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原来黄石藏着这么多宝贝!

大家还记得央视文化节目

《国家宝藏》吗?

该节目被无数网友圈粉、好评

节目里所介绍到的文物其本身灿烂文化

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

今天是

一年一度的 “5·18国际博物馆日”

你知道黄石藏着哪些宝贝吗?

现在跟随着我们镜头

先睹为快 探索文物背后的奥秘~

(边听音乐边看效果更好哟)

跟随着每一件文物的背后故事

感受着黄石人民最珍贵的历史

01

金器

镂空双鱼纹金帔坠

↑点击图片观看精彩讲解视频↑

镂空双鱼纹金帔坠:它由两片金片包合而成,中央鼓起,两面纹饰相同,各有双鱼相对,周围镂空花纹,顶端小孔,穿有金质环扣。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南宋人结婚时,富贵人家便会准备“三金”聘礼:金钏、金鋜、金帔坠。金帔坠是霞帔底端的一个压脚。

那么,这件金帔坠的主人是谁呢?

1983年9月,西塞山道士洑发现元代墓葬一座,墓主人是在南宋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吕氏家族。吕氏家族中的吕文德、吕文焕兄弟当年驻守襄阳城,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黄蓉去襄阳城帮忙抵挡蒙古兵的进攻,就是去帮助吕氏兄弟。

宋代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银器制造业十分兴盛,使得这一时期的金器“飞入寻常百姓家”。

02

瓷器

宋代龙泉窑影青刻花瓷孔明碗

↑点击图片观看精彩讲解视频↑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文明特有的伟大创造

这是 国家级文物—— 宋代龙泉窑影青刻花瓷孔明碗。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这件文物,厚胎薄釉,造型优美,装饰技艺更是独步青云,特别是刻花、划花技法,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更有意思的是这件碗的形制,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看似很深,实则很浅,装一点食物就显得很多。 这是因为三国蜀汉后期,诸葛孔明年事已高,怕将士们担心他的身体,动摇军心,发明此碗用来饮食,将士们一见,老丞相一餐还能吃这么多,证明身体还行也就放心了,从而稳定了军心。因此被称为“孔明碗”。

0 3

银 器

宋弧首束腰银锭

↑点击图片观看精彩讲解视频↑

在宋代,白银货币的形制有多种。

这批银锭是1955年出土的。当时大冶钢厂水利工程指挥所在西塞山采土,忽然铲到一个陶缸,里面装的居然是一批银锭,经过专家清点, 这批银锭共计292件,大小、轻重不一,最大的1919克,最小的114.5克。

专家们仔细辨认银锭上的字迹,发现文字或倒或顺,有些是铸造时用字模打印的,比较整齐,多为银铺所在地的街道名、银铺招牌、银锭重量和银锭成色。

银锭中间内凹,两侧都有铭文:“京销渗银”。“京销渗银”是南宋银铤中最常见的戳记铭文,意思是京城金银交引铺销铸的铤状白银。这个就证明是朝廷认证的银铺所铸的,相当于是一种品质的保证,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

04

玉 器

清透雕莲荷双层圆形玉牌

↑点击图片观看精彩讲解视频↑

黄金有价玉无价” ,意寓玉石的弥足珍贵。

这件玉牌,直径6.7, 厚0.6厘米。玉质优良,双层透雕,工艺巧妙精湛。主要雕刻纹饰有莲花荷叶、如意、蜘蛛等吉祥图案。居中的半开的盒子连接着一根四方形的条状物,顶部刻有“卐”万字符,卐是上古部落的符咒,象征太阳或火,中国传统纹样中经常使用这个符号。一块玉牌,方寸之间,表达出和和美美、吉祥如意、知足常乐、纳福万方等吉祥之意!

玉器自新石器时代产生,到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鼎盛,逐渐不再是统治阶级身份、权利、地位的专属,而以生活化的方式走近平民百姓。

05

铜 器

大铜斧

↑点击图片观看精彩讲解视频↑

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3000多年的冶炼史。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遗存了数量庞大的青铜器,那么制造这些青铜器的铜是哪里来的呢?据研究,它们很多来自于举世闻名的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3000多年的古人是如何开采矿石的呢?黄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以告诉你答案。

这就是被称为“ 铜斧之王”的大铜斧,重达 16.5千克。这把铜斧表面布满了与刃部垂直的划痕,安装术柄的孔内还残留有部分木柄,外沿有一圈凸起箍,刃部为弧形。经考证,这些铜斧应该是用于采掘铜矿的主要生产工具。很难想像,这么大规模的井巷,居然是这些铜工具一斧一镢开采出来的。

06

竹木器

西周船形木斗

↑点击图片观看精彩讲解视频↑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发掘出土采矿工具和生活用具数百件。从质地上分铜、铁、竹、木等类别,其中竹木质遗迹、遗物数量最多。这些竹木器在古代采矿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这个西周时期的船形木斗是一种 淘洗选矿的工具。木斗以整木凿成,两端伸出并上翘,中间挖有一方形小“仓”。

先民在采矿过程中,将装有矿土的船形木斗在水中淘洗搅拌时,泥土随水流走,矿土或矿物颗粒便会沉淀下来留在“仓”内,使用这种船形木斗就能够很容易的判定泥土中的矿石品质。利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追踪富矿开采,达到指导井巷掘进方向的目的。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已有效地采取竖井、斜井、平巷、斜巷相结合的多种开采方式,而遗址中,所有采矿巷道均采用竹木结构支护来进行加固。

从这个角度来说,竹木架构了卓越的古代采矿技术体系,点燃起矿冶之火、支撑着华夏青铜时代。

0 7

铁 器

汉“河山”铁斧

↑点击图片观看精彩讲解视频↑

1973年秋天,在铜绿山古代采矿井巷中,除了发现一批铜器,同时还发现了铁斧、铁锤、铁耙、铁钻、铁锄等铁器生产工具。为了消除铁器的脆性,古人将表面进行了脱碳处理,使其不易折断。铜到铁,材质的变化,代表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进步。

在这些铁锄、铁斧上,有三件铭文为“河山”、“江”。据《汉书》和《史记》记载,汉代产铁多的郡设“铁官”多人和作坊多处,实行统一编号、系统管理,“河山”为河南郡铸铁作坊群之一,“江”为安徽庐江郡铸铁作坊。

这些工具都调往铜绿山进行开采,说明当时铜绿山不再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的地区属性生产方式,而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开矿工具由国家调配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全国属性生产方式。

08

纸质

汉冶萍股票

↑点击图片观看精彩讲解视频↑

这是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发行于民国二年(1913年),股票正面题头为“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正中间有“二等优先股票”“股份银元五百元”等字样,落款处清楚标明了时间,还有“董事会长盛宣怀”的落款。

印刷字体苍劲有力,皆为套色彩印。这些股票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由官办到官督商办直至商办的重大历史演变,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汉冶萍始建于1890年,由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建;1896年由清末大臣盛宣怀接办。1908年,盛宣怀奏请清政府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随着发展,黄石形成了拥有煤矿、铁矿、炼铁、水泥、电力等企业的工矿区,成为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重工业基地。

是不是被惊艳到了

原来黄石有这么多珍贵文物!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转发给身边人

让更多人感受到黄石“博物”文化

来源 | 黄石广播电视台

Hash:39e226c0ab5ec83ea2b8138a4de173abbc53d9b9

声明:此文由 黄石广播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