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 ​王燕:壮美川西行(11、12)

壮美川西行(11、12)

文/王燕

十一 震后北川焕新颜

从云朵上的藏寨归来,我们便直奔当年5·12大地震的重灾区—北川地震遗址而去。这是同伴一直心心系挂的地方,她说来到川西,无论如何是到这个当年牵动亿万颗心的令人唏嘘又震撼心灵的地方看一看,腼怀一下那在灾难中离去的魂灵。

于是我们不顾一路狂颠到身体欲散的劳顿,不顾前方时有山体塌方的危险,在曲折环绕之中,在一侧高山陡立一侧江水咆哮夹立之间,经历了数小时,终于来到了群山环抱之中的一处极其开阔地,周围群山青翠,天空蔚蓝如洗,白云千姿百态,空气异常清新。这儿便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纪念馆造型简洁庄重,坐落在秀色山峰的怀抱,好像在感受着天地的无声抚慰。一步步走近,我们的心却如铅坠般沉重。这儿是灾难的记录,是痛苦的记忆,同时,这儿也回旋着无数可歌可泣抗灾勇士的壮歌。

可惜,我们到达的时间已到了下午闭馆的时间,只来得及看见纪念馆的主馆中以《山川永记》为主题的群体塑像,塑像栩栩如生,表情感人,真实记录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历程以及灾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我们心潮澎湃,为每一个逝去的生命扼腕叹息,为困境中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与挣扎动容,更为那些四面八方前来救援的壮士们心生敬意。在工作人员的催促下,我们无奈地离开了纪念馆,临走时,那印在灰色墙壁上的一面硕大的钟表赫然深印在脑际,那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地震发生的时间——下午两点二十八分。

离开纪念馆,我们决定前去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看一下。搭乘了一辆途径北川的电信部门的施工车,不久我们便到达了一处山石旁的开阔处,汽车放下我们,便一路疾驰扬尘而去。这儿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据资料介绍,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保护范围面积达1.2平方公里,2010年5月面向公众开放,意在让人们铭记灾难,启迪未来。

从山石处转过身,一路缓缓下行,愈行,心里愈沉重。千里之外的故乡,地处中原,很少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所以是很难想象十一年前发生在这崇山峻岭之间的惨烈一幕的。听周围人的介绍,我们所走的地方是北川老县城的新区,老城区早已掩没在地震之后的滚滚泥石流之下,我们最先看到的在巍巍山峰下的一片茫茫空地上矗立的一座摇摇欲坠的白楼便是当年仅存的几座建筑之一。听了此话,我们不觉倒吸了一口冷气。

沿着中间平整的道路继续下行,不久我们便看到了一座座倾斜欲倒的楼房。楼房虽然被巨大的水泥柱支撑着,但看起来仍然令人恐惧,仿佛下一瞬间便要轰然倒塌。沿路更有无数早已坍塌的楼房废墟让人触目惊心,喟叹不已。其中不乏巍峨耸立、气势超凡的建筑,但在大自然毁灭性的打击下,这些建筑已是东倒西歪,盛颜不再。最令人惋惜的是无数活泼泼的生命,在瞬间永失了光焰。在北川中学遗址,我再也难抑眼眶中早已蓄积的泪滴,泪水在脸颊飞泻,为这惨烈的瞬间,为这瞬间中逝去的生命,为无数曾经幸福家庭的永难磨灭的伤痛,为这生命的无常,为这大自然的翻云覆雨无定。一位幸免的当地人对我们说,当时北川中学是当地最好的中学,地震来临时,全校除了正在操场上体育课的27名学生幸免外,其余师生都在这场浩劫中罹难。如今已成一片瓦砾的废墟之上,唯有一面高高飘扬的红旗依然挺立着,在风中,在蓝天白云之下。它昭示着生命易逝,我们唯有缅怀与珍惜。

走过“遇难者公墓”,心中尚带着对成千上万地震遇难同胞的哀思,道路两旁的残垣断壁、摇摇欲坠的混凝土楼板、裸露的钢筋又不时冲击着我们的眼帘。道路两旁的树木历经重创,重又焕发了勃勃的生机,清新翠绿的枝叶间,不时传来蝉的声声鸣叫。树木犹可发,蝉鸣犹在耳,可是墙颓屋倒处,那些逝去的生命已无归途。

