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平县农民挖出坛子,坛内装有“怪”器,专家说:它是什么东西呢

河北滦平县博物馆,收藏了一件令人琢磨不透的“怪器”,虽然它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一件独一无二的国家一级文物,并且它的发现也颇为意外。它是一件怎样的文物,又是如何意外被发现的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6年11月,滦平县的一户边姓村民,正在院子里挖菜窖,准备存放过冬的蔬菜,但令村民老边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会挖出来“宝贝”。一天下午,天气还算晴朗,老边的菜窖已经挖了2米多深,正当他还要继续挖的时候,结果一铲子下去,就听到土里传来一声“嘭”的一声闷响。

经验丰富的老边一听,就知道挖到石头了,但转念一想,2米多深挖到石头是不太可能的。于是,老边赶忙放下手里的铁锹,立马蹲在地上,开始用手将地下的泥土扒开,结果发现是个青色大瓷瓮。

老边感到很稀奇,便换了一把小铁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后,将这件瓷瓮给挖了出来,发现它有半米多高,而且口上还覆盖有铜镜。老边说挖到宝贝了,于是就将瓷瓮打开,结果发现里面还真有东西,但不过没有金银珠宝,只是一些小陶罐,铁器,木器和几枚铜钱而已。

老边受过教育,知道挖出来的瓷瓮是窖藏文物,于是在第二日便将其全部送到了县博物馆。经过博物馆专家的清理和登记,发现瓷瓮中一共有各类文物17件,其中有16件专家们都认识,并且推断是金朝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其中有一件圆球形的木器就很特殊了,老边说自己发现它的时候,研究了好久都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到了博物馆中之后,一向见多识广的文物专家们也犯难了,这件文物不仅从未见过,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

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圆球是个天然的葫芦,且两头各有一个人工开凿的圆形小孔,直径约3厘米左右。然后在圆形小孔内,贯穿了一根将近50厘米长的木棍,并且木棒一头是平整的,一头是开有凹槽的。

为了弄清木器的作用,专家们一边开会研究,一边翻阅古代的文献资料,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专家们在《农政全书》中找到了答案。《农政全书》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编撰的农业百科全书,其中有一副简图所绘制的农业器具,跟瓷瓮窖藏中的圆形木器一模一样,叫做瓠种器,是一种用来播种谷物的农具。

专家们在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瓠种器的历史还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是农业播种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大大的提高了农时播种的效率。在没有发明瓠种器之前,古人播种,一般都是直接将种子撒在地里,这样不仅浪费种粮,而且还很不均匀,导致有的地方出苗稠密,有的地方出苗稀疏,严重影响了粮食的收成。

瓠种器发明之后,人们开始垄耕,即在田里挖出一道道田垄。然后将粮种装入瓠种器中,一边行走,一边用木棒敲击圆球,以控制下种的数量和频率,这样就均匀控制了农作物的种植密度,提高了种植效率,减少了种粮浪费,增大了农作物的收成。

由此看来,瓠种器是一种极其科学的农业发明,虽然我们今天看它构造简单,但对当时的古人来说,能想到并且制造出来,也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并经过千百的发展,到金朝时期的游牧民族,都在使用农耕民族所发明的瓠种器,不仅说明了瓠种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也反映了两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瓠种器无疑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代表,而滦平县所发现的瓠种器,也是目前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古代瓠种器,它对研究中国的农业器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另外,从这件瓠种器中也能看到,在华夏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先民的无穷智慧,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Hash:b5d992a61392cf57e5b77fa48a2080d52dd8a781

声明:此文由 历史解密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