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寺院建筑——隆兴寺摩尼殿

隆兴寺,河北石家庄正定县内。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代为龙兴寺,清代更名隆兴寺沿用至今。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下诏重修该寺动用军匠3000人,工程浩大。后经历数百年时间,但并无毁灭性破坏,在清代乾隆朝大修后基本格局与各建筑保存至今。

这次我们来探索一座隆兴寺最奇怪的建筑!

摩尼殿

杨玥炜 摄

看看摩尼殿到底 何奇之有?

罕见的布局

1978年摩尼殿大修时发现阑额、斗拱等处写有多处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题记,说明摩尼殿已有966年的历史

摩尼殿位于隆兴寺主轴线上,面阔7间,33.29米,进深7间,27.12米。殿堂式重檐歇山顶,四面出抱厦。

摩尼殿平面图

按《营造法式》记载,属于金厢斗底槽周匝副阶的正方形平面布局。但四面出抱厦后又变成了十字平面,这种平面和建筑样式是现存的孤例。摩尼殿在七开间的建筑中体量不算大,但木结构的独特性,建筑立面的美感,是其他建筑所无法比拟的!

奇特的空间

摩尼殿建筑中一圈圈的柱子、一层层的屋檐“屋顶凸出的小房子”都有什么用呢?

传统建筑内部的柱网空间布局称为 “槽”常见的槽的形式有

单槽▼

双槽▼金厢斗底槽▼

建筑空间的尺度无法摆脱木材的限制,木材长度超过8米后,抗弯性就无法承载过大重量了。对于一个头顶着大“泥巴”屋顶的古建筑来说,要承载屋顶的巨大荷载,只能增多柱子。但因为木头的特性,柱子的间距被限制在了2~6米,所以屋子里就会出现许多柱子,空间也会变得狭小。

摩尼殿的空间结构 引自《穿墙透壁》

具体到摩尼殿上来说,有佛坛供奉佛像这个空间叫做 内槽 ,内槽外侧有一圈回廊叫做 外槽 。而摩尼殿内只有3米的内外槽柱间距,完全无法满足同时涌入几十个信徒跪拜佛祖的需求,所以设计者在外槽的外侧又增加了一圈柱子,形成这一外圈的空间,名为 周匝副阶 。这样的设计,使得摩尼殿的室内空间顿时增大很多,这就完全可以满足信徒的跪拜需求了! 小郭同学绘

也许你会问“为了容纳更多人,加一圈柱子我可以理解屋檐一层就够了,你修两层要干嘛?”

这就该解释下一个问题了

绝佳的屋顶与高度

宋代的建筑高度与屋顶高度是根据“举折制”确定,通俗说就是根据建造的屋子使用情况,预先确定房子的高度和房顶的高度。这时还要考虑房子的容纳空间、采光、排水以及房子的颜值。

杨玥炜 摄

如果房屋最外面的柱子很高,虽然会有更多的阳光照进房屋,但导致屋顶坡度太高,雨水从屋顶流不下来,房子重心变高也不利于稳定,还有最后一点,就是这样设计的建筑,立面真的会很丑。

摩尼殿鸟瞰图·小郭同学绘

摩尼殿的设计则 适当降低外圈柱子高度,使其满足适当的采光量,也可延续原有屋顶坡度利于排水,降低了重心使建筑更稳固,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设计使得 屋顶有了层次感,屋顶与屋身的比例也更加协调,建筑立面有了绝佳的美感!

匠心独具的四抱厦

抱厦抱厦指在主建筑前后或四周“插入”的小建筑。通俗来说,就是在前后或四周搂抱着主建筑大腿的小建筑。

李松波 摄

摩尼殿 在东南西北各有一个抱厦,为歇山式山面,四个抱厦看似相同,但其实每个的结构、尺度以及建筑体系都不一样!南侧抱厦为三开间厅堂式,东西北三面抱厦为单开间殿堂式, 推断这与摩尼殿在明代时经历的维修改造有关系。

那么四抱厦都有什么用呢?

入口与采光

抱厦引入室外光线·小郭同学摄

首先是使用功能,四抱厦位于建筑的东西南北四面,人远观时会不由自主将视线集中在抱厦处,给人明确的入口暗示,四个方向从抱厦均可 佛殿,且佛殿四周的采光,相当多的部分是来自抱厦开口处。

抱厦起到了为室内采光的作用·livio摄

震慑拜佛者心理

人站在各抱厦门口处向殿内仰视时,视线刚好可望见中央释迦摩尼佛的脸部,拜佛者仰视可见高大的又威严的佛像,由此自发产生敬畏之心。

对拜佛者视线的控制

提升建筑颜值

摩尼殿南侧立面图

四个抱厦给摩尼殿建筑在360°环绕各方向、以及垂直面和水平面都造就了三个层次。高低错落、远近不一的观赏感受。根据人的视线变化随时变幻,这种设计突显了设计者的极高艺术造诣。

摩尼殿南侧实景·小郭同学摄

来源:遗介丨作者:张子航

Hash:2a863e05f3e5e7310d58d017c92294f7082d6e8c

声明:此文由 苏州弘化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