途中我们搭乘了一辆出租车,司机是一位五十余岁的老师傅,头发已花白,面容憔悴。他是这场地震的亲历者,尽管十一年的光阴逝去,但地震的余痛仍时时撞击他的心底。他用当地语音为我们讲述了地震来临瞬间令他至今心悸的一幕,地面突然如烧开了水般忽高忽低的扭动,天塌地陷般的巨大恐惧,两旁接连坍塌的建筑物,侧翻在地、砸烂变形的汽车,哭叫哀嚎的人们,加之晚上暴雨引发泥石流的再次重创,断水断电断网,一片黑暗……所幸,一天一夜后,闻讯而来的救援人员自四面八方奋勇而至。党中央亲切关怀,各级政府积极组织救援,武警官兵、社会各界开展了艰难却无畏的救援活动,他们冒着一次次余震的威胁,不放弃任何一线生命的迹象,进行了一场场与死神抢夺生命的博弈之战,这其中又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啊!

灾后重建,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社会各界进行了踊跃的捐物捐款活动,社会的涓涓细流终于汇成了汹涌的爱心波涛,新的北川县城如凤凰涅槃,重又熠熠生辉地屹立在壮美的青山之间。

早就听闻北川建了新县城,我们都迫切想去参观一下如今北川的新貌。暮色中,我们搭乘了一辆开往绵阳的汽车,车上是一对前来游玩的年轻情侣,攀谈中得知他们是绵阳市一所学校的老师,遇上同行,甚感亲切,他们很热情,坚决不收我们的钱,愿意免费拉我们到绵阳。

我们便请求何不从北川新县城过,顺便看一看新县城的建设,年轻人欣然应允,于是我们便驶上了前往新县城的开阔而平坦的柏油大道。

相谈甚欢间,一座崭新而流光溢彩的新县城便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都睁大了惊讶的眼睛看着窗外,看着这个与傍晚时分所看到的墙倒屋塌的悲惨的旧县城有着天壤之别的新城。街道异常洁净宽阔,街灯分外晶莹闪烁,道路两旁树木葱茏,鲜花盛开,偶有行人面色平静安详,轻轻走过街头。远处高楼鳞次栉比,居民的灯光亮如繁星。

此刻的北川新县城,正安睡在夜色中。从灾难的剧痛中走过,时间正慢慢抚平人们心中的伤痕,希望在他们的心中渐渐升腾,因为爱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支撑着这座崛起之城。

山川永记,浩气长存,我们将铭记灾难,铭记灾难中不屈的中国精神,铭记灾后重建的辉煌奇迹!此刻,纪念馆墙壁上那一段鲜红的文字又一次涤荡我的心胸——

山河可以改变、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摧毁,但摧毁不了我们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摧毁不了我们救助灾区人民的坚强决心,摧毁不了我们在废墟上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强决心!

是的,废墟之上,让我们越过灾难,拥抱美好!

十二 洛带古镇客家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依稀记得是在一本小册子上看到这句客家童谣。皎洁的月光下,骑白马的秀才郎缓缓行过白莲摇曳的池塘,荷香氤氲了天地……这景象,让我不由心生对客家人的几多好奇。他们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又有哪些不为我们所知的乡俗民情呢?

机缘巧合,我和朋友误打误撞来到了洛带古镇,这座被称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古镇的神奇所在。此时,天空正是细雨迷蒙,却丝毫没有阻挡我们行走古镇的热情和好奇的目光。对于客家,我们是陌生的,只是从一些零星的书籍资料了解到所谓客家,是从“客而家焉”得名的。从晋代始,客家人为了避乱世而一次次远离中原故土,并最终于唐末宋初蛰居于闽、粤、赣的崇山峻岭中,后来逐步演化为汉民族中既保持中原古文化原态风貌,又兼收并蓄南方少数民族独特文化气质的族群。三百多年前,无数客家人加入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又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最终成为了以洛带为中心的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不知为何,从千里之外的中原来到洛带古镇的我们,心中都涌上了一种陌生之外又亲切异常的别样情愫。

踏上古镇的石板路,一种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古老建筑的斑斑苍苔向我们诉说着饱经风霜的已逝岁月。在小镇的入口处,我们在依一座假山而建的小亭下驻足,亭子匾额上书“叠檐如故”,这俊逸的四字掩映在翠绿的枝叶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又岂止叠檐如故呵,那久远的乡音乡情乡俗也依然如故啊!

