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党史故事汇 | 战争年代济源党组织的办公场所,可能就在你的家门口!

烽火硝烟四起的年代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苦苦坚守

尽管那时候济源党组织的办公场所简陋

却为济源人民铺就了今日的盛景

回到土坯瓦房的年代

我们需要 忆苦,思上进

中共济源县委济渎庙办公旧址

设在济渎庙内的济源师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地方党组织的重要活动中心。

中共济源县委济渎庙办公旧址渊德门

自1929年夏济源师范从县城文庙迁此以后,中共济源特支、县委以此为阵地,宣传革命、培养干部,先后组织发动了声震晋豫边的黄背坪起义和沁济农民武装暴动,进行了不屈不挠的红军武装割据斗争。

济源师范先后涌现了党继新、薛子中、于思礼、苗既平、贺思铭等一大批著名英烈和段子俊、史向生、李钟玄、李健、王守志等一大批高级军政干部,被誉为济源革命的“红色摇篮”。

现济渎庙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是济源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中共济源县委泰山庙办公旧址

1937年8月,从北平返回家乡的共产党员杨伯笙根据上级指示,在此组建了中共济源县工作委员会。书记杨伯笙以校长身份为掩护,以学校为阵地,开展活动,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

(经过修缮的济源县委办公旧址)

县委驻泰山庙期间,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举办抗日骨干训练班,团结了大批青年和进步士绅,逐步控制了杜八联的乡村政权,建立了济源县委领导的第一支群众武装——“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形成了稳固的敌后抗战“小苏区”。

(济源县委在泰山庙办公的窑洞

八年间,他们先后同日军作战数百次,给敌以重创;有力地保证了太岳根据地与中原地区交通线的畅通,先后护送党政要员和国际友人200余人次顺利渡过黄河,南下中原或北上抗日沿线;有三批、700多人(枪)成建制地参加八路军,为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泰山庙)

中共王屋县委崔家庄办公旧址

中共王屋县委是中共晋豫区党委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于1942年8月在中共济西工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1947年7月并入济源止,在五年时间内领导全县人民,为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王屋山战略枢纽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4年冬,王屋县委迁驻崔家庄村办公。期间,县委发动群众,抗击旱蝗灾害,组织生产自救,胜利渡过灾荒;在各村建立农会,先后举办数期“群运工作骨干培训班”,培训干部,交流情况,有力地推动了双减、双反运动的开展。

(王屋县委崔家庄办公旧址)

王屋县委先后动员民兵,组织船工,筹措粮草,胜利护送了韩钧、刘聚奎率领的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豫西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张才千率领的第四支队以及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南下支队等南渡黄河天险。

王屋县委在豫西地区建立了包括三个专区、二十个县的政权和三百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为完成党中央向河南敌后进军,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控制中原战略要地的部署作出了突出贡献。

(崔家庄村委会)

中共王屋县委邵原村办公旧址

1944年冬,王屋县委迁驻崔家庄村办公,1945年3月迁至邵原村办公。期间,县委不断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大力进行土地改革,积极改善群众生活,为我军的战略大反攻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1945年到1947年,县委先后组织、动员地方武装和进步青年参军1000余人,为我军正规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

(王屋县委邵原村办公旧址)

1946年10月,王屋县委书记李之放、县长刘任道率领地方武装,配合太岳四分区正规部队,与济源县地方武装东西夹击,平息了猖獗一时的“红枪会暴动”,安定了群众情绪,巩固了乡村基层政权。1947年春,王屋县委组织1200余人的“支前民工团”,历经45天,辗转10个县,行程数千里,圆满完成了支援晋西南战役的任务。

(王屋县委邵原村办公旧址一角)

1947年6月,王屋县撤销并入济源。原王屋县各级动员群众,筹措粮草,组织1000余名木匠、铁匠、船工等,在半月时间内造新船41条,修补旧船19条,为陈谢大军十万人顺利渡河,挺进豫西,逐鹿中原,作出了巨大贡献。

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水洪池办公旧址

1940年6月,在中共晋豫区党委领导下,建立了中共济源地委,王毅之任书记。济源地委成立后,积极活动于济源灵山、谭庄及沁、孟等地,发展党员,建立基层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展开抗日斗争。并在济源地区先后建立了四个县(区)级党的组织:中共济源县委、中共济西工委、中共济源县南工委、中共大河里区委。

(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水洪池办公旧址)

1942年7月,晋豫区在阳城土河建立了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由晋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范俊瑞同志兼任,亦称晋济抗日县政府。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争取了国民党李宗轩部,组建了“济北抗日游击大队”,后扩编为“济源县抗日武装大队”。

( 思礼镇水洪池镇一角)

1943年6月,济源县委、县政府到济北沿太行山一带活动,曾驻水洪池办公。县委县政府带领县大队深入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宣传抗日,在沿山一带的水洪池、竹园沟、五指河以及东边的阎营、阎斜、任庄、克井等村建立了抗日民主村政权;领导群众生产度荒,动员青年参加县大队,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对日伪开展游击战争,从而逐步恢复了抗日根据地,扩大了游击队,在全县先后建立了七个抗日民主区公所。

以上只是济源众多纪念场馆中的一小部分。作为革命老区,济源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地方。

透过这些革命纪念馆,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段峥嵘岁月里鲜活的人和事。

来源:济源党史

编辑:文明杨杨

统筹:李沛沛

Hash:6c0c8f0e6255c21fa81f5bd0852548246652102e

声明:此文由 文明济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