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文笔塔的来源历史,你了解吗?

会泽马鞍山

文笔塔

马鞍山风景区位于云南会泽县境内,距县城5公里,马鞍山源于灵璧山脉,其山实为五爪金龙

会泽马鞍山文笔塔,

历经三次重建,

距县城西郊三公里处的南端马鞍山顶上,

与东南面的省级森林公园钟山遥遥相望。

史料记载:初于康熙年间

而后历经波折数次破坏重建

文笔塔自建成以来,

谁能想到会泽就此文风大展,

人才辈出!

东川府志》记载:

康熙年间,一云游高僧来到会泽,看到会泽山川秀丽,物华天宝,房屋古朴典雅,民风淳朴,不禁叹道:“此乃福地也,可惜文风不开。”旁人问之:“何解?”僧人曰:“竖一文笔塔即可。”

《东川府志》记载:

乾隆18年(1753年),方桂任东川知府时,发觉会泽南面群山迢迢逶迤而来,势如万马奔腾,军屯箭戟,止扎止踪。而相对北面之山却山峦平伏,无秀可言,何缘此地文风不开呢?为兴会泽文才计,故决定在万额山西侧(渔洞山顶)建造文笔宝塔一座。于1761年竣工,塔为七层风水塔,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和道光十三年(1833年),因会泽两次强烈地震,塔被震毁。

《东川府志》记载:

光绪四年(1878年),知府 蔡无燮根据风水理论,决定引水入城,井在水口处的马鞍山人工造景,山顶建造七级宝塔一座,形成了府城四周金钟山的文昌宫、华宜寨的魁阁、马鞍山的文笔塔三角对立,相互辉映的“文运”之势,达到了风水术所谓“发科甲”的最佳境界。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文笔塔建成后,会泽文风大开。当年,云南进京赶考的秀才,中了24名,其中就有会泽人12名,达到了所谓“发科甲”的最佳境界。从此,文笔塔香烟缭绕,香客络绎不绝,成了会泽培文脉、开民智、出人才,金榜题名、功成名就的登临场所。

有诗为证:【开化文风竖笔塔,频传古话赞扬它。当年才子晋京考,独占云南半壁霞。】

自此以后,会泽文人学子更加奋发读书,外出做事作官的人也越来越多。诸如:清朝国子监候补张莹;护国元勋唐继尧和护国著名将领黄毓英、邓泰中;云大教授、楚词专家刘尧民等等,不胜枚举。

可是,这一极富历史文化特征的“文笔塔”,在史无前例的“文革”初期,即被红卫兵当做“四旧”一炮炸毁,会泽人民怨声载道,留下的是不尽的惋惜和深深的遗憾。

弹指一挥间,36年过去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催醒了沉睡的古城,2002年春启动了重建马鞍山“文笔塔”的文明工程。

塔仿楼阁式七层六角面,空心石塔,飞檐翘角,塔高37米。

塔身全部为大理石精雕支砌,每层六面有精雕观音像,内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均为21踩,上到七层可凭窗远眺,整个会泽城区及周边的自然美景尽收眼底,参差毗邻的建筑物,绕城而过的昆渝高速路,显得真实和醒目,文笔塔雄奇无比。

塔区内设有文笔书楼、塔影山房、笔架山等建筑景物。

迎门置3层宝塔式铜香炉一座,大殿前有滴水观音一尊,观音前又置石香炉和铜香炉各一座。

文笔塔体态轻盈,气势宏伟神圣,巍峨壮观。

若在坝子中远眺,塔如玉笔耸立,仿佛在以蓝天为纸,以大地为墨,尽书会泽秀美山川。

《文笔塔》全部为大理石精雕支砌,仿楼阁式七级六面,每层五面有精雕佛像,内有楼梯盘旋而上,上到七层可凭窗远眺,六面景色各不相同。

若至天蓝景明,宝塔又如大地的音符,仿乎在跳跃着一曲响彻云霄的浩歌。

会泽万事通沐语整理编辑

Hash:25d975644b89067601e6dcfadb65258cb390ae71

声明:此文由 会泽萬事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