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座海拔78米的山,被称为长江绝岛,游人香客为何络绎不绝?

安徽宿松县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有一座独立的山峰,名为“小孤山”。它周围1里,海拔78米。

在小孤山上,有一座庙,名为“启秀寺”。山小庙隘,但却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小孤山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小孤山南江西彭泽的彭浪矶隔江对峙,东与长江马当要塞互为犄角,古称长江绝岛,又称海门第一关,为长江水路军事要隘,是宿松东南门户。

与江西的石钟山龙宫洞遥相呼应,和国家级风景区庐山湖北黄梅县的五祖寺,安徽省的天柱山雄距长江两岸,形成三角之势,素有“长江天柱”,“江上蓬莱”之美称。

小孤山本是江中一石屿,形成于两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时期。

它孤峰独峙,三面环水,巨石悬立奇峭,大有“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之势。此山高不过百米,周不过里许。也引得过往诗家学者对小孤山留下许多诗句,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千百年来,小孤山以奇、险、独、孤而著称。“东看太师椅、南望一支笔、西观似悬钟、北眺啸天龙”为其最形象的描写。

仰头望,绝壁之上,有一寺。

踩着七十九级石阶直上一天门。这一天门其实是一天然石洞,在清顺治九年宿松前邑宰孟瑄依山势,而修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山门。题额曰启秀寺,并镌有乾隆篆书“灵昭江屿”于其上。一入天门,也便到达了半山腰,可见这山如此之低。

入一天门,山中的寺院,可谓别有洞天

启秀寺始建于唐朝,寺甚小,北宋时期重建,元朝略加修缮,清朝民国作过多次扩建和维修。整个建筑群,自山下至山顶,有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多处。不过一海拔78米的山头,却因是有楼、台、亭、阁数十间,建筑风格各异,均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朱柱灰瓦,古朴端庄。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启秀寺依山峭立,面临大江河水,可谓宇阁轩昂,极其壮观。

寺中有一梳妆亭,又叫牧羊亭,在小孤山绝顶,为宋宝庆二年所建。作名梳妆亭,一作妆亭,被誉为"小姑"梳妆处。亭前楹联是:"梳长生鹤发,妆不老峰头"。亭有六角三层,结构美观大方。登上亭楼眺望,大江南北,云山迭映,沃野平畴,红绿相间,万千景象入帘中,真令人陶醉。来此的妇人,都会用那梳子梳一梳头,可将厄运梳掉。

小孤山上的启秀寺中,千百年来供奉着“小姑娘娘”。其实,就是妈祖。小孤山启秀寺历来都是以佛教为实体的庙宇。北宋时期随着海运的蓬勃发展,小孤山脚下,滩险水急,时有水难发生,故在启秀寺内设行宫,供奉妈祖。妈祖与佛教相融合,的确是妈祖教和佛教的一大创新。当地百姓也随之将妈祖称为小姑娘娘。而这种称号又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是难以分开的,“娘娘”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对女性神佛的敬称。如“送子娘娘、观音娘娘”,何况妈祖救助海难,救难行使时使用的也是一种神功或神术。如此一来,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娘娘”了。

小孤山,历来被誉作海门天柱。相传大禹治水至此刻石纪功,或云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刻"中流砥柱"4字于石上,然岁月远久,字迹湮没无存。时光总是如此,无法印证那些曾经的相遇与别离,却又总是用丝丝缕缕的碎片化的记忆去告诉世人,他们一直在,一直在守候。

其实 ,关于小孤山、启秀寺,也有许多神来之笔的传说亦或者故事,大都是将其神化, 让这个本就位置奇特的山、寺笼罩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

小贴士: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长江中

门票:30元

Hash:c5c1102f01b9ae47b7822b4bd1f263b51622b494

声明:此文由 乍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