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行西北:西宁北禅寺

西宁北禅寺

由京藏高速进入西宁市区,最吸引人们视线的建筑,就是悬空生长在崖壁上的北禅寺。

湟水之庭的北山,海拔2400米,在平均海拔2200米的西宁,只能算是一座山包。但是山势陡峭,如刀削斧砍一般。北禅寺就建在接近山顶的红砂岩天然断层之间。

从山脚往上走,进入北禅寺是一个十分奇特的过程。人们以为寺院的主体在半山,却在山麓就撞进了大殿.原本认为这是一座佛寺,迎面而来的却是一座道观。

穿过浓荫遮蔽的小径,来到北禅寺的入口,这里分明挂着“土楼观”的匾额,还有西宁市道教协会的牌子,难觅北禅寺的踪影。问路边设摊的当地人,说这里就是北禅寺,也叫土楼观。

拾级而上,是灵霄殿和王母殿,其中供奉的都是道教诸神。几位道士在殿前经过,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这里确是道观。在王母殿后面,有通往山顶的台阶,直上直下,异常陡峭。从这里开始,沿途的建筑小品,依稀有了佛教的样子。而路边的石刻碑记,向来访者提供了解决心中疑问的答案。

早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北魏明帝期间,这里就建起了佛教寺院,是青海省最早的宗教建筑,亦是此地最早的慧命火种。至清代末年,才改为道观。因北山山崖层叠,远眺似土台楼阁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楼观。

历史将北禅寺分成佛道两教,北山将北禅寺分成上下两个天地。上半部是1800年的佛寺石窟,下半部是一百多年的道观。而最神奇的是,它们的分界点就在半山的三教堂

三教堂供奉的是释道儒三教先师——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营造者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在佛道之间又加入了儒家的元素。加之山下道现中的城隍殿财神殿等建筑,如今的北禅寺不仅是释道儒合一,并且汇聚了各类民间俗神,足以满足各类人群的信仰需求。这一点,与著名的恒山悬空寺十分相似。

三教堂殿门紧锁,香火亦不旺,与下面道观的兴旺形成巨大的反差。一位年迈的看门人在殿前沉睡。几位访者将其唤醒,央求开门进去看看。看门人睁眼看看来者,拒绝后又翻身睡去。透过窗棱向里观看,殿内和三位先师塑像满是灰尘,应该是很长时间无人打扫和祭拜的了。

由三教堂向上,就是佛的世界了。在向上攀援进入三宝殿之前,是一处夹廊,两壁绘着彩色的地狱变相图,虽然画工粗糙,且为当代作品,却使人惊醒。

三宝殿在接近山顶的最高层,此地就是“悬空寺”的主体部分。从京藏高速向上望,这里只有几个廊柱和飞檐从山体中伸出。到了三宝殿,才发现这里空间很大。依山而建的北禅寺,由西向东依次而建,上载危岩,下临面深谷,楼阁悬立,结构奇巧,寺院错落有序,蔚为奇观。有的殿堂是在崖壁凿出空间,有的则悬空逸出,非常壮观。这里殿字高悬,横道回廊将殿宇楼阁与洞穴群相连,使殿中有洞,洞内套洞,洞中藏佛,神秘莫测。

三宝殿的东侧就是北禅寺的精华:九窟十八洞。北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在长期地质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险峰为主要特征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发育。软岩层向里凹进,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据《水经注》记载,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于鄯州(今西宁),信徒们开始作龛于北山断岩之间,藻井绘画、雕墙故壁、建筑寺阁栈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时。

北禅寺

因为年代久远,出于安全考虑,九窟十八洞已经不再对外开放,但是透过栅栏向内望去,洞内观音、文殊、普贤等塑像依旧形象生动,洞壁所绘的瑞兽祥草图案依稀可见。故而此地又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称。

虽然人们在这里没有看到僧人,却有许多佛弟子生活的痕迹。包括整洁的环境、长明的供灯、不许荤腥入内的告示、简易的斋堂等,昭示着这里居住着一群佛弟子。只是人们无缘与之相见。在三宝殿一侧,供奉着观音像,香火不断,供养者甚多。人们从山下道观出发,历经道之治身、儒之治世、佛之治心,应该别有一番感受。

站在三宝殿前的栈道,西宁城市全貌尽收眼底。湟水静静地从山脚下流过,喧嚣的尘世仿佛一下子变得很远。当年佛教徒们选择这样一个地方安奉佛像,吸引人们来朝拜,应该也有让人暂时出离尘世的发心吧。

离开北禅寺之前,还有一道殊胜的风景绝不可遗漏,那就是“闪佛”,它一定要在来访者离开悬空栈道后参拜。“闪佛”又称“露天金刚”,原为两尊高约三十多米。他们本是两个山崖的突出部分,后被山水冲刷风雨剥蚀,形成奇特的造型地貌。魏晋南朝时,信徙在原造型地貌基础上将它们雕琢成两尊大佛,称之为“露天金刚”。圣与地百姓称其“闪佛”,其意是从山中闪出来的。西面的一尊已被风化,难以辨认面目。东面的仍然完好。远远看去,大佛的头、身躯、下肢和面部五官轮廓清晰,雄浑粗犷。只有需离开适当距离,才能看出浑然天成的一尊佛像。相反,如果走得太近,看到的只有皱巴巴的山岩。使人忍不住思考:佛究竟是远在天边,抑或是近在眼前?

作者 墨岩 《从塔尔寺到雷音寺》,载于《佛教文化》2013年4期

寺院小名片

北禅寺,位于西宁市北湟水之滨海拔2400多米的北山上,俗称“北山寺”,又名永兴寺。因北山山崖层叠,远眺似土台楼阁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楼山,北禅寺也因此又叫土楼观。北禅寺早先为佛教寺庙,是青海境内最早的宗教建筑,初建于北魏明帝时期(公元106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以后由于道教盛行而成为道教寺庙。整个建筑背倚北山,基本上是依山腰中的红砂岩天然断层由西向东依次而建,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立,结构奇巧,寺院错落有序,蔚为奇观。

本文由禅基地编辑组整理,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字及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整理:柏松、图文编辑:小夏

头图设计:小夏

Hash:afb1d785ce28f9e2a90e8e452be4d8a26c9c6370

声明:此文由 禅宗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