亭旁设有“红色驿站”,是一座木质的流动小屋,也是一个志愿者服务点,里面有一位和善的阿姨。我们在里面稍作停歇,阿姨用稍带方言的普通话热情地招呼我们,为我们提供免费的寄存包裹、手机充电和饮用纯净水的服务,以便我们轻松方便地游览古镇。在这儿,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客家人质朴善良的本性,阿姨真挚的微笑让我们对洛带古镇油然产生了亲近之感,连潇潇细雨也变得柔媚多情起来。

告别阿姨,穿过“甑子场”灰色的圆拱门,一条千年古街呈现在眼前。湿漉漉的石板路闪着幽幽的光泽迎接着如织的游人,两旁窄窄的沟渠内流水淙淙,南来北往的客人沉迷在古镇独树一帜的古老风情中。两旁的建筑朴拙典雅,有翘檐的飞翅尖耸入云,有圆形的屋脊别树一格,更有独特的封火山墙造型优美,气势恢宏。屋檐下悬挂的红灯笼给灰白相间的建筑增添了一抹亮色,一缕古韵。

雨渐渐停歇,阴云散去,此刻的古镇丽像渐此在眼前打开:会馆、民居、古寺、街巷、高墙、深院、天井、厚门、窄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它们散发着神秘而亮丽的光彩,穿过千年的风雨,依旧自由而畅快的呼吸着。

古街也不乏浓重的尘世烟火气息。鳞次栉比的店铺售卖着各色小吃和各种客家特色的工艺品客家美食,由来已久。千年之前,客家人将中原的美食带到南方,之后又将南方的美食带到洛带,光阴酝酿,洛带的美食已是家乡与他乡交融相织的舌尖美味。放眼望去,“官渡粑粑”“艾蒿馍馍”“天鹅蛋”“四大碗”等客家美食比比皆是,一路走来,一路品尝,我们也尽情满足了一下垂涎的味蕾。

走过闹市中的烟火,便赫然看到洛带最有名的景观——会馆。洛带古镇是一处会馆荟萃之地。从上场口到下街,川北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和湖广会馆依次而建,完美演绎了独特的客家移民文化。它们是移民浪潮之一“湖广填四川”的产物,折射出历史的韵味和悠远之美。

四大会馆中湖广会馆让我记忆深刻,只见以灰色为主调的圆拱形大门造型奇特,上有白色祥云朵朵簇拥着“禹王宫”三个蓝底金色大字,中有四个金色龙头雕塑。湖广会馆是洛带古镇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移民会馆,其建筑之上的雕琢繁复精美,整体看上去却又落落大方,吸引着众多游人驻足流连。因为当时的湖广移民把大禹奉为保护神,所以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由此也可以看出湖广移民早已超越了狭隘的乡土观念,把信仰延伸到了足迹所到之地——天府之国。

我们走入会馆,现在的湖广会馆已成为成都龙泉驿区博物馆,里面记载着“湖广填四川”的那段悠久历史以及四川客家人的由来。参观了一番,里面介绍的谱牒文化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客家人非常重视宗族的宗谱兴修,可以说,宗族观念、宗族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对宗族亲情的一种延续。家庭,是一个人的根本,更是心灵的归宿。谱牒文化博大精深,其族谱遣词用句极其讲究,是不能出丝毫谬错的。比如一个人在什么年龄上去世的称谓是不同的,“殇”“夭”“年”“享”“寿”“登”分别代表着不同年龄段的离世,是要慎用的。同时,族谱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记述文字的使用规则,如一个人的名、字、号,在族谱记载时是有严格规定的。对一个家族来说,族谱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治家齐国、教化子孙,可以传承历史、问祖凭证,可以明辨世系、尊宗敬祖,可以寻根留本、承前启后,更可以敦亲睦族、凝聚亲情!

江西会馆的建筑有江南遗风,里面正在进行根雕艺术家的根艺作品展览,进去匆匆一观,只见众多的根雕造型奇特、栩栩如生,件件皆为精品,不由对艺术家的想象力和雕刻技艺暗自称叹。

其它两个会馆据说也各有特色,可惜时间紧迫,未来得及细看,是为遗憾。

在移民的心中,会馆是“庙”一样的存在,是他们祀奉原乡神祇和先贤的地方。这些会馆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草每一木无不昭示着客家移民对故土、先祖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我们在五凤楼前驻足留影,都折服在五凤楼的展翅俏影中。据说三国时蜀后主刘禅及其母常到洛带游玩,朝廷便专门在此修建了凤仪阁,上面装饰有1500只凤凰图案,我们面前的五凤楼就是依据了这个历史传说复建而来的。历史的遗迹尚在,这千余只凤凰尚金碧辉煌,只是千年前的人物早已烟消云散在历史的滚滚风尘中……

