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散场——山西各学校历史沿革

1

蒙养院(幼儿园)

清宣统元年(1909年),

山西育婴堂开办蒙养院,

教师由经过培训的乳母及节妇充任。

宣统二年(1910年),

太原女子师范学堂成立后,

蒙养院附属于该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

更名为太原女子师范学校附属蒙养院,

后又更名为幼稚园。

全园只有一个班,

入园幼儿30名。

园址位于上马街太原女子师范学堂西隅。

2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堂校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山西巡抚岑春煊奏准创建。

接收令德堂及晋阳书院师生,

以省城乡试贡院为堂舍。

它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大学之一,

也是我国省立大学的先声。

山西大学堂创始人岑春煊与李提摩太

同年4月,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清廷的允许下,

以“庚子赔款”山西部分来太原拟办中西大学堂。

后与山西大学堂合并,

并达成拟立中西大学堂改为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合同。

光绪三十年(1904年)秋,

山西大学堂侯家巷新校园落成,

全体师生迁入新址

(今太原师专所在地)。

侯家巷山西大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

按照北京教育部规定,

山西大学堂改名为山西大学校,

取消中西两斋,

改设预科和本科。

1904年山西大学堂图书馆

民国7年(1918年),

全国参议院中央选举会将山西大学校列为国立大学,

称国立第三大学。

1931年,

山西大学校正式改为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堂教学楼,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今

3

太原五中

山西公立中学堂

(晋阳中学堂、山西省立一中、太原五中)

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堂址在起凤街原贡院(今铁路职工家属宿舍区)。

宣统二年(1910年)改名为山西晋阳中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改办为山西省立模范中学校。

民国2年(1913年)又改称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

民国24年(1935年)易名为山西省立太原中学。

七七事变后,学校迁往祁县贾令镇,

次年返迁太原上马街原山西省第一女子师范故址。

1952年山西省定太原中学为省重点中学。

1953年3月,

太原中学被定为华北区重点中学,

4月改称山西省太原第五中学。

1955年迁址青年路现址。

1966年-1976年期间改称太原市第五中学校。

清宣统三年,

晋阳中学堂首届毕业生。

晋阳中学堂时期

省立一中时期

山西省立太原中学时期毕业证

4

太原师范学院前身之一山西省立第一师范

山西省立第一师范,

民国元年(1912年)9月,

山西省教育司在原山西两级师范学堂基础上

立山西省立太原师范学校。

民国2年(1913年)4月,

省立太原师范学校改称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民国23年(1934年),

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各地师范学校

取消序次冠号而以地名命名的规定,

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称山西省立太原师范学校。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省立太原师范学校师生先迁往介休

再迁闻喜

随着日本侵略军的大规模进逼,

大部分学生投奔抗日部队,

学校停办。

日军侵占太原后,

民国28年(1939年)9月,

日伪山西省公署就省立太原师范学校原址

办起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民国30年(1941年)12月30日,

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名为太原师范学校。

1953年,

按照省统一规定,

太原师范学校改名为太原第一师范学校。

1956年,

太原第一师范学校迁到水西关新校址

(今太原十五中所在地)。

1958年与二师、女师合并为太原师范。

省立第一师范(1922年)

省立第一师范鸟瞰

山西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学生合影

5

太原师范学院前身之一山西国民师范学校沿革

山西国民师范学校,

民国8年(1919年),

山西国民师范学校创办,

赵戴文兼任校长,校址在小北门街。

当年,

该校共有学生26个班,

1570人,教职员79人,

成为当时太原境内规模最大的学校。

抗战时期停办。

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锡山返回太原,

在上马街原山西农林专科学校校址

恢复山西国民师范学校。

1953年,

按照省统一规定,

山西国民师范学校改名为

太原第二师范学校,

并选址修建新校舍。

1956年,

太原第二师范学校迁往坞城路新址

(今太原三十八中所在地)。

1958年与一师、女师合并为太原师范。

6

太原师范学院前身之一太原女子师范学校

太原女子师范学校,

名山西官立女子师范学堂。

创办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

堂址在上马街太原市第二职业中学所在地。

是山西最早培养小学教员与蒙养院教养员的学校。

民国3年(1914年),

山西官立女子师范学堂改名山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民国23年(1934年),

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各地师范学校

取消序次冠号而以地名命名的规定,

山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改称

山西省立太原女子师范学校。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省立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迁至榆次

