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第一古刹,是朝拜观光的胜地,被誉为“古代建筑艺术明珠”

作为全国仅存的四大开元寺之一,潮州开元寺因其寺风淳朴、殿阁壮观而名声在外,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建寺千余年来,寺内也存留了许多珍贵文物让人津津乐道。现在,小编为您介绍这座位于闹市中的文物宝库。

自古以来,宝刹名寺都在高山或茂林之间,给人一种神秘高深的感觉,而潮州的开元寺却位于闹市之中,看似与众不同,但其实开元寺的前身也位于山林之中。

中国佛教会理事、潮州开元寺方丈 释达诠:开元寺的前身叫做荔峰寺,它这个地方是建造在一个小山丘,一个荔枝园内。它是在唐开元26年,公元的738年,由唐玄宗在全国各大州郡敕建以开元命名的祠庙,那么以荔峰寺为基础,扩建出来的这个寺庙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建于唐朝的庙宇,凝结了各个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尽管历经千年沧桑,但还保存着部分真颜,这其中最让人称道的是从建寺至今一直保持原貌、千年不倒的石经幢。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潮州开元寺方丈 释达诠:90年代初,饶宗颐先生带了些金石学家来开元寺进行金石拓片考察的时候,他跟我们寺院的师傅讲,这个经幢是唐代的原构件。在全国有很多唐代的寺院,能够非常完整的保留这样经幢的寺院不多,并且因这个经幢而考据开元寺是唐代的,这个是有力的证据,所以它在我们开元寺的历史地位很重要。那同时开元寺里面除了石经幢还有宋代的大铜钟,通过这个大铜钟我们可以证明宋代我们的工业非常发达。

除石经幢、大铜钟,说起开元寺的众多文物,自然不能不提被视为镇寺之宝的一部部佛经,其中就包括民国时期智诚和尚刺舌血写下的《华严经》。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潮州开元寺方丈 释达诠:老方丈他知道日本入侵中国,通过闭关、刺舌血写《华严经》来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这样一种意义。初期的话他写了三个月,字就变黑了。后来他听人家讲说不能吃盐,从那以后就每天清晨,用毛巾把舌头擦干,用小刀割破舌头,挤出来约一个茶杯的血,用冰镇上,把里面的血清倒出去,用这样的舌血去抄写经书,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

除了《华严经》,藏经楼中珍藏的清代乾隆年间的一部《龙藏》同样是开元寺中的一大宝物,是当时八十高龄的静会传修老和尚,因觉得粤东地区没有一部完整的藏经,遂跋山涉水进京所请。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潮州开元寺方丈 释达诠:皇帝因为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认为老和尚的修为非常好,所以就应允了,颁布了藏经给了开元寺。这部藏经在全国来讲,经过历史的演替,现在保留的不多。有一年它在重新整理、编印的时候,在我们开元寺还找到了四部来补充编印。所以这部藏经对我们开元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开元寺至今香火鼎盛、佛音袅袅。但是千余年来,开元寺并非一帆风顺,经历过历代战乱,也经历过人为摧残,那么后来它又是如何重现昔日风采的?

重修开元寺背后的故事

潮州开元寺作为粤东地区一座规模宏大的古代宫殿式建筑,千余年来历经朝代更迭与自然灾害的侵袭,众多文物被毁,建筑受损。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进行重修,才得以重现昔日风采。那么在开元寺的修缮与保护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故事呢?

开元寺的修复开始于1977年,出生于建筑世家的工程师吴国智参与了当时的修缮工作。1980年到1985年间,寺内五座单体建筑被集中修复,其中天王殿金刚殿的落架大修就由他经手处理。

建筑学高级工程师 吴国智:天王殿就是1982年整座落架,抬高地平、重修,工程浩大,争议也比较大,要不要落架。修完这座殿以后我发表了两篇文章,都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接下来的金刚殿也落架了,落架以后地平提高。因为此前史上的街道老是垫高,到1977年我去的时候,一下大雨,雨水就往里边灌,开元寺里边就变成一个污水池,所以就不得不抬高地平。

1999年底,吴国智又接到了新任务,设计开元寺的东配殿大悲殿,而且当时的业主方还提出了明确要求:规模不能超过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

建筑学高级工程师 吴国智:东配殿建的时候,它是配不是主。所以我就掌控它面宽、径深,跟高度的三度空间,面宽径深这个面积占大雄宝殿的百分之九十三,高度就相当于它的百分之九十七,反正就没有达到百分之百。但是又一个问题里面的千手观音高度是7.38米,大雄宝殿里面的三座主佛像高度才6.32米,比它还高,那怎么办。我把天花板捅个窟窿,做个穹窿顶,就有变化了,效果更好了,也解决空间的问题。

在设计上,吴国智也巧妙地把潮州木雕、彩画、嵌瓷等传统工艺美术融入其中,让开元寺真正成为潮州非遗的集大成者。

建筑学高级工程师 吴国智:咱们潮州建筑的嵌瓷跟北方琉璃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北方的琉璃是先做成一个整体,然后划分为几块来拼装。咱们是把瓷器打碎然后随心所欲的,想做成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所以咱们的嵌瓷可以说是形象飘逸,做出来以后的效果咱们还用一些铜线在里面,风一吹还会抖动,这就是琉璃所没有的。

古建筑外观修复工程浩大,内饰修缮同样凝聚了众多能工巧匠的智慧。高级工艺美术师郑鹏至今存留着一张拍摄于1981年的工作照,这张照片记录了他当时在给殿内天花板上色时的状态。

高级工艺美术师 郑鹏:当时是在画藻井,下面这张凳子就是在现在大雄宝殿释迦摩尼佛上面,因为这个地方,不高不低,没办法站也没办法蹲。结果那天我的同事想了个方法,试着拿张凳子来垫,距离刚刚好。我们画是望天来画,面积又非常大,头要抬起来,画了之后有些颜料还会滴下来,所以难度很大。最后我们就把颜色编号,画的时候看好哪个色号,笔不要蘸的太湿,一笔一笔这样画上去。

尽管只是参与了其中部分重修工作,但在郑鹏看来,他与开元寺的缘分一直都在,甚至对他后来所从事的工作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高级工艺美术师 郑鹏:后来因为澳洲一个朋友说非常喜欢开元寺,叫我专门画两三张给他,所以当时就萌发了既然要画,就把开元寺这些景点都画了,一画就画了20多张,最后我就挑了其中的10张做了明信片。

老人们常说:“潮州有幸得开元,开元有缘在潮州。”这座千年宝刹与潮州无法割舍的缘分,默默守护了我们这座岭东首邑一千余年,也为潮州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文章来源:红桃粿

Hash:cac09dfce00b004a3eb1e0aaf4d7561037b73e0b

声明:此文由 半山人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