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的艳阳天里,听听这些长沙老建筑的故事

长沙,有3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建城,属楚国

此后历朝历代,长沙均为湖湘首邑和南方重镇。历史上涌现众多 名人,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新中国成立后,长沙作为湖南省省会,成为国务院首批颁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到现在,也还有一些老建筑可以回味。

基督教城北教堂

湘春街上两扇铁栏杆门当街开启,院里的房屋红墙绿瓦,这是一教堂,与其他教堂不太一样的是,其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中国色彩,但是墙体上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却又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它就是一座教堂。

长沙基督教城北堂,原名永恒堂,位于开福区外湘春街80号,始建于1902年。现教堂为1917年建造,为湖南省现存规模最大、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的基督教教堂建筑。

城北堂坐东朝西,外形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简瓦屋顶,左侧二层小楼为教会人员用房。

“文革”教会停办,教堂关闭被改为仓库。2002年5月,城北堂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城北堂为近现代保护建筑。

潮宗街教堂

潮宗街教堂名称应为长沙真耶稣教堂,位于长沙市潮宗街,创立人为原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传道人李晓峰等,1924年购潮宗街今址建教堂。

教堂坐南朝北,为三层砖木结构,青砖清水外墙,两坡屋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国时期长沙的建筑风格。

“文革”期间曾作为长沙市商标线带厂厂房使用,其后一度作为居民住房使用。虽饱受风雨侵蚀,但整体布局完整,结构稳固,较好的保持了原貌,2006年斥资百万修复后,已恢复礼拜活动。

该教堂为长沙唯一一处真耶稣教会教堂,2004年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列入长沙第二批近现代保护建筑名录。

程潜公馆

在繁华的黄兴路与人民路交界处,有一条麻石小巷——白果园巷,里面错落着民国时期的长沙民居建筑。这里是民国公馆集中之处,程潜公馆即位于此巷。

程潜公馆是一座两层楼的民国风格建筑,红石砖外墙,青石瓦屋顶,它“见证”了湖南的和平解放。2005年,程潜公馆被长沙市政府列入第一批历史旧宅保护维修改造名录,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程潜公馆原貌得以基本保留。

2015年,程潜公馆改建成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以程潜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还包括其他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贡献的人。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长沙)活动旧址

前段时间,电视剧《太阳的后裔》热播,宋仲基成为了新一代国民老公。从电视剧里可以得知,现在大韩民国政府已经强大到可以派遣部队到国外执行维和任务了,但你可否知道,大韩民国政府最早还只是一批韩国独立人士在中国成立的临时政府,而且在70多年前,这个临时政府机关曾搬迁到了长沙。

今天的楠木厅6号,坐落着一幢晚清院落式楼房,石库大门内有小天井,木构楼梯与地板,青砖黑瓦白粉外墙。公馆内曾入住一位异国名人,即20世纪30年代韩国临时政府主席金九。

1937年金九作为临时政府主席率政府成员从上海来到长沙,在今潮宗街楠木厅6号居住近一年。直到1938年冬战火逼近长沙时,金九等韩国志士才离开长沙。

金九(1876.7.11-1949.6.26)是韩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著名韩国独立运动家,被誉为“韩国国父”。他出生在黄海道海州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参与反对李氏朝鲜的东学党运动,后加入韩国的独立运动且成为领导人。

东岳宫

在长沙知道开福寺的人很多,知道东岳宫的人就少得多。中国历代统治者因为个人兴趣爱好使得各种宗教在历史上都拥有一定的繁荣时期。作为本土宗教—道教,在现今社会反倒显得有些落寞寂寥了。

历史上,长沙城内道教活动场所较多,“雨花亭”生活在长沙的人们都知道,此地以前即为一道观,名曰:雨花亭,还有位于岳麓山云麓宫也是一座道观。

始建于唐开元13年(725年)的东岳宫有着12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占地30多亩。

这里现在被高楼大厦包围,周边因棚改及修建地铁,已大面积拆迁。低矮的东岳宫矗立在现代化楼群之中,显得格外悲凉。

东岳宫神殿,外墙为大理石砖结构,屋顶和主梁等为木结构,采用榫卯连接。在古代榫卯结构的建筑是不会采用一口铁钉的,全由榫卯咬合,不知现今的匠人是否还有那时的手艺。

四角翘起的檐角牵引出漂亮的弧线犹如在空中架起的大船。

外面是喧闹的都市,里面是宁静的道观,信众们在这里感悟生命,让心灵返璞归真。

国货陈列馆

上世纪30年代初,日货排山倒海倾入中国,国民政府工商部命令各省设立国货陈列馆,以提倡国货,挽回利权。

(1932年落成的国货陈列馆影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湖南建设厅拨款62.64万银元,筹建湖南国货陈列馆,衡阳人刘廷芳接领了该任务。国货陈列馆于1931年开建,1932年10月1日落成,刘廷芳任馆长。全楼以钢筋水泥为骨干,主体为三层大楼,门廊并列16根圆形立柱,三楼顶部正中再增加四层,顶上立钢管旗杆构成尖塔形,气势雄伟。这便是长沙人熟悉的中山路国货陈列馆的前世。

