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乡间的三座关帝庙

关帝信仰是闽南民间传统信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石狮供奉关帝或建有关帝庙的村居多达几十个,恰逢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帝诞辰日,这时石狮乡间各关帝庙均会筹备传统的庙会活动庆贺关帝诞辰。

热闹的庙会衬托出庙宇的庄严,殊不知这些关帝庙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最妙的是每座关帝庙还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而这些名字恰好是关帝精神的最佳诠释。

蚶江忠仁庙

忠仁庙位于蚶江古渡南侧,建于宋代,原名“相公宫”,雅称“厚安古地”。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盟请山西关圣帝君与张许二将军共镇,改名“忠仁庙”,系山西解州祖庙之分灵,传衍台岛与海外。

“来自各地络绎不绝的徙台经商者,都纷纷虔诚朝拜忠仁庙关帝爷,然后从蚶江古渡口乘舟往台。”蚶江村民林建国说,当时的关帝庙香火鼎盛,不论是本地村民还是台湾的客商都会到这里拜拜。尤其是台湾总督马齐胜到蚶江忠仁庙进香时,还撰赠一副黑底金字的竖匾:“一点孤忠维汉祚,两人同志守睢阳”。

“这副对联也是有故事的。”据传,台湾总督马齐胜来蚶江忠仁庙行香时,偶见庙中一盆兰花,十分喜爱,意欲带回台湾,乃与庙住持相商。住持不敢作主,请马齐胜当面向关夫子求签。马齐胜求了一支二十八签,签诗曰:“世间万物各有主,一丝一毫君莫取。荣华富贵自天生,亦须步步留规矩。”马齐胜只好作罢。回台后,马齐胜派人送来了这副对联献给忠仁庙,赞颂关帝爷的大公无私,并表明自己效仿关帝爷的决心。后来,忠仁庙多次被毁,1993年,海内外乡亲捐资全面翻新重建忠仁庙,使之成为海峡两岸一道跨地域的亮丽宗教旅游风景线。

大仑德义庙

在大仑有座不大的庙宇,叫“德义庙”,这里可谓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次记者经过,都能看见不少居民在这里或泡茶,或聊天,或祭拜,好像把这里当作村中的地标。

德义庙里供奉的是关羽的神像,自公元1545年(明世宗嘉靖年间)倭寇侵扰永宁卫城外高时迁移到此已经有469年了。此后四百多年里一直香火鼎盛,英灵显赫。德义庙管委会的一名成员告诉记者:“千百年来,关羽作为忠义化身、道德榜样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敬仰,在闽南地区,关羽被人们尊称为‘关帝爷’。他的‘忠义仁勇’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正是关羽的这种精神,该庙取名为‘德义庙’。”

而由于关帝爷在村民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德义庙也渐渐成为了附近村民的“精神家园”。“德义庙”管委会也积极响应村民信众的意愿和善心,树德路修建、仑峰文艺园建设、霞露潭修建等都少不了“德义庙”管委会的主持并出资。值得一提的是,在闽南地区,关帝爷不但是“武圣”,还是“武财神”。

外高英济庙

在永宁镇外高村又名霁江,村里有座关帝庙,建于明初,是由当时居住于村中的张氏家族所创建,而后由靖海侯施琅将军请旨扩建。

“当年,郑成功海上起兵抗清,清政府为切断东南沿海民众同郑成功的联系,下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并禁止舟船出海,同时在霁江口岸建东西两寨,架设炮台,名曰寨仔。”这是记者在博物馆文献资料中看到的一段文字,而清政府此举不仅给郑成功造成很大困难,也给包括外高人在内的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直到康熙二十年,清政府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强操练水师,伺机进攻台湾。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渡海东征,攻克澎湖,招降台湾郑成功之孙,因功加授靖海将军,封为靖海侯。同时,清政府也宣布取消海禁,允许沿海人民按有关规定申请出海贸易,因而“濒海数千里,桑麻披野、烟火相接。”为进一步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施琅将军多次巡视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各地,某天到达霁江村,观此地之灵秀山川,江流浩瀚,庙貌庄严,苍林绿水,诚为佛地幽静之所,乃请旨扩建关圣帝君祠,名曰英济庙。(记者 占婷)

(责任编辑:何一波)

分享到:

Hash:6a2aca1b7806d6d7e8596bb23c91e98fb07c9c1e

声明:此文由 中国石狮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