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村庄的红色记忆 走进井陉县吕家村图

图为井陉县吕家村古民居。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田瑞夫摄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张晓华

幽静恬然是我们对吕家村的第一印象。

吕家村身处井陉县南障城镇的大山深处,虽然村外交通便利,但往来的车辆人流却并没有让这个小村显得喧嚣。热闹仿佛都是别人的,而它静立一旁,悠然享受山间独有的清凉。

村口有一高大的白色石坊,雕花精美,上书“吕家”两个大字,让人未入村便心驰神往。一座石头拱券楼阁雄跨于村口的河道之上,近看名曰“玉皇阁”,为清光绪年间重修。阁旁建有蓄水池,紧挨着峭立的山壁。村民吕桃生介绍说,吕家村南临山场,每年雨季都会有大量的雨水从村前流过,但因为有古阁和蓄水池的合理修建,即使再大的水也没有漫出过道口,所以古阁也被当地人尊称为“神阁”。

1

吕家村不大,全村160多户400余人,大部分为吕姓。据吕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本县南障城洪河漕吕氏迁居此处,以地名称“汪儿村”。后因吕氏人丁兴旺,遂于清顺治年间改为“吕家村”,沿用至今。

入村一棵迎客古槐,据传为建村时所栽。透过古槐繁茂的枝桠,只见一片青石灰瓦的古老院落背靠青山,错落有致。吕桃生说,因“环村皆山”,先祖就地取材,依山建造碹石窑居,当地俗称“靠山家”。“像这样的老院子大概有70多处,其中保存较好的有三滴水院、日月楼院、绣楼院、福寿宅等8处。”

“三滴水院”名字奇特,其格局在方圆百里内也是独一无二。院子坐西朝东,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推开斑驳的木门,迎面便是一座砖雕照壁,正中精雕细刻了近百个圆形花朵,象征子孙圆圆满满、同心同德。吕桃生示意我们仔细去看房屋的高低分布,原来竟分为三个层次:从外向里看层层高升,象征生活蒸蒸日上;从里向外看绵延不绝,象征后世子孙满堂。最高的堂屋分为上下两层,上为木石砖瓦,下为石拱券窑,门窗梁柱间均有雕花,细致精美,竟使这古拙宅院透出些江南园林的清丽灵巧。

“福寿宅福寿宅,福寿名宅贵人来。”当地民谣里的“福寿宅”因门庭镌刻有“福寿”二字而得名。这座建于清末民初的老宅之所以闻名乡里,除了其历史悠久、建筑精美外,还因为70多年前的一段红色记忆。1938年2月,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曾率部驻扎吕家村,在这座宅院里指挥了著名的长生口伏击战,歼灭日军130余人,击毙日军警备队长荒井丰吉少佐,炸毁汽车5辆,缴获武器若干。所以,乡亲们又把这里称为革命宅、胜利宅、光荣宅。

自“福寿宅”南行40余米,便是吕家村的“第一大宅院”。吕桃生告诉我们,邓小平同志当年指挥战斗时就住在这里。院落建于民国初年,大门为抱厦门楼,上方刻有“凝瑞气”三个大字,气势非凡。院内石墙、石房、石地、石阶,就连农家供奉天地的神龛都是清一色的石头精雕而成。南边上房四间拱券式窑洞,当年分别是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卧室、警卫室和作战参谋室。

不曾想,这座静谧安详的小村庄,还曾发生过如此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这两处古院落间徜徉,耳边仿佛又传来战争岁月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和发报声。当年我军将领在此运筹帷幄,杀得日寇四散奔逃,不仅给古老的宅院留下了一份荣光,也成为吕家村人最珍贵的记忆。

上一页

Hash:b71133d59bd5a67ae8ca022d3fc54b23aa5ae6b6

声明:此文由 大河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