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座冷门又小众的古民居,来了就不舍离去!

走进翠郊古民居,漫步时光长廊里的感觉油然而生。沿着鹅卵石铺设的小径步入花园,只见主宅正门的门额上写着“海岳钟祥”,意为山海的祥瑞之气对此情有独钟。门额下是青石楹联,写着“门拱紫宸春富贵,天开黄道日华光”,一代儒商的大气尽展眼前。

翠郊古民居是吴氏家族的私家宅院,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占地20亩,依山俯水而建,宛如一个古老的大棋盘,设于幽谷之中。既有宫殿建筑之恢宏的气势,又有江南民宅精雕细凿的特色,是江南广大地区所发现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被冠以“华夏古建筑化石”“中国古建筑瑰宝”。有关古民居的照片收录中国“老房子”大型画册,并于1998年在世界图书博览会上展示,引起国内外建筑界专家的关注。

庭院深深深几许

翠 郊 古 民 居

翠郊古民居的整座古宅由360根木柱支撑而起,主要由3个三井合院并列而成,共围出24个天井、6个大厅、12个小厅、192个房间。天井每条边由3块石条组合,以3个房间为一个单元,每间房安有3个门等。因为“3”通升,《道德经》写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是个发展性的数字,将子孙兴旺、生意兴隆全部包含在内。

古宅把北方封闭的四合院南方开放的庭院有机结合,别具风韵。整座古宅共有八条楼梯可以上下。两侧各有三条,后院两条。因为整个二层是横纵相连的,所以从任何一条楼梯上去,都可能绕二层一圈。站在阁楼上观览全院,高墙青瓦,如屏似障,层层叠叠,次第而开。严实的厅堂间以天井相连,天井两旁的花墙上又以漏窗借景。墙外花草忽隐忽现又盈溢出含蓄之美,这正是江南园林建筑的典型手法。南北文化结合,凝重不失轻巧,端庄不失调皮,宛如情窦初开的少女,美目流盼又不失矜持。

翠郊古民居文化内涵丰富,首先作为民居建筑,其中最为浓重的自然是生活气息。建筑的各种构造都是以方便生活作为基本出发点。如安全防盗、通风采光、防火防潮等。一路走来,可见每个厢房都有扇虚实结合的双层推拉窗,内为紧闭的实窗、外为虚的漏窗。相传当年,吴家有个丫头专职负责窗户的开关。早晨用过早餐,开始将所有的窗户双重门打开,开完就到午餐时间。吃过午饭后,开始关上两重推拉门,关毕就要用晚饭了。开关需要一天的时间,可见花窗之多。通过这么多的花窗,达到通风、采光、防潮的效果。

古宅以木制结构为主,宅院四周是火墙,墙内都是加竹的。导游说:“这样做主要是加固和空竹传音,如有小偷撬墙入内,还需锯断中间的竹子取出,就会引起很大的响动,起到防盗作用。”

“朴素而天下莫能争美”

翠 郊 古 民 居

“青砖灰瓦掩映在碧水青山之中,灵秀而恬静,融于山水,又点缀了山水。古宅犹如一本舒展开的书卷,透出一股淡雅的书卷气息。”一位游客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

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争美。”吴氏家族经营茶叶,油漆味会破坏茶叶,所以整座宅院里面几乎没有刷过油漆,灰瓦之下便是青砖、木材的本色,如悠远绵长的清唱。进了大宅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藻井,为八卦形,完全由木木相嵌而成,其间雕有24只蝙蝠,寓意一年24个节气,福气相随。藻井两侧便是原来的鱼池,鱼池不仅池底相连,而且与整座古宅24个天井都相连,天井两旁花墙的花窗中央用木条隔出双喜图。

雕刻艺术明朝兴盛大发展,到了清朝雕刻艺术发展到最高峰,成为社会风尚。翠郊古民居是最为典型的时代代表,用手工雕花装饰整座宅院,是当年造房历时13年、耗资白银64万两的主要原因。随处可见镂空木雕,还有石雕青石凳、青石石柱、青石楹联、青石围栏等,每一个大厅梁坊、斗拱、殿柱雕刻着双龙吐珠、双狮戏球、麒麟送子等,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古宅有192个房间,楼上每个房间有花窗两扇,楼下每个房间三扇花窗,有的房间前后三扇。边门又有花窗,光花窗就有1000多扇。花窗雕刻着各种各样动植物,有蝴蝶、蝙蝠、石榴、花鸟、梅兰竹菊,还有八仙人物、双寿双喜图等,雕工精细,典雅出众,刀法灵巧,神态各异,精美绝伦。通过文字或动植物的谐音、象征等,表示祝福之意。

1956年,上海画院的学生来这里实习,原计划待上一星期,但觉得这里的雕刻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惟妙惟肖,古朴大方,造型独特,栩栩如生,要求延长3天。1966年,北京画院的学生,原计划在这里实习10天,后来延长至两个星期。师生们觉得这里的雕刻种类多,工艺水准高,造型生动,刀法灵活,整座宅院如一幢雕刻艺术展览馆,令人流连陶醉。

茶香座上待君来

翠 郊 古 民 居

翠郊古民居内设有茶室,庭院中晒着一匾匾茶叶,这座宅院的里里外外,到处是茶的故事、茶的味道,就像一把用久的紫砂壶,透着一股浓浓的茶味。

据《吴氏宗谱》记载,公元17世纪末,其先祖应卯公之次子子望公生有大镜、大鹏、大焕、大挺四子,分别为其建了4座大宅院,翠郊古宅是他小儿子的居所。吴氏以做雨伞架起家,后买田地收地租,继而经营茶叶生意,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翠郊古民居大兴土木建房期间,正是制茶、贩茶、兴茶的兴旺时期。

翠郊古民居用砖木结构修葺历史的坚固,成为儒学文化与茶商精神融合存世之物证,吸引着八方游客,带给现代的人们守望家园的梦,也带给人们浓浓的乡愁

来源:文|蔡雪玲 图 |蔡雪玲 林钢生 印象福鼎 网络图

编辑: 影子

审核:黄陈耿

旅游就想 “图”个方便!

快来体验 宁德全域旅游智慧地图

一图在手,任性出游

天气炎热!“荷”乐不为?

宁德赏荷攻略

免责声明

请 输入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一图在手,任性出游——宁德市全域旅游智慧地图上线啦!快来玩—>

燃!“从胜利走向胜利”——宁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经典咏唱文艺晚会震撼上演

庆祝建党百年 传承红色基因 福建推出百条红色旅游线路,宁德十一条线路上榜—>

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召开音乐剧《鸾峰桥》剧本大纲研讨会

Hash:9615ff1bc5a1ebec6ef4dd12b61f4055e7744d47

声明:此文由 莉凡走街串巷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