随着日本侵略军的大规模进逼,

大部分学生投奔抗日部队,

学校停办。

日军侵占太原后,

民国29年(1940年)8月,

在国师街原国师附小校址成立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民国30年(1941年)12月30日,

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改名为太原女子师范学校。

1953年,按照省统一规定,

太原女子师范学校改名山西太原女子师范学校。

1958年与一师、二师合并为太原师范。

新校区鸟瞰图

侯家巷太原师范学院美术

7

山西医科大学前身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民国10年(1921年),

山西医学传习所改为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民国17年(1928年)山西医学专门学校改称

山西医学专科学校。

民国21年(1932年)山西医学专科学校改名为

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由阎锡山亲任校长。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撤离太原南迁。

民国29年(1940年)私立山西川至医科学校并入

山西大学称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

民国31年(1942年)日伪山西省公署在太原成立

桐旭医学专科学校,

校址在杏花岭街。

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

阎锡山返回太原,

接收了日伪省立桐旭医学专科学校,

并以该校为基础,

成立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和川至医院。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

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

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7月,

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并入

山西大学医学院。

1953年,

根据教育部院系调整方案,

原山西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

改称山西医学院。

1996年4月,

山西医学院改称山西医科大学。

8

八、并州学院(已消失)

并州学院,

民国11年(1922年)由赵希复、张四科等21人

发起成立私立山右大学,

校址设在上马街万寿宫,

后又迁至东门内(今山右巷)兴建的新校舍。

民国13年(1924年)由兴贤学社40余人组建成立

山西私立兴贤大学,

校址在东缉虎营四川会馆,

后迁至南门外新建的校舍。

民国18年(1929年)夏,

山右和兴贤两校合并为私立并州大学,

在原山右大学校址内建设新校。

民国20年(1931年),

私立并州大学改称太原私立并州学院。

民国24年(1935年),私立并州学院停办。

9

山西大学法学院前身——山西省立法学院

山西省立法学院初名山西法政学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

山西巡抚恩寿奏准创设,

后改名为山西法政专门学堂。

堂址在上官巷原课吏馆学署旧址(今省公安厅所在地)。

民国元年(1912年),

按照北京教育部规定,

山西法政专门学堂改称山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民国20年(1931年),

山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改为山西省立法学院。

民国23年(1934年),

山西省政府根据国民政府规定,

将省立法学院并入山西大学。

山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山西省立法学院

10

太原铁路机械学校

太原铁路机械学校,

1949年8月20日,

“太原铁路管理局职工学校”

选在起风街一所小学内正式挂牌成立。

原晋察冀边区职工训练大队的部分学员迁到太原,

成为学校第一批学员。

1951年3月1日,

学校更名为“太原铁路技工学校”。

第一批社会学生入学,

结束了学校单纯职工培训的历史

同年9月1日,

学校更名为“太原中级技术学校”。

1953年1月1日,

学校更名为“太原铁路学校”。

1955年9月1日,

学校更名为“铁道部太原铁路运输经济学校”。

1957年9月1日,学校更名为“铁道部太原铁路运输机械学校”。

1958年 7月1日, 成立“太原铁路大学”。

1959年4月1日,学校更名为“太原铁道学院”。

1960年7月1日,学校更名为“太原铁路学院”。

1962年4月21日,学校更名为“太原铁路机械学校”。

太原铁路机械学校

本文转载自山西省古建筑集团

Hash:2e1f623b3e3e5168f714684eb5eb9f87ce0d4dc0

声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