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年轮的沉淀,无法复制的鹿泉古遗迹——土门关

鹿泉土门关

土门关位于鹿泉城区四五里。现307国道路北,有一村庄,即古代的土门关,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土门关。著名的汉代古战场——背水之战的主战场,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它和紫荆关、倒马关共称内三关

忆土门关

遥梦金戈铁马

“背水一战”主战场

公元前204年,韩信破赵“背水一战”,就发生在以土门关为中心,以西到今井陉微水,东到获鹿县城,其间约三十华里范围之内。

在获鹿县(即今鹿泉区)西五里,左海螺、右抱犊两山之间,现井获公路路北,有一村庄,即古代的获鹿县(现分为两个村,即获鹿县、西土门),这就是小有名气的土门关,也即古代的获鹿县,即井陉东口,这里也是著名的汉代古战场――获鹿县的主战场。

土门关,自古为东西必经之道,遗留到三座门楼上,仍保留有“三省通衢”、“晋陕通衢”、“土门关”等字样。史称“三座门重地也,东扼滹水燕赵疆焉。其西南万峰插天,羊肠一线。而远通秦晋,诚东西之咽喉,而往来之冲要也。汉唐时为关隘,屯兵宿戌,几与三座门蒲坂等。” 广义的三座门指的是西起三座门、东至土门关的整备峡谷通道,而狭义的井陉关,指的就是东边的土门关。

从秦开始,土门关就已经筑有雄稀的关城,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土门关,实际是井陉关的一部分,《唐书·地理志》载:“镇州获鹿有井陉关,又名土门关。”而井陉关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井陉关是就地域而言,指的是镇州全境,它包括镇州关,即井陉关的东口,和西故关、娘子关,即西口。而在井陉境内的古道,即史载的“井陉之道,车不得镇州,骑不能成列”的羊肠一线之通道上。所以,井陉历来为畿辅右藩屏蔽而北拱神京(北京),东达河朔,西通秦晋巴蜀的必经孔道,故历代“依籍特重”。

太平河“背水之战”地

史料载,当时赵国之李左车教陈余集重兵于土门关,坚壁勿战,而以奇兵间道截其后,既可以放韩信入故关,而不使出土门关,如投虎于柙,所以制其死命。而陈余却固执己见,不在土门关设防,却在现获鹿县城东北旷地驻兵。结果,使韩信有机可乘,用奇计一战灭赵。

颜真卿《祭侄稿》源出土门

在《祭侄稿》手迹中两次写到“土门”,而“土门”即是现在位于鹿泉区的土门关。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共同抗敌,夺回土门,并由颜季明把守土门关。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城破被俘。

杲卿父子遇难之后,颜真卿派人找到侄子季明和杲卿部分尸骨后,悲愤异常的写下了《祭侄稿》,此帖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兰亭序》齐名。

今朝土门关

见证历史沧桑

民国初年,土门村被分为两个行政村:太平河以东的称东土门,太平河以西的称西土门。

曾经的土门关南临卧鱼山,北靠莲花山,村边有太平河水流过,自然环境极其优美。

如今的土门关,虽然已是人去关空,往日连绵的硝烟也早已散却,当年韩信跨马征战的场景也已成为定格的画面,但是依然以巍然矗立雄姿,以特有的方式和人文精神向后来人传播着历史和文化信息。

土门关原有四座阁楼,分别坐落在东土门村和西土门村村口处,现存三座,即东土门西阁、西土门东、西阁。

东土门西阁位于东土门村东西向主干道的最西头,出阁即为太平河,清代建筑。阁分上下两层,下为石砌台基,中为圆券洞门,券顶部有石匾,东西各一块。

东面石匾刻“三省通衢”四字;西面石匾右上款竖刻“御制龙中旧为土门关”,中间横刻“镇威述先阁”五字,右下款竖刻“雍正八年五月立”。上为楼阁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檐硬山布瓦顶,前后带抱头梁,梁间用瓜柱,前檐下檩枋与柱头坊间用垫板。

镇威述先阁碑记

西土门东阁。位于西土门东西向主干道的最东端,阁东侧为太平河。

西土门西阁。位于西土门东西向主干道的最西端。与东阁遥相呼应,其建筑形制与东阁基本相同。三座关楼均为石砌礅台,中有券拱石洞门,上建殿宇,下为通道。

西门券拱之上有横匾一块,上刻“山陕通衢”四字。门两侧墙上各镶有一块石刻,记录了西阁楼在明代以前曾称“观音阁”,在崇祯年间重修。

岁月在古驿道留下的车辙印痕

阁楼下有石砌古驿道从券拱洞门中通过,向村中延伸约150多米长,向村外延伸60余米,一直到太平河边。石块都踏磨成蘑菇状顶面,车辙沟清晰可见,保存完整。

“土门关”应一方水土而生,印刻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具有经年累月由时光编织而成的秩序,具有融入民众血液的规则,成为世世代代恒久流传的文化基因。

“土门关”是岁月的年轮,更是鲜活的人文教科书。

Hash:018e6676a5b73a7fae2e0878fde6af2b96a68f66

声明:此文由 鹿泉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