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址是怎么成谜的?

2009年,国家文物局认定,河南安阳西高穴村汉魏大墓墓主是曹操,该墓的考古发掘、学术认定、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流程。在考古学界,对于曹操高陵的真实性基本没有太大的争议,有异议的主要是业外人士以及部分网友。时至今日,在许多关于曹操墓的报道中、文章中,还会出现一句经典的段子:''专家在曹操墓发现了两具人骨,一具是曹操的,另一具是曹操小时候的'',更有甚者还信以为真。事实上,曹操墓发现了三个人的遗骸,一个是男性的头骨,死亡年龄在60岁左右。还有两个是女性头骨及部分骨骼,经鉴定,一个50岁左右,一个20岁左右,没有一个是儿童的。

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质疑,一来是因为当时的确发生过其他学术不端的例子,引起人们的警觉,二来是因为曹操的知名度太高,死后埋葬地扑朔迷离,已经成为历史上的疑案。突然传出消息,困扰在人们心中的谜题解开了,一时半会还难以接受。

其实在下葬之初的几十几百年里,曹操墓的具体位置非常清晰,并不是什么秘密。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病危中颁布《遗令》,其中有言:''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头巾)。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明确交代了陵墓方位,在邺城西边一处高地上,据考古调查,西高穴曹操墓在邺城遗址西部14公里的地方,海拔103-107米,高于附近的北朝墓地,符合遗嘱所言。

墓址是确定的,葬礼过程也是公开的,参加的各类人员非常多,有当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汉献帝,有文武百官,有仪仗队,还有护送他们的士兵等,可谓浩浩荡荡,规模空前。曹操生前是中国北方实际的控制者,能享受这样的待遇也理所应当。曹植在《武帝诔》中写道:''既次西陵,幽闺启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窈窈玄宇,三光不入。潜闼一扃,尊灵永蛰。圣上临穴,哀号靡及,群臣陪侍,伫立以泣。''葬礼现场,汉献帝刘协嚎哭不已,大臣们陪侍一旁流泪哭泣,都十分伤心。曹丕在《策文》中写道:''卤簿既整,三官骈罗。前驱建旗,方相执戈,弃此宫庭,陟彼山阿。''仪仗队员有的手里举旗,在前方开道;有的手握兵器,在后面护卫,从此以后,魏武王告别了宫廷,长眠在山岗之上。参加葬礼的人越多,知道陵墓位置的人也越多,曹操墓址并非机密。

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曾于行军途中祭拜魏武帝陵,点评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说明在七世纪中叶,曹操墓的方位还不是问题。真正成为谜团是在宋朝之后,经历了七八百年的风风雨雨、兵戈战乱、地貌变化,人们对于曹操墓的位置已经模糊,随着历史评价的显著降低,''奸雄''形象深入人心,曹操墓疑窦丛生。苏东坡曾经发现,如果说书人提及刘备兵败,听众都会如丧考妣,如果说曹操兵败,个个拍手叫好、喜上眉梢。白脸奸雄的形象,模糊不清的陵墓位置,加之漳河边北朝的累累墓冢,三者结合,''七十二疑冢''说便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曹操墓难以寻觅,还和曹魏集团的丧葬思想有必然联系。曹操在《遗令》中阐述了自己对于薄葬的想法,入殓时,只要穿平时的衣服就可以,不要制作特别昂贵的寿衣;陪葬品也不能过于奢华,金玉珠宝是决不能葬进地宫的。理由主要有两条,第一条就像他自己说的,天下尚未安定,西蜀刘备、东吴孙权依然虎视眈眈,必须把有限的金钱运用在国计民生上。还有一条是为了死后的安全,曹操生前盗掘过梁孝王等人的墓地,也了解过汉武帝茂陵等陵园被盗时的惨状,为了不重蹈覆辙,他的陵墓中不能有太过奢侈的东西。

先父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曹丕,也被曹丕所继承,他在《终制》里写道:''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他主张不要在陵墓上树立高大的坟头,也不要在地宫之上建有寝殿,曹操高陵最初是有地面建筑的,《三国志》记载,于禁被孙权释放后,曹丕曾令其祭拜先君,在陵屋中,于禁看到庞德宁死不屈、自己跪地投降的尴尬壁画,心里很不是滋味,没过多久竟然忧郁而死。这段记载从侧面反映高陵最初是有地面建筑的,等到黄初三年,魏文帝下令将高陵地面建筑悉数拆除,曹丕的原话记载于《晋书》中,是这样说的:''先帝躬履节俭,遗诏省约。子以述父为孝,臣以系事为忠。古不墓祭,皆设于庙。高陵上殿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把高陵地面上的殿宇全部毁掉,东西全放回仓库,这是为了践行曹操的薄葬思想。

2016-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高陵陵园遗址进行了发掘,得出的结论能够佐证史书上的相关记载。经调查,陵园垣墙及相关建筑都只剩基槽和柱础部分, 地面以上部分均无存, 且基槽和柱础表面都比较平整。如果原来有地面建筑,而且是因为年久失修或者战争等原因毁灭的,现场会留下许多堆积的废弃物,可是在高陵,并没有发现大量的废弃堆积,却看到了建筑物的基槽和柱础。说明原来有殿堂,被有组织地破坏了,破坏者还进行了清理,把废弃物通通运走。曹丕在黄初三年的行为正好能够解释这一现象,他将父皇陵墓上的建筑拆毁后,还派人对现场进行了打扫,否则曹操不得长眠在垃圾堆下面嘛。虽然陵园内总体比较干净,但考古队员还是有收获,发现了卷云纹饰的瓦当,这与河南偃师东汉帝陵出土的较为相似,是东汉中晚期的常见纹饰,这又为该墓的断代提供了有力证据。

从地下出土的随葬品看,的确没有奢华的东西,出土的陶器又小又粗糙,都比较的朴实,还有许多是生前常用的。根据事死如生的理念,死者经常使用的生活物品要埋入地下,供墓主人在阴间继续使用。其中有一块石枕,上面写着''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是治疗颈椎病用的。熟悉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曹操生前患颈椎病,他在遗嘱中也说自己有头病,在阳间治不好,曹丕就把慰项石埋在了墓里,让老爹在阴间继续治疗。曹操墓出土了铠甲、弓帽、剑等军事物品,从铭牌上看,还有''魏武王生前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生前常所用挌虎短矛'',说明墓主人是个行军征战的武将,但是墓中又出土了木墨敛、砚台这些文人用品,符合曹操文武全才的人设,他的《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等作品依然为世人所传颂。

总之,在最初的几百年里,曹操墓的位置并没有什么疑问,许多人都知道。可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变迁,加之曹氏父子薄葬思想得到践行,使曹操墓的方位成为谜团,直至鲁潜墓志的重新问世以及高陵的考古发现,才使魏武帝陵再度出现在人们面前。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Hash:64ba0104160a421e5f1263d1ef627e759466f21a

声明:此文由 papa的美食工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