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点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太行山中井陉的岁月!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隶属新华通讯社,1947年3月21日起改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着战局形势的发展,曾先后转移到今河北涉县平山县井陉县库隆峰村境内播音。1949年3月25日,陕北台迁进北平,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后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作者 傅振华)1948年9月,“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转移到了河北省井陉县库隆峰村。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7年3月中旬撤出延安,转移到陕北的瓦窑堡,改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半个月后又转移到河北省涉县沙河村,1948年5月转移到平山县张胡庄,9月由张胡庄转移到库隆峰村。

库隆峰村北石龛下的发射台旧址

电台迁到库隆峰村后,发射台设在村北库山寨脚下的北石龛,播音室设在西南窑的高贵昌和高二庭家。当时由村干部韩忠喜、傅德礼、王树九出面,动员这两家搬到别人家暂住,并由木匠傅从信、李凤祥、傅过兵等人组织施工,拆掉高贵昌家的北房和高二庭家的南房,合成一个大院,把门窗都装上了玻璃。播音的机器设备安装在座西向东的土窑洞里面,两家的南北厢房和东临街房住着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大门口设有岗哨,晚上,本村的民兵在大门口外面协助电台的警卫人员站岗。

播音室后面的东台垴上架着4根40多米高的木杆天线,还有两行电线杆,沿着东台垴、泉子洼向南延伸,经过芦峪村到矿区的天护村,与那里的发射台联接。两行电线杆,一行是由井陉矿务局第一矿引来的高压电线,另一行是电话线。

网络配图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隶属于当时的新华社,新华社和党中央一起住在平山县西柏坡村,社长是廖承志,总编辑胡乔木。电台的广播稿件由新华社口头广播部编写,由廖承志同志终审签发。重要新闻和评论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审阅修改。稿件由通讯员骑马送到库隆峰村的电台播音室录音后播出。有时因滹沱河涨水,人、马都无法过河,就把重要新闻消息用电话传给播音员,记录下来再录音播出。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库隆峰村不断把战争胜利的消息播送到四面八方。电台还播送了大量的针对国民党军队的宣传稿件,起到了瓦解敌军的作用。在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为电台写过不少广播稿件,仅据《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和《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两书所载,毛泽东同志在这一时期所写的消息就有《我军解放郑州》、《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中共发言人就和谈问题发表谈话》等10篇,还有《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将革命进行到底》、《评战犯求和》等评论和述评9篇,还有专为陕北台写的《人民解放军总部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敦促杜聿民投降书》、《刘伯承、陈毅将军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3篇广播稿。周恩来同志写了《致七十二师文告》等广播稿。在播送毛泽东同志为电台写的新年献辞《将革命进行到底》时,正值1948年12月31日,新华社社长廖承志同志亲自到库隆峰村看望播音员和机务员,向他们拜年,还向他们讲述了这篇献辞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当时任播音员的丁一岚(左一)回访故地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库隆峰期间,电台领导、工作人员和警卫战士,与当地群众结下了难忘的深情厚谊。高贵昌、高二庭、高四连、高太小、高八八等十来户农民把房子腾出来让电台占用,他们搬到别人家暂住,人多房屋小,十分拥挤,有的房子夏天漏雨,冬天透风,但他们自己克服困难,不给电台领导和村干部找麻烦。电台工作人员家属有的在本村小学读书,高爱春等人给他们看小孩。傅汝书、傅雁林先后给播音室食堂做饭。

电台的干部战士说话和气,待人热情,平易近人,热心帮助群众。电台有位孟祥毅同志,大家都称他“孟班长”,经常帮老乡家干活。孟班长很爱打篮球,还很爱逗老乡家的小孩玩,经常是一抱很长时间,从不嫌脏嫌累。

电台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非常关心群众疾苦,为老乡们排忧解难。电台的医务人员经常到老乡家里为病人治病、打针送药,使不少危重病人转危为安。

电台驻到库隆丰村以后,使附近十里八乡文化落后的山村有了新气象。电台在高太小家的房子东北角上按着广播喇叭,播放新闻、歌曲、戏剧等节目。当地的群众只听过电唱机,不知道无线电广播是怎么回事,赶集上店、走亲访友的人路过这里,总要停下来听一阵这新鲜玩艺儿,甚至有人专门跑几十里路来听“洋戏”。有些不知就里的人还说:“八路军真能,那么点个小东西,里边儿能装得下那么多人唱戏。”电台还不断给群众放映电影,防口、洛阳、杨青等村的群众,晚上往返二十多里前来观看,那时放映的电影,主要有《鸡毛信》、《白毛女》等。

1949年3月5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3月23日,电台播发了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公报。

1949年3月2 4日,是电台在库隆峰村的最后一次播出。3月25日,电台随党中央迁往北平。电台迁走时,领导、工作人员和战士与村里的干部、群众依依惜别。

注:本文根据温济泽、赵玉明回忆整理。温济泽当年是新华社管理委员会委员、口头广播部主任;赵玉明当年曾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工作。

(此文发表于《井陉文史资料》第三辑,1992年8月印刷。1995年,《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曾予转载。)

Hash:a50350cf6289d34dd2ac897e45c0868a09202b26

声明:此文由 井陉之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