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见的博物馆》第三季 第42集 “太山龙泉寺唐代五重棺椁”

听得见的博物馆,大家好,本期节目中将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太山龙泉寺又一精华——唐代佛舍利之五重棺椁。

2008年5月8日,太山文管所因消防蓄水池年久渗水,正组织工人在蓄水池旁进行开挖,即在距龙泉寺东100米的山前坡地新建蓄水池。上午10时左右,突然碰到了坚硬的石板,随后陆续出现了石条、石块等物件,之后,竟然出现了一个“石门”。埋葬于太山龙泉寺唐代佛塔地宫内沉寂千年的金棺银椁终被发现。

经过发掘,六边形的地宫内出土了一座长约58厘米的石函。发掘时,地宫墓道两侧均有彩色壁画,由于见光氧化,不几日壁画脱落,只余下些许剥落的颜色。而地宫门口左右两尊守门力士却嘴唇鲜红,经久不变。根据地宫规格推测,佛塔应该有10米高考古挖掘后,并没有发现佛塔的其余残余部分。

地宫内部出土宝函共分石函、木椁、鎏金铜棺、银棺、金棺五重,为典型的唐代佛舍利瘗埋形制,其精美的金银细工展现了盛唐高超的工艺技巧。

今天就让我们的目光聚焦在太山龙泉寺唐代五重棺椁上方。棺椁第一重为石函,砂石质,呈长方体,宽约46厘米,长57.5厘米,高约60厘米,几乎满置宫室。石函由函盖、函身扣合而成,遍刻供养人姓名。石函铭文中有一特殊字“”。“”为武周时期所造的19字之一,而所造之字也只在武则天在位时使用。石刻中还显示有众多“女、娘、婆”等女性供养人名字,且位于主要位置,与武周时期女性地位崇高相符。由此推断舍利宝函制作、瘗埋及地宫的建造年代应为武周时期(690——705年)。

石函内第二层为鎏金铜饰木椁,出土时已残损,清理后发现椁身四周镶嵌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鎏金铜饰。

第三层木胎鎏金铜椁,长27厘米、宽约10.5厘米、高约22.8厘米,但非常精致。坐在雕琢精美鎏金铜质须弥座上,前档亦錾有尖顶弧形门,门楣门框饰以连珠,门上镶有三排十八个门钉、一对门环,门上方镶嵌朱雀,门两侧立有两弟子像,后档上方镶嵌玄武,下方镶嵌佛足,铜棺左右两侧镶嵌青龙、白虎,棺盖两边各有两个铺首衔环。这些镶嵌的图案,都是用大约0.2毫米厚的铜片镶嵌上去的。

铜棺内置木胎银椁,最为精美,长15厘米,宽约6厘米,高10厘米,镶嵌有珍珠、各色宝石百余颗,下有须弥座,四面同木椁、鎏金铜棺一样镶嵌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饰品,前档尖顶弧形门,门框饰以连珠,门上镶有三排十二个门钉、一对门环,门前立有一只仙鹤和两个悲戚仪态的菩萨

银棺内置第五层金棺,长9厘米,宽约4.5厘米,高约3厘米,用一条红色绸带捆扎,打有蝴蝶结。金光灿灿,非常精美。

太山五重棺椁保存完好,做功考究,工艺精湛,等级较高,为研究唐代金银器等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历史意义。

文稿:太山文管所 李玲、车鑫、赵晶

播讲:太原广播电视台 郭昕

版权申明

监制:陈雅彬、马文、张剑峰

编辑:王君伟、张文娟、贾雨、狄瑞

Hash:a2a273f4e509acd7795a20a49de51d1a06487599

声明:此文由 FM975老年之声广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