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金元时期的五大文化望族

金元时期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也是汉文化遭受到严重破坏的时代。可就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陵川县却在文化发展上风生水起,达到历史上的的鼎盛时期,崛起了郝氏、武氏、赵氏、李氏和秦氏五大文化望族,其家族在文化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学儒授业的郝氏家族

以郝天挺为代表的郝氏家学,也称“陵川家学”。郝经在给其先曾叔大父(曾叔祖父)郝震写的墓铭中说:“陵川学者,以郝氏为称首。”

郝氏家学,有三个特点:

第一,开馆授业,阵容可观。从郝震起,有其子郝天佑、郝天祺、郝天祯,其侄郝源、郝天挺,皆治经为学,执教授业,为当时名士。郝震与郝天挺叔侄两个,还先后执教于县蒙馆、县庠。遗憾的是,除郝天挺外,其余都死于战乱。天挺而下,其子思温,其侄思直、舆、辇,也是当时名士,除郝经之父郝思温外,同样都死于战乱。

第二,教授学生,授之以器。郝经在为其祖父郝天挺写的墓铭中说:“其教人以治经行己为本,莅官治人次之,决科诗文则末也。”郝天挺是元好问的老师,元好问为老师写的墓志铭中说:“先生尝教之曰:‘学者,贵其有受学之器。器者何?慈与孝也。’”“又曰:‘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知义者能之。’”在《金史•郝天挺传》中,也记载有郝氏家学的教育思想,摘录以备史料:太原元好问尝从学进士业,天挺曰:“今人赋学以速售为功,六经百家分磔缉缀,或篇章句读不之知,幸而得之,不免为庸人。”又曰:“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通人能之。”又曰:“今之仕多以贪败,皆苦饥寒不能自持耳。丈夫不耐饥寒,一事不可为。子以吾言求之,科举在其中矣。”

第三,棣花堂里,才俊迭出。郝天挺有门生元好问、杨士表、武从善等,其中以元好问最为知名;郝思温有门人赵泰、尚文等。郝氏家学传到郝经这一代,可以说已经是发扬光大了,不仅门生众多,而且出类拔萃,主要有张弘范、张弘略、苟宗道、郭贯等。郝家的学生元好问一生中,弟子众多,而且也要求弟子成“美器”,显然是郝家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延续。

“珠树三花、星聚一家”的武氏家族

状元故里阁(春秋阁)

武氏于唐代起就已世居陵川。《武氏家谱》表明,陵川武氏的祖先为“三世五先祖”,即唐始祖武亶,二世祖武壮图、武宏图,三世祖武少仪、武幼仪。其中三世祖的武少仪是唐代诗人,举明经,不乐仕进,现有《和权载之离合诗》《诸葛亮丞相庙》《移丹河记》《王处士凿山引瀑记》《相马赋》等诗作存世。金武明甫24岁状元及第,做官后鲠正敢言,不仅深谙治国之道,而且精通军事,官至户部尚书。继武明甫之后,其胞弟武俊臣登正隆五年(1160)进士; 39年后的承安四年(1198),其侄武天佑词赋科状元及第;天佑胞弟武天和高中榜首,经义科状元及第。上下50年,武氏叔侄两辈出了三位状元,一名进士,这在中国1300余年的科举史上,非常罕见。金章宗赞曰:“汝叔侄昆季连中三状元,虽尔一门之庆,亦邦家之光也。”并御题“三状元第”匾额,悬于武氏之门,以奖掖其门,倡导世风。

其实,陵川武氏远不止出了三状元一进士,有功名、入仕途的多达48人。其中出状元3人,中进士共9人,入翰林4人,出尚书6人,任朝仪、正仪、光禄、亚中等大夫的25名:任府、县级官员的22名(上述人数有交叉叠合)。以上人物众多,如夜空群星闪烁。

兄弟状元的赵氏家族

崇安寺

赵安时、赵安荣状元兄弟,在科举史上也属罕见。《陵川县志》载,赵安时是“海陵王贞元年间状元及第”。考其它史料,他应该是在正隆五年(1160)庚辰科状元及第的。其弟赵安荣,则是天眷三年(1140)庚申科的状元。

连连登第的李氏家族

李俊民

陵川的李氏家族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唐初迁居陵川,发展成陵川文化望族。李氏出进士颇多,并多有父子进士、兄弟进士,仅见于《陵川县志》的便有20名。从北宋第一位进士李平始,到清最后一位进士李汝凭(陵川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武进士)止,李氏进士占了陵川进士总数的22%,其中金元两代有13位进士。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李氏进士中,宋代的李平、李咸宜、李旦无详细资料可考。有据可查的第一位进士是李异。李异而下,其子李森、李林,孙子李晏、李曼,曾孙李仲略、李顺、李仲立,都是进士,并以文章称著。陵川七状元之一的李俊民,与其家是族亲关系。

祖孙三代皆名士的秦氏家族

秦氏家族的世系尚待考证。其家族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秦略,其父秦事轲,生卒时间不详,关于他的资料甚少,只知他“善书”“ 通经博古”“有诗名”“为乡里所重”。秦略与其子秦志安,诗作甚佳,现在许多大学文学史教程里,都要述及他们父子。

秦略与郝天挺同时代,而且私交甚好。元好问对秦略也非常尊崇、敬重,一首诗专门为秦略返回住处苏坟别业而写:“三月不见君,渴心欲生尘。论文一樽酒,雅道谁当陈……”(《送诗人秦略归苏坟别业》)。元好问在编辑《中州集》时,收秦略诗13首,并作了小传:“陵川秦简夫,年四十,困于名场,即不就举选。临终诗云:‘躯壳羁栖宅,儿孙解逅恩。云山最佳处,随意著诗魂。’掷笔而逝,时年六十七。”

秦略自号西溪老人,著有《西溪集》,可惜已不存世。

秦略之子秦志安,自号通真子,与元好问同时代并交好,对道教文化的贡献尤大。享年57岁。元好问在给他写的《通真子墓碣铭》中,对他的事迹所载甚详。有著述传世。

责编:武 岭

来源:方志山西

Hash:c06d6b8e6eb0e3a977f8b603ea8cc9869d07e5bd

声明:此文由 陵川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