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塔炮轰不倒 塔顶宝物却被小蟊贼四次屠狗攀绳而盗

华北平原上曾经有一座1400多年的卧牛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二里,东西宽约有一里。城池建筑北角少了一块儿,而西南角却多出了一块儿,并把南门朝东开在了这里。

卧牛城以红石筑城,黄土护坡,呈60度斜面。城墙顶上蓝砖铺漫,可并排行驶三驾马车。旧时人们有"正月十二游游城,一年四季不腿疼"之说。卧牛城上建有东南西三座城门楼,城墙四角也建了七梁八柱的角楼。

由于卧牛城没有北门,所以卧牛城在中轴线上是不通透的。应该设有北门的地方过去叫做小北天,小北天上建有真武庙,有40级台阶,人们踩着台阶上下小北天。石级两边栽着榆柳松柏等树木,石级上建着"别有洞天"和"徐步天衢"的牌坊,上到顶上又有"云台仙境"的匾额。

这个卧牛城就是河北元氏县的古城。上面所描述的都是根据网络资料想象出来的,虽然1947年解放战争时这里还曾经是炮火纷飞的战场,而今却几乎是片瓦不见、荡然无存,而能证明这一切的恐怕只剩一座寂寞无言的千年古塔了。

卧牛城内西南有座开化寺,创建于北魏时期,隋朝时期逐渐兴盛。据《元氏县志·崇祯志》记载:“在城西南隅。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洪武、永乐、正统、景泰、天顺间频有修葺,代各有记。正德间复修,参政赵维藩记。万历间重修地藏阁并正殿,凡遇习仪在内。有浮屠二枝,势若参天。”

《元氏县志.崇祯志》 案:原双塔,现仅留一塔,寺、浮屠已不存。元氏称卧牛城,此双塔为犄角,双眼在南街旧印刷厂处,尾巴在小北天。民国二十年编修的《元氏县志》记载:“是塔建于元魏时代,寺旧有塔二,故号曰双塔,明成化年间修葺。唐时称为开化寺,现仍之,剩下塔之一座”。 2013年5月,开化寺塔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化寺塔由塔刹、塔身、塔座和塔基组成,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25.2米(也有说23米)。塔下的台基由长方形条石砌就,呈正方形。第一层较高,台基以上起仰莲塔座,仰莲之上在八角体塔身的各面,用砖雕砌假门假窗,假门均为券门,双门禁闭,门上雕以花饰。第一层之上各层,均仿木结构,用砖雕砌斗栱,承托出檐。每层除转角斗栱外,每面中间有补间斗栱一组,每层共有斗栱16组。各层出檐之间均镶嵌有雕字砖,刻有施主、功德主姓名。塔刹由两部分组成,上由两个相同的半圆形铁质锅正反相扣如珠组成圆形刹顶;下托两层砖雕莲座,全高1.9米。宝顶高约1.6米,由砖逐层外扩垒成。开元寺塔的艺术风格颇具特点,比如塔身基本雕刻花卉图形,整塔不挂一只风铃,虽少了几分灵动,却平添了几分凝重。

这座古塔悄然无声的在元氏古城屹立了千年,1947年解放元氏县城时,开化寺塔遭受炮击,塔身第一层正南面被炸出一个半米左右的大洞,仍昂然屹立、凛然不屈。虽然经历了千年风雨仍不失其端庄和精美。

到上个世纪末周边开始有了高层建筑,有人发现塔顶上时常熠熠闪光,遂猜测有宝物存在,于是争相传说、不胫而走,遂引来了贼人琢磨。

周边的老人说:这贼先后来了四次,最初夜盗引起了周围的狗叫,落荒而逃;不久周边的狗便被贼人先后毒死。而后数次利用绳索(也有说是白布)攀爬到塔顶成功的盗走了闪光的宝物。老人说盗走的是纯金佛像,因为没有破案,所以究竟是何物无从得知。

这座开化寺塔不挂一个风铃的确有点蹊跷,不过如今想来:不挂风铃便无须维修,塔顶宝物便无人得知。只是古人没有想到千年之后,周边的建筑竟然能超过古塔。

纵然智者千虑,仍失之千年之后。

Hash:db44f81434bcd68b988f358bd73cfcd5c268d79c

声明:此文由 王喜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