠和远祖祠并存的格局

“你若是早来两天,就能看到我们在这里奖励宗族优秀学子的热闹了。”义乌市延陵祠的祠堂管理员吴汝民一见到记者就说。

延陵祠的前身是季子行祠,始建于宋朝,距今有近800年历史。延陵祠是为了纪念吴姓一世祖泰伯而建,位于江湾主山的北面,旧名叫季子行祠。它是金华温州丽水等地40多个吴姓村庄的宗祠,是两万余名延陵吴氏后裔维系血脉、传承祖训精神之地。岁月变迁,祠堂屡建屡毁,如今终于岁月静好。“保持祖祠和远祖祠并存的格局”是延陵祠的一大特色,祠堂拥有清晰的历史脉络,系起了吴氏族人的血脉亲情。

季子行祠和郡马公

延陵祠坐落于稠江街道殿口商村,根据《延陵吴氏宗谱》记载,它始建于宋嘉定壬午年(1222),当时叫季子行祠,历时三年落成。祠堂现存建筑是乾隆年间重建的,前前后后历经13次修建、18次修谱。欧阳修、苏东坡、梁启超等曾为延陵祠修谱作序或文。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森严,唐代以来建筑等级制度是通过营缮法令和建筑法式相辅实施的。按照规定,皇帝的大殿为九开间,五进深,公侯和一、二品官员的府第厅堂为七开间,三品至五品厅堂五开间,六品至九品厅堂三开间。延陵祠从规划选址到营建,都遵循传统的宗法礼制。延陵祠前为明堂,坐东北朝西南,七开间三进两厢各五间,占地约1300平方米。

‘据义乌县志记载,延陵祠是宋代进士兵部侍郎吴大年奏立。当年,吴氏祖祠远在江苏,吴大年每年带家眷去祭祖不便,宋宁宗念他带兵抗金有功,特准他在义乌建造相当于祖祠的季子行祠。

建造季子行祠的是吴大年的孙子吴銶。吴大年的儿子吴璞迎娶咸宁郡王女长兴郡主,宗谱上称他为郡马公。为什么祠堂不是由郡马建造?因为当时吴璞被扣上谋反的罪名丢了性命。后来,吴璞得到平反,吴銶才得以按照公侯的标准建祠。

祠堂落成之际,端明殿学士兼枢密院士魏了翁为祠堂题匾:簪缨继世、忠孝传家。祠堂匾额“追远”,是“不迷祖而忘远”,追本溯源,彰显孝道;而“联族属也”,是仁,体现和宗睦族、和谐共处的精神。

延陵祠基本上保留清中期风格,建筑前明堂开阔,后枕主山,设五步踏跺,基址高爽。祠堂面阔七间,设三间屋宇式大门。维修前台门为八字台门,现在台门是最近一次修缮时据宗谱祠图恢复的,为三间两层歇山顶阁楼式牌楼,飞檐翘角,设卷棚顶,檐廊设天花。台门前设拒马栅、抱鼓石,两侧树了三对旗杆石。门扉安于金柱间,每间采用4扇屏门,门楣上方悬挂“延陵宗祠”匾额。从祠堂门面的排场就可以想见当年吴氏郡马的显赫地位。

门庑照厅、飨堂、寝堂均为七间九架抬梁结构。照厅抬梁五架后双步月梁,用冬瓜梁、方石柱、方础,稍尽间为两层楼屋。飨堂五间敞开,左右夹室各一间,清一色使用了方石柱,后金柱间用镜面屏门,柱础刻海棠开光纹案。明厅梁、檩、枋、雀替、牛腿、斗拱、荷叶墩等多刻花鸟图案,技法丰富、工艺精湛。左右夹室为穿斗式,用作祭器库、图书库。寝堂为插柱式抬梁结构,圆木柱圆梁,前檐柱为石柱。雕刻以云纹图案为主,结构简洁明快。左右厢房为穿斗式结构,用格棂窗。

祖祠和远祖祠并存

延陵祠东北侧有一座造宣祠,分前后厅共三间两厢围合,建筑面积约为450平方米。一般的祠堂供奉的祖先在七代以内,延陵祠保持了祖祠和始祖祠并存的格局,这在义乌是独一无二的,在国内也比较少见。

