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放烟花,过年就没花看吗?去河南看看,那里有真正的火树银花

不让放烟花,过年就没花看吗?去河南看看,那里有真正的火树银花

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开头即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节万盏灯花齐放,烟花在空中绽放,是谓火树银花。在我们的印象中,或许火树银花就是指夜幕中的烟花,但是对于豫晋大地上的人民而言,火树银花或许还有别种含义,这就不得不提到在豫晋以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的民俗活动——打铁花了。

一、打铁花的由来

打铁花,简单而言就是将滚烫的铁水用木板等物拍至空中,铁水受到木板猛然的拍击,会在空中爆裂而开,散成细小的零碎物,然后从空中缓缓落地,形成“星如雨”的梦幻壮美景观。

打铁花这个习俗一般在正月里举行,主要在豫、晋两省广泛流行,但其他省份也有一些零星的分布,诸如陕西米脂江苏苏州等地都有打铁花的习俗。但是若要追溯打铁花的起源地,就不得不提到被誉为“民间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和“中华第一铁花”的确山铁花了,打铁花习俗起源于何处,现在最具有说服力的也是河南确山。

打铁花

确山位于河南省南部,被誉为“中原之腹地,豫鄂之咽喉”。据后人考证,打铁花起源于北宋的确山,盛行于明清时期。至于为什么会得出这个说法,我们首先来听听关于确山打铁花的几个传说,传说虽然不可信,但是传说背后的历史逻辑却可以为我们解答一些疑惑。

关于确山铁花的第一个传说是“铁花降五鬼”。相传北宋时期确山有一周姓人家建府邸,但是却遇五鬼作乱,导致工人接二连三地死去,周姓人家便请来了当时的确山乐山道士来收服五鬼。到收鬼的那天,乐山道士在府邸处做法事击打铁花,让铁花在空中爆裂而下,驱走了五鬼,自此打铁花能够驱赶邪祟的习俗便被确山百姓继承下来。

另一个传说也和驱赶邪祟有莫大的关系。传说乐山大旱,百姓请乐山道士设坛祈福降雨,为了感谢乐山道士的恩德,百姓为乐山道士修缮庙宇并铸钟铭记,但在铸钟那天却有一堆乌鸦盘旋落于大树上,村民们认为乌鸦不详,便设法驱赶,但无论用什么办法乌鸦都赶不走。此时,一名老者走上前说,他可用打铁花的方法将乌鸦赶走,只见老者将铁花击打上天,火花在半空崩裂,刹那间乌鸦消失得无影无踪,随后老者也不知所踪,百姓都以为是“太上老君”下凡。打铁花能够驱赶邪祟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听完了光怪陆离的传说故事,我们再来看看传说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根据民俗形态说,我们发现,这两个故事具有一些相同的元素:道教,铁和趋福避难的目的。最后一个元素自然不用细说,但是前面两个元素却值得我们深究。

确山在历史上确实与冶铁行业和道教有着不解之缘。确山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铁矿分布更为广泛。这也就为确山的冶铁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确山冶铁等行业较为兴盛。这或许可以说明为什么是打铁花,而不是打其他的花。乐山县的道教在历史上也十分有名,乐山曾经是中原道教圣地之一,宋徽宗曾经下诏在乐山建立道观“灵应庙”。到了明朝,这里的道家底蕴更为深厚。明代贾尚环在乐山创建的“乐山派”是明代道教八大教派之一,确山道教的寺观有30多处,光乐山就有“九宫二观一拜台”的称呼,足见道教在确山扎根有多深。

确山老乐山景区

在另外一个传说中,确山的铁匠生意不景气,因为铁匠的祖师爷也是老子,可谓是道士们的同门,因此道士便向民众表演打铁花来扩大铁匠的影响力。除此之外,在确山还流传着 “金银铜铁锡,家家少不了。老君众弟子,财运步步高”“道长、匠人是一家,老君堂众有缘法,师兄师弟同叩首,保佑平安打铁花”的民谣。

由此可见,确山打铁花的起源与确山的冶铁行业和道教有着莫大的联系。历史上确山打铁花总是与铁匠、道士两个群体分不开,或许打铁花是铁匠和道士两个群体为了娱乐和扩大影响力而创造出来的民俗活动,在创造这个民俗活动中,铁匠提供了打铁花的物质保证,确保是打铁而不是打其他,而道士则为打铁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吸引了更多的百姓参与其中,扩大了其影响力。

产生于北宋的打铁花习俗后来逐渐传播开来,靖康之耻时,豫晋大地上的百姓又南渡将打铁花带到了南方的部分地区。明清时期,打铁花习俗还一度受到了统治者们的青睐,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被大力支持。明英宗正统皇帝的第六子被封为崇靖王,死后葬在确山,相传他修建崇靖王府时,就曾在动工时举办盛大的打铁花活动,这正是响应了我们之前所说的第一个传说。

二、怎么个打法?

