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北的壶瓶山,是《鬼吹灯之怒晴湘西》原型地,真有巴王的王陵

网剧《鬼吹灯之怒晴湘西》,讲述的是卸岭魁首陈玉楼,联手军阀罗老歪和搬山道人鹧鸪哨,在湘西瓶山探秘元墓的经过。

小说是虚构的,但是很少人知道,在湘西北石门县,确实有一座壶瓶山,而在壶瓶山的群峰之中,也确实有一座山峰,长得和葫芦相似。

是不是觉得大自然太奇特了?

壶瓶山所在的地方为湖南湖北两省的分界岭,北纬30度附近,山峰的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主峰高达2098.7米,为湖南屋脊。这里古代属于巴人国,后来渐渐演变为土家族苗族等近十个民族。

我的师父灵悟法师就是石门县罗坪乡人,而罗坪乡就在壶瓶山的地界,我有幸去了师父的家乡,顺便游览了壶瓶山。

壶瓶山是集黄山之雄、华山之险、索溪之奇、桂林之秀于一体的人间仙境峡谷确实很漂亮,可吸引我的,是壶瓶山的传说。

在当地,我听了不少传说,其中有两个传说,引起了我的兴趣,第一个就与《怒晴湘西》类似的传奇,《怒晴湘西》是寻找元代大将军墓葬,而壶瓶山却流传着古巴王的王陵传说。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封巴王为异姓王,到了宋度宗年间,第六代巴王不服大宋管辖,兴兵袭扰周边村寨,抢夺了很多财物,宋王一再警告,无奈起兵讨伐,最终巴王大败,死于乱军之中。宋王为了安抚这些异姓王,便赐给了很多金银财宝,就在壶瓶山上安葬了巴王。传说巴王的王陵内,除了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外,还有宋王赏赐的一颗定颜珠,据说活人含着珠子,可保容颜不老,死人含着,可保尸体不烂。

巴王的棺柩上山的时候,有十八个壮汉抬棺,十八个壮汉抬着棺材飞檐走壁,终于进到王陵内,十八个壮汉以身殉主,尸体就悬棺于峭壁,至今留下了“悬棺山”、“定颜坡”、“巴王宫”等风景

据说巴王陵墓有白虎和白蛇把守,外人不能靠近。没有人去验证传说有几分真实,不过从明朝开始,就不断有人进山寻找王陵,不是摔死在峡谷中,就是徒劳无功。

值得奇怪的是,科学家对壶瓶山的原始森林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了白化的云豹、华南虎、猿猴、大灵猫、锦鸡、丛林巨蟒等珍稀动物。这些动物为什么会白化,至今成谜,科学家们也找不到答案。

1985年开始,就有国家考古工作人员,常年驻扎在壶瓶山镇,5年后才撤离,当地人听说有军队都进去了,死了不少人。但是这样的传闻,没有多少可信度。

1994年,壶瓶山被国际教科文组织列为生态自然保护区。具体是保护生态,还是保护巴王陵墓,不得而知。

如今壶瓶山已经被开发成旅游点,很多地方都能够游览,但是有些地方却又当地人把守垭口,不让外人进入。

我要说的第二个故事,就是与蒋介石有关的。蒋介石原来叫蒋志清,为什么会改名为“介石”呢?原来与石门县一个叫林德轩的人有关。

林德轩是孙中山的得力干将、首届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他文武兼备,性情温厚豁达大度,曾经留学日本,在日本的时候,就遇到蒋介石,和蒋介石的交情匪浅。

蒋介石见林德轩无论到哪里,都会带着一块青灰色的石头,他觉得很奇怪,就问是怎么回事。林德轩也不隐瞒,就说了这块“灵石”的来历。

原来林德轩年少的时候,经常去河里摸鱼,有一次摸完鱼上岸的时候,没想到踩到一块石头,一下子摔倒在河里,手里的鱼也不见了,他抓起脚下的石头正要摔碎,却吃了一惊,只见那块石头上面,似乎有一个白须老人,正在望着他微笑。他把石头翻来覆去地看,才看清青灰色的石头上有几条白色的印痕,既像白胡子老人,又像是一个行草的“介”字。