在五凤楼前的广场上,我们遇到了手推花车的花衣女子。两个可爱的女娃坐在花朵簇拥的独轮车上笑声不断,花衣女子头戴圆形尖顶的竹笠,手推花车,足步稳健。洛带作为川渝古商道物流聚散之地,曾经有南来北往的客人云集,现在作为客家文化旅游古镇,更有八方游客如织,各种手艺、玩意、小吃汇集一堂,共同绘制了一幅百科全书般的风俗画卷,让人不由沉浸其中。

我们来到洛带古镇“镇中之镇”的博客小镇。博客小镇以客家人五次大迁徙为线索,以源自福建的客家土楼为可核心,汇集晋派、徽派、闽南、江南、川西等五派建筑风格,被称为“一镇藏东方,一院会天下”。一听说土楼,我更来了兴趣,心心念念一睹容颜。

一路走来,路过绿草茵茵之上的绣楼、走过天光云影徘徊中的池塘,遥遥看见灰顶黄墙的圆形建筑,土黄色的圆形墙壁上镶嵌着几面窄窄小小的窗户,这便是土楼了。未及到土楼,便见前面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原来今天恰逢第十九届洛带客家水龙文化节开幕,我们幸运地赶上了客家的传统节日——水龙节。

广场上,喷水车自四方向中央喷洒水雾,水雾弥漫、乐声铿锵中,人们个个喜笑颜开,浑身湿透。许多人手拿水枪、水盆、水桶,相互向对方或人群身上泼洒,在这儿,水是财富、好运、幸福的象征,谁不想多沾点福气呢!我站在边上,也被水泼了个精湿。正在擦眼间,突然广场中心爆发出锣鼓声来,伴着人们的欢呼声。原来两条彩龙正在欢舞,水雾中,蛟龙上下翻腾,溅起水花四射,也溅起漫天的快乐,溅起客家人的盛世激情!

从欢腾的人群中挤出来,我仔细端详起土楼,洛带古镇土楼是中国西部迄今规模最大的客家围楼,其独特巧妙的建筑风格、宏大精美的建筑风貌令人惊叹,从中我也了解了客家人以种姓聚族群居的特点和外压内聚的生活秘史。土楼内现在多已成为主题博物馆,中心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凉亭,供游人休息。透过土楼精美的屋檐,我看见圆圆的天空,一缕阳光正穿过历史的阴云,驱散了缠绵的乡愁,明媚了客家人的广阔心胸。

是的,客家人在这儿创造了一片神奇,每一个盆景都匠心独运,郁郁葱葱;每一座建筑都美轮美奂,令人称叹;每一处文化都博大精彩,让人留恋。“华简俱成桑梓地,乡音无改,新增天府冠裳”,客家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天府之国披上了华美的霓裳。

从博客小镇上流连踟蹰,归来时,不觉天色已暗,暮色渐起。

忽然想起红色驿站中我们寄存的行李,那个志愿者阿姨一定等急了吧,或许已经下班回家了,毕竟时间距离阿姨下班的五点已过去了近两个小时!内疚之下我们加快了归途的脚步。到了驿站木屋,阿姨竟然还在等我们!我们是留有电话号码的,她本可以打电话催促我们早回去,可阿姨为了让我们尽情游览古镇,竟心甘情愿地多等了我们两个小时。我和同伴心中感动,简直不知说什么好,只得在留言本上留下感动的心声。

让我们更没想到的是,阿姨看我们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行走不便,便执意帮我们提了两个包,送我们到公交车站。一路攀谈,才知阿姨姓谢,是当地一名退休教师,现在一直从事志愿活动。谢阿姨慈祥的面容和爽朗的笑声给洛带古镇增添了温暖的色彩,增添了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回首凝望暮色中的洛带古镇,我好像看见了传统美德的光芒正熠熠生辉,看见了客家人深邃的眼神中对远方的回望。

远方,是诗礼传家、血脉澎湃的故乡。

【作者简介】 王燕, 山东聊城人,莘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聊城市作协会员,聊城诗人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及文学平台。

总 编: 踏清秋

主 编: 姜敬东

执行主编:宋昌敬

特约主播:虹 逸

【投稿必读】山石榴原创文学平台投稿须知

Hash:4115dff00d61fec6b1b35dea85ebe76be267c61f

声明:此文由 山石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