打铁花的打法有简有繁,就目前笔者所见的打法,确山打铁花的程序最为繁琐复杂,也最为完整,而其他地区的打铁花则简单一些,更像是确山打铁花的缩减版。这或许是确山打铁花在传播过程中程序部分被各地民众吸收的结果。

确山打铁花因为与道家文化有紧密联系,所以在打铁花的过程中也随处可见道家文化的影响。按照习俗,确山打铁花时首先要搭建一座花棚,即在空阔之处按照“一元、二仪、四像、五行、八卦”搭建一座六到七米高的双层高棚,过去的花棚是用木头搭建,现在为了安全起见则用钢管等物搭建。在花棚的顶端会按“金、木、水、火、土”等元素插满五色旗,再铺上一层柳树枝,并在柳树枝上绑满烟花和爆竹。除此之外,花棚顶端再树一名叫“老杆”的杆子,老杆上会绑上更大的烟花与爆竹,名为“设彩”。这些烟花爆竹的功能何在,我们先卖一个关子,待后面再说。

花棚

搭棚设彩结束之后,打铁花的场地基本就确定下来。除此之外,打铁花还需要准备用来熔铁的熔炉和打铁花时所需的花棒。熔铁时,一般选择废铁,但必须得是将铁锈清理干净的小块废铁,除了废铁之外,一般还要往炉内加入白生粉、石英石、镁粉、焦炭等等辅佐物,这样才能保证熔炼出来的铁汁符合击打的要求,待炉内高温达到1700摄氏度时即可。

花棒是用柳木制成的拍打物,一般在柳木的一端挖出一个凹槽,打铁花时,一棒盛汁,一棒用来击打,花棒的制作讲究曲直、大小和长短,也要求没有裂痕等等瑕疵。

待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开始打铁花的环节了。传统的确山打铁花,在开式时还会在花棚的北面建一座神棚,棚内摆着太上老君的神像,夜晚打铁花的人还会在开始前虔诚地沐浴更衣,在老君像前祈福消灾。太上老君是道教的祖师,所以这一举动也常常受到道士们的支持。

待夜幕降临,激动人心的打铁花就在兴奋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打铁花时,一人手持花棒盛上铁汁,迅速跑到花棚下面,另一人再用花棒猛然击打盛满铁汁的花棒,使铁汁扬至空中,铁汁在空中崩裂成细小的铁屑,散落四方,万般变化,光彩夺目,犹如火树银花,令人倾倒,又好似蝴蝶翻飞,使人目眩。铁汁在被上扬的过程中,又同时会点燃花棚上的烟花爆竹,因此打铁花时常常鞭炮齐鸣,烟花绽放,这时候还会有龙穿花(即舞龙队)穿梭其中。

打铁花需要多人配合,这些人或赤裸着上身,也有人会穿着特制的防护服,一人打完另一人则接上,紧锣密鼓又有条不紊。如果有人能够击中老杆上的烟花爆竹,就会当众喊出他的名字,披红戴彩,给予奖励。整场确山打铁花的气氛从一开始就充斥着热烈,甚至是狂欢,在壮观、梦幻、神奇的打铁花和烟花爆竹之下,会让人觉得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打铁花的匠人

其他地区的打铁花较为简单,基本上没有搭花棚、设彩和龙穿花等过程,山西泽州、江苏邳州、陕西米脂等地的打铁花基本上只有将铁花扬至空中等步骤,但是凭这一步,就足可让人流连忘返。

三、打铁花在现代

打铁花看似简单,其实需要高超的冶铁技术和打花技巧,建国之后很多地区的打铁花习俗逐渐消失了。确山打铁花也曾经一度濒临灭绝,在建国之后,确山打铁花曾经只在1956年、1962年举办过。

1983年,曾经见识过打铁花的确山县文化馆副馆长杨建军决定将打铁花这一习俗传承下去,他拜曾经的打铁花匠人为师,并在多地走访,试图最大限度地复原打铁花的样貌。在他的努力下,打铁花又于1988年和1990年再度出现在确山大地上,当时杨建军还把那天晚上的表演命名为“确山铁花烟火晚会”。

2002年,确山又一次迎来了铁花烟火晚会,这次打铁花影响力巨大,有很多人从安徽、山西、陕西等人慕名而来,参加的人数上万,可谓人山人海。

2002年确山打铁花(图片来源/朱东亮:《确山铁花的研究与保护》)

之后确山打铁花一路走红,不仅走出了确山在郑州进行了表演,在2008年还进京为首都人民表演了这一视觉盛宴,这一次表演不仅惊艳了北京人民,还令在场的外国人惊叹不已。因此,这次打铁花活动也被各大媒体誉为“确山铁花闹京城”。

也就是在同年,确山打铁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春节徐福携手著名导演孙周红打造了一部微电影《铁树银花》,讲的就是关于打铁花的传承故事。打铁花从一度濒临失传,到如今受到全国人民瞩目,背后既彰显了打铁花这种表演形式极具生命力和表演力,也离不开像杨建军这样极富人文情怀和毅力的人的努力。

电影铁树银花

文史君说

打铁花这一习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结合物质和精神条件创造出来的文化瑰宝,它彰显了民众趋富避难的美好期望,也给予了民众一次狂欢娱乐的机会。我们应该庆幸的是,打铁花并没有随着时间湮没在历史中,这一切都要感谢民俗传承人所做的挽救和努力,我们在观看诸如打铁花等民俗感到欢娱的同时,更要怀有一份敬畏,对民俗精神的敬畏,更是对民俗传承人的敬畏。

参考文献

张福生:《临朐铁花》,《民俗研究》1989年第1期。

朱东亮:《文化奇葩,确山铁花》,《安徽文学》2009年第7期。

朱东亮:《确山铁花的研究与保护》,2010年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佳丽:《泽州打铁花的传承与发展——以来村打铁花为例》,《晋城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第3期。

张凤:《河南省“确山”打铁花民俗文化研究》,2018年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景苏)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 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 haoranwenshi)

Hash:0bc360557d091baf3b8801bd94933c1bf91ab0f3

声明:此文由 浩然文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