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湖湘经典、诗意满满......这个古村有故事

阳山

阳山村是全国十大古村之一,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阳山村位于桂阳正和镇境内,距县城13公里。因地处出骑田岭余脉之阳,故名阳山。

阳山古村坐东北朝西南,三面环山,前依流水。据《何氏宗谱》记载:“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何天禄中举,补广东增城知县。”又据《桂阳直隶州志》记载:“何天禄,州人也,嘉靖甲午年(1534年)试应天,为举人,补广东增城知县”。何天禄在增城做官期间,拜当时著名学者湛若水为师,专门研究静学的理学思想。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何天禄辞官回乡,从桂阳城蓝衫巷迁入阳山开庄立户,创办艮所书院。因此,阳山村至今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阳山古村的古屋大门

阳山村现存古民居60栋,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古民居均为两层楼,砖木结构。纵布五巷、横排四街,街道两端有街门通村外。村前以砖砌围墙,设牌楼式槽门一座。纵横街巷皆铺设青石板,平整洁净。同时,因巷道分明,便于行人、防火。这壁挨壁、檐挨檐的古民居群布局就是一个科学体系,也是阳山人的杰作。房屋结构严谨,错落有致,飞檐翘角。基脚一律以坚硬的片石砌成,高出地面五十公分,既牢固,又防潮,地下还有排水暗沟,这就使得房屋能保持干燥。阳山古村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和”的境界,在结构上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建筑史的完美结合。

梅阁

阳山村内有几栋古宅,是四合院式建筑,为两进三间厅堂,为砖木结构,以砖墙承檐,稳重耐用。据学者彭德馨先生考究,正堂左右山墙呈“山”字形,高过屋顶,可防风防火。两开大门,镶兽面衔环,磨制青条石门槛,两柱支撑在雕有花纹的方石礅上。上门槛置有两个圆柱形木门簪,上刻阴阳太极图,周围镂雕有龙凤等吉祥图案。前墙楼层及房内窗棂,皆为木格,木格上雕有莲花蝙蝠等图案。上下两厅有天井,下面有用青条石砌成的落水井池,宜于采光、通风、排水。中厅后墙有神龛,两边刻有各种人物及吉祥物,雕工精美。厅中摆设的八仙桌、鸳鸯桌、太师椅均为清代家俱,古香古色,这无不显示往昔名门望族的辉煌。

柏台

阳山村处处散发着古风清韵,处处给人以文化氛围。房屋正堂挂有“佩印堂”、“研经第”、“魁元”、“学海渊源”、“孝廉方正”、“继美东阁”、“进士”、“声震骠骑”等金字黑底的匾额,文化造诣很高。这里的对联四处可见,正堂大厅有:“宽容诚重,和气致祯祥”、“三高宏进业,四友振家声”;佩印堂有:“柏台新气象,梅阁旧家风”;习文馆有:“开窗明月白,洗砚石泉香”、“云草寻径石,留云补断山”;研经第有:“松风开云鹤,春雨夜鸣琴”等等。这里还保存有晚清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士杰的诗文,更没有想到的是大文人何绍基也在此留下佳作,也跟何氏家族的渊源有关。

研经第

阳山村先人以耕读为本,所以特重视儿孙的文化教育,他们以培养读书人为出发点。据《何氏宗谱》记载,全村先后出七品以上官员十余人,有明代举人何佃、清代武举人何煌、何魁等人。他们不以望族自居,助弱扶贫,自发设立了重九会(敬老)、义学会(助学)、女儿会(扶孺)、禁戒会(自律)、救婴会、保路会等,形成了“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是我国古代民俗风情的“活化石”。

太极第

村旁的阳山古道延伸在群峰山峦间。据《桂阳州志》记载,西汉时期桂阳郡在阳山设有驿站,位于阳山村口。古代文化名人韩愈刘禹锡、周敦颐、顾宪成等人走阳山古道,都在驿站休息或住宿过。

栓马石

阳山古村不仅为游人提供了品味湖湘经典的文化场地,也为桂阳深厚的历史底蕴找到了注脚。

文:雷晓明 图:雷晓明提供 编辑:蓉小妹

Hash:7a7107ac5dbac3477a7771d8d7ecac7346cad743

声明:此文由 蓉城微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