吴,中华民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全国十大姓氏之一。《史记·泰伯世家》中,记载了春秋时吴国王室的起源及其世系:周太王之子吴泰伯三让王位,“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泰伯奔吴,给落后的江东地区带去中原文明的种子。而他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典范。“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对吴泰伯赞赏有加,创作《史记》的司马迁也把《吴泰伯列传》列为三十世家之首,赞为世家第一。

宗谱记载,泰伯公第81代孙吴圣造,宋英宗时以父荫补乌伤判簿,宋神宗熙宁癸丑(1073)年遂家于乌伤,成为义乌吴氏始迁祖,造宣祠就是他的祀祠。相传当年吴圣造有一次去缙云,途中经过乌伤大元村时见此地山清水秀,非常喜欢,就插下一根竹子,暗想:“待我回姑苏的时候,这根竹子若是成活,我就举家搬到这里。”吴圣造回姑苏老家再次路过此地,翠竹已经成荫,于是他就带着家人在这里定居了。

这座祠堂不寂寞

历史上的延陵祠几经兴废,吴氏一族总有孝子贤孙出资重修重建,修建历史在族谱里均有明确而详细的记载,历史脉络清晰。义乌市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黄美燕认为,延陵祠是研究义乌宗族文化的重要实物,历史价值很大,对研究明清义乌政治、经济、宗法、家族、礼仪风俗均有积极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5年,延陵祠成为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年初它又名列第七批省级文保单位名单。

近年来随着村镇城市化加快,村落的规模越来越小。村里有些人搬走了,守护祠堂的力量正在慢慢消失。外来人越来越多,很多祠堂正在寂寞中衰败。

延陵祠所在的殿口商村,吴姓已非第一大姓,用祠堂管理员吴汝民的话来说,就是他们这一支的吴姓人在这个村子里并不发。但这并不妨碍延陵吴氏的老人们把祠堂当作聚会的场所,他们喜欢到此休憩。碰上故友亲朋,一坐就是一天。每逢初一、十六,族里的老人轮流在祠堂的食堂里请客吃饭,方便来此聚会的老人午间就餐。人少的时候摆一桌,人多的时候三四桌,根据人数买菜,丰俭由人。记者采访这一天正好赶上老人们聚餐日,吃的是雪菜拉面,配上大排和煎蛋,桌上还有凉菜、鸡翅、猪蹄等。食堂的墙壁上贴着一张手写的请客时间表,2017年全年都已排满,吴汝民笑着说,自己想多请一次都不行,一年最多轮到一次。吃饭的时候,老人们大多不愿意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捧着饭碗在各桌间“串门”,大家说说笑笑,任凭时光从指缝中缓缓流过,他们自得其乐。

吴汝民说,祠堂虽然是庄严肃穆的地方,可是也要有人气,有烟火味。解放前后,延陵祠多次用作办学,直到1994年,这里还曾作为殿口商小学的校舍。2004年,吴氏族人集资百万元重葺延陵祠。一年之后,延陵祠管理理事会成立,族中许多中老年男丁便主动参与到祠堂的维护管理中来了。

每年正月初一,是延陵祠最热闹的时候。这一天,包括东阳武义兰溪、缙云等地的延陵吴氏子孙会来此祭祖,人数可达近三千人。2014年开始,每年暑假,延陵祠也会有一天锣声震天、礼炮齐鸣,族里的宗亲们共聚一堂,为吴氏优秀子孙共同庆贺。这时,延陵祠管理理事会在这里为金华地区优秀延陵吴氏学子颁发助学金。宗族里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准高中生、准大学生、准研究生每人可以获得2000至5000元不等的奖励。奖励的经费来自宗族里10余名企业家和祠堂管理理事会成员捐赠的基金,4年来一共奖励学子110人。此外,每逢重阳节,族里每名90岁以上的老人会得到500元的孝顺金,累计已有170多名老人受益。族里人若是遭遇天灾人祸等不幸,宗族里也会送上慰问金。

都市喧嚣,难得净土。延陵祠里陈列着有名望的祖宗牌位,在香烟袅袅中讲述着吴氏家族的变迁史。千百年以降,时代更替,多少人和往事在时间的滚滚车轮中倏然消逝,唯有祠堂静静记录下这一切,并向后人讲述着光阴的故事。这里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纽带,也血脉亲情的纽带。

系列报道

来源 | 金华新闻客户端

作者 | 陈丽媛

编辑 | 凌昱 陈涵

Hash:072fe1cf2bd245be42a263f91bd043f3f7ff28cb

声明:此文由 金华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