80多年前,以“抵制洋货”为使命它诞生在长沙市中山路上,而后它幸运地逃过了“文夕大火”得以留存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更名为中山路百货大楼,并由湖南省百货公司接手经营,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它都是长沙市生意最好的百货大楼。

在那个年代它是长沙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现在,它承载着很多老长沙的美好记忆。

2014年,历经80多年风霜,这座长沙城区最大的民国建筑获得了重生,不仅恢复了80多年前的原貌,并且以原名“国货陈列馆”和世人再次见面。

连升街

连升街属于潮宗街片区的一部分,是长沙典型的老城区

老街巷走过路过都是文物,随便踩一块砖靠一堵墙,都是一段老长沙的历史。

九如里是民国老宅的集中地,相传此地因曾有九户大户人家居住而得名,“九如”又是一吉祥用语,出自《诗·小雅》中“天保九如”的祝寿之辞。

昔日在这上演的一幕幕场景,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去。

刘廷芳公馆

刘廷芳公馆位于长沙开福区湘雅路以南的铁佛东街72号,该建筑兴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

刘廷芳(1900—2000), 1900年出生于衡山县白果镇仕宦之家。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梅公馆旧址

从人民西路进入学宫门正街,沿小巷而入,走到巷子深处便能看到一栋清水墙百年老宅,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梅公馆。

梅公馆,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青砖,蓝瓦,二层楼房,屋顶一侧有砌着透风栏杆的凉台。从砖砌门框大门进入是一个小型的厅堂,被3间大房间围住,一角为木制的盘旋楼梯。楼梯间的墙面上开着几个圆形的通风窗。老屋顶边内檐,水泥制作的水槽一直延伸到二楼的凉台上。建筑手法融入了许多西式风络。

此前的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梅公馆的主人,只知公馆原主人为清末民初一位梅姓商人,其它则不甚了解。现根据2010年潇湘晨报采访文史专家陈先枢先生的报道,我们可以得知这位商人为民国初永安福洋广货号老板梅景福。

2010年,梅公馆被公布为天心区不可移动文物。

任邦柱公馆

文昌阁十间头72号是汨罗任氏家族的公馆。原房主系任理卿的堂兄任邦柱,即中国早期任弼时的堂伯父。

任邦柱公馆为一栋两层青砖楼房,内部房间为纯木结构,今为长房集团办公用房。

任邦柱,1889年出生于湖南汨罗弼时镇,字佩锟,著名教育家。

民国旅社戏楼

它藏身于闹市之中,周遭是高大的摩天楼。倘若你是周末来到此处,经过潮宗街教堂时兴许还能听到唱诗班孩子们的朗诵。远处麻石路右边的门楣上书有“梓园巷”三个大字,这便是民国旅社戏楼的所在地。

民国旅社戏楼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潮宗街梓园巷6号,作为长沙保存最好的民国四合院之一,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为清末布政使衔道员张自牧的宅院。民国时,张氏家族没落,宅院就被改成了旅社。据考证,院内的木结构戏楼是长沙城内唯一的一座老戏楼。

2005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然而修缮后几年时间里,戏楼都处于上锁状态。房子只留给人们一面高大的墙和一扇紧闭着的门。

古朴雅致的民国旅社戏楼只能透过紧锁的大门的缝隙,隐约看到一点小院内景,不能进去参观,让人感到遗憾。

梓园巷与潮宗街相通,是潮宗街历史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楼西临梓园巷,对面为潮宗街小学,北、南、东侧均为居民住房。

南村名人公寓 · 城南学院

书院路一师范的北边有一小巷名曰:妙高峰巷。妙高峰旧为长沙城南第一名胜,位于湖南第一师范校舍后,妙高峰亦为这一带的地名。

关于妙高峰有一副对联流传甚广:“长与流芳,一片当年干净土;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峰。”巷口的牌坊上便有这幅对联出现,巧的是浙江温州江心寺亦有一副对联与此对联仅一字之差:“长与流芳,一片当年干净土;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台。”

说到妙高峰就不得不提城南书院。

城南书院位于妙高峰上,是南宋大儒张栻于1161年所建。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后废为寺。光绪二十九年(1903)城南书院与湖南师范馆合并,称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次年改为中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湖南第一师范。

时代更替,岁月变迁,妙高峰诸多古迹已难寻踪迹,倒是南村名人公寓一直藏身于巷子深处。

由妙高峰巷口入内步行几分钟即可见到这条藏于楼房下的小路---南村巷,上坡前行十来米右转即是南村名人公寓。

这是两栋青砖楼房组成的连体建筑,1926年由教育家方克刚与历史学家罗元鲲合建。

图文节选自美丽湖南、长沙旅游

Hash:3172d9bfe0670c8825b67fea1b618e804bb59c04

声明:此文由 自驾友文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