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军队”到底是一支什么性质的军队?

有关伪满军性质的探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傅大中在《伪满洲国军简史》一书中指出:由于伪满军内部日本军官的大量存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伪满洲国军,绝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伪军,也决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傀儡军,它实际上已经成了一支由日本人军官团直接指挥中国士兵,由中日两国人混合编队的准关东军部队。”

想要厘清伪满军的性质,必须先弄清伪满军为日本侵略者服务的政治内容,通过思考“日本需要什么样的伪军”这样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伪满军”的诞生

近代以来,我国东北就被日本视为其殖民帝国的“生命线”和第一道防线,为了保证殖民权益,日本必须将对东北的军事控制权——伪满的“国防”牢牢掌握在手中,加之刚刚在“九—八”事变中得手的关东军对其战斗力颇为自信,所以,日本原本准备独自承担伪满的防卫,为此只允许伪满保有警察性质的武装力量,日本在《中国问题处理方针要纲》中规定“不允许新国家的正规陆军存在。”

然而东北抗日力量风起云涌,迫使日本侵略者转变政策。“伪满洲国军是直隶于皇帝的国家军队,在平时担任维持国内治安,警备边境和江海的任务,在战时则作为关东军的一翼,担任保卫国防第一线和守卫后方兵站的重责。”

可见,日本侵略者对于伪满军的政策,已经转变为容许伪满建立一支受到日军严格控制的正规军队,用以担任日本侵略军的辅助力量。

二、伪满军的“三期改造计划”

在此情况下,负责“指导”伪满军的多田骏,提出了分三期改造伪满军的计划: “第一期致力于安定第一,防止士兵动摇;第二期组成能进行独立讨伐匪贼的军队;第三期培养能承担外征的国军。”这也代表了日军在伪满前、中期对伪军层层递进的要求。

基于此,日伪当局于1933年制定了第一份伪《满洲国陆军指导要纲》。该《要纲》内容包括伪军的组织装备、警备作战、教育训练等方面,是伪满军建设的准则。其要点为:“伪满洲国陆军兵力应减小到最小限度,总兵力应尽快缩减至6万,兵种限于步兵和骑兵两种,伪满军应在日本关东军指导下承担维持治安任务,成为一支警备专用军队。”

不过,这只是军政部顾问部的秘密,一般情况下对外宣称 “国军为承担国内外国防与治安任务”。可见关东军的目的明显是要将伪军当作从属于关东军的辅助部队,其主要任务也仅以对内镇压为主。

三、日军对“伪满军”主要方针发生了转变

经过整顿之后的伪满军战斗力有所提高,日军高层对伪军的看法也有所改变,并于1935年末重新修订了《要纲》。修订后的《要纲》主要方针发生了转变:

“伪满军的主力独立承担‘国内’防卫及警备任务,在此基础上,利用一部分兵力担任外征,加强伪满军实力。”其要领也转变为:“伪满洲国陆军应迅速独立,以承担伪满的防卫与维持治安的任务;在战时,伪满洲国陆军应承担诸如防卫战略要地、保卫铁路沿线、保卫并输送战略物资等大量后方警备任务;加强蒙古骑兵的力量,使之能够逐步担任外征任务。”

两份伪《满洲国指导要纲》方针和要领的前后转变,也标志着伪满军的任务范围从 “维持治安”拓展到配合日军作战,其最主要的任务是接替日军成为 “讨伐”的主要力量。

关东军想让伪军能够承担起讨伐抗日武装、维持“治安”的任务,以便使日军从中解脱出来,准备进一步的侵略作战。所谓“独立大讨伐”,也不是让伪军独当一面,伪军官兵是在日本各级军官的“指导”下,如提线木偶一般前往战场,可见关东军使伪军由“警察性质的象征性军队”转变为“独自承担任务的国军”,并非意味着伪满军的独立性有所提高,其本质只是关东军为了减少自身的流血牺牲,采用伪满军充当炮灰的招数罢了。

例如1936年伪满军政部最高顾问佐佐木到一在伪通化军政部“讨伐指导部”上的一次会议上讲道:“现在皇军仍在各处流着鲜血,并且为了治安工作用去了极大的力量,牺牲之大有目共睹。如能把这种费力之事委之于满洲国各机关,由其承担,皇军便可以减轻负担而从事其本来任务。凡是理解皇军使命,并承担着满洲建国事业的人,对于此种机会的到来,是时刻都在热切盼望着的。”

随着侵略战争的扩大,关东军在不断加强对苏战争准备的过程中,日益感到兵员不足,不得不转而指靠伪军替他们充当战争炮灰。

四、“伪满军”在兵种和使用等方面也完全突破了限制

1937年时大约是7万人左右的伪满军,到了1945年初膨胀到近13万人,大大超过《要纲》限制的6万人。这是因为关东军所属部队被大批抽调到太平洋各战场,不得不以伪军填补东北防御上的缺口,因此,在兵种和使用等方面也完全突破了《要纲》的框框。

不但伪满开始建立工程兵、飞行队、汽车团、高射炮队等技术兵种,伪军除多次参加军事讨伐和镇压外,还派出“热河支队”、“甘支队”、“石兰部队”等“优势兵力”直接参与针对中国关内的侵略作战,这意味着伪满军已然成为日本侵略军的组成部分。

五、战争后期,“伪满军”转变为关东军的勤务部队

伪满覆亡前夕,日本势力衰落,日伪两军矛盾日益表面化,加之40年代以来东北抗联主力向苏联转移,使东北抗日运动进入低潮,伪满军作为对内“讨伐”主力的存在价值日益降低。

出于对伪军在日军失利时造反的防范,与适应由攻转守的军事态势,关东军尽可能地解除了伪军的武装。此外,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一败涂地,武器装备损失严重,为补足缺额,日军竟收缴了伪满军装备的大部分野炮、山炮、迫击炮与机枪等重武器,用以装备关东军新成立的部队。

失去武器的伪满军人被改编成工兵队,主要为日军修筑防御工事与抢修遭到空袭的军事设施。伪满军中大部分骑兵改为步兵,裁汰下来的军马被编成17个辎重队,专门用于给关东军进行军事运输。

伪满军转变为给关东军修筑工事以防备“苏军进攻”的带有“民工性质”的“工兵队”,标志着伪满军的角色彻底由伴随关东军进行“讨伐”与“外征”的主要作战部队,转变为关东军的勤务部队。

对此,就连以给伪满军正名为目的的《满洲国军》一书,都不得不承认:“在战争末期,(满洲国军)是作为关东军的兵器库而存在的。”

然而此时的日本侵略已到穷途末路,伪满军刚刚完成这最后一次的角色转换,就同其“服务对象”日本关东军一道,在强大的抗日力量的反击下覆灭了。

可见,作为伪满“国防体系”一部分的伪满军,其性质是随着日本侵略者的需求的变化而改变的。随着关东军所面临的形势的改变,伪满军的性质也从初期的警察性质的武装力量,转变到关东军的后方支援部队,再到末期彻底成为关东军的勤务部队。

伪满军是应关东军在侵略战争中的要求而不断新建或改编的支援部队,伪满军队乃至整个伪满都是日本侵略者精心打造的侵略道具。伪满军不是为了保卫东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战斗,而是为了满足日伪当局的侵略利益不惜与人民为敌。如此非法性质是无论怎样调整与改编都无法抹消的。

来源: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小编QQ删除!

Hash:c99143bbe814ab6ccfa2f0ecee9e28dae3eb7493

声明:此文由 微博旅者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