他觉得很好奇,就把那块石头抱了回家。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白胡子的仙人对他说:“猛水高涨我变身,岁月历练聚神能,今世巧会贤能者,便把神能现世真。尔后若做天下事,须拜子牙后世孙,草民藏戊百里外,文而有武指路径。切记,切记。”

林德轩梦醒之后,记住了梦中的诗句,便把这个怪梦和诗句,告诉了父亲。父亲看了石头之后,也觉得很奇怪,便找来几个老人商议,其中一个老人解释说,梦中的人就是姜子牙,这是要让孩子拜姜子牙的后人为师呢!

当地有一个叫姜茂斋的武师,文武兼备,正是姜子牙的后人。于是林德轩带着礼物上门,求姜茂斋收林德轩为弟子。姜茂斋看了奇石之后,让林德轩时刻带在身边,说这块灵石就是他的福星。

说来很奇怪,林德轩从此福星高照,毕业于湖南弁目学堂(后称湖南讲武堂),参加大清的新军之后,多次上阵作战,身边的人死伤无数,可他却一点事都没有,从排长一步步升到管带、协参、标统。他目睹大清官场腐败,心生不满。

1904年,林德轩途经长沙,与华兴会首领黄兴和宋教仁等人见面,商讨革命的事宜,并与刘复基、胡有华等人,暗中购买枪支招募会员,准备武装起义。因被叛徒出卖,遭清廷通缉,不得不流亡日本,在这期间,他遇到了孙中山,由于志同道合,得到孙中山的信任。次年(1905)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林德轩就是首批会员,期间认识了蒋介石,这个时候的蒋介石,还叫蒋志清。但是没过多久,蒋介石就回国了。两人再次见面是1909年,蒋介石在东京振武学校读书,也加入了同盟会。

此时的蒋介石,从原来的蒋志清改名为“蒋中正”,字“介石”。蒋介石与林德轩的交往越来越多,两人互相仰慕,有猩猩相惜之感。

当林德轩得知蒋介石改名蒋中正,字“介石”之后,便拿出那块灵石给蒋介石看,又对蒋介石说了灵石的来历。蒋介石看了灵石上面的“介”字,也非常喜欢。林德轩觉得蒋介石与灵石有缘,便成人之美把灵石相赠,并赠诗一首:“天地有灵性,介石生壶瓶;手摸介石面,富贵随你行”。蒋回诗曰:“长兄赠灵石,中正受若惊;天地人和贵,从此介石称”。

从这以后,蒋中正就成了“蒋介石”。

说来很奇怪,灵石跟了蒋介石之后,蒋介石一步步飞黄腾达,而林德轩则在1928年因病去世,后被追赠为陆军上将。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从重庆返回南京的过程中,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那块石头居然不见了,从此蒋介石走了下坡路。1975年,蒋介石在台湾临终之际,叹息着:“介石在身边,不会来台湾”。

这就是关于蒋介石与壶瓶山灵石的故事,虽然人物是真实的,但是事件却有杜撰的成分。

其实关于蒋介石改名的真实历史,是根据《周易》而来的,《周易》豫卦的“六二”爻辞:“介于石, 不终日,贞吉”;“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利建侯,行师。”

意思是:成大事者,有利于建侯封国行军打仗。

在日本“振武学堂”读书的蒋介石,受到同盟会的革命思想影响,立志驱逐满人光复华夏,他是一个行武的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成为一个大人物。因此,他的改名之举,也体现了他的远大志向。

这才是蒋志清改名的真正故事。

每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都有美丽的传说,壶瓶山也一样,毕竟处在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还有更多的不解之谜,等待着人们去破解。

Hash:690631c752a7dc038f3b27a23335471a55dce0e4

声明:此文由 Mey冷翠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