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四大红色遗迹 将修建纪念博物馆

赵行山今年38岁,是南雄市乌迳镇官门楼村的村民,平日里不善言辞。或许他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会面对这么多人,问及他“素未谋面”的红军爷爷的故事。

官门楼村有一处地势平坦、占地面积约240亩的“黄木岭”。上世纪30年代,这里树木茂密、古树参天,紧邻桥渡安墟,一条古道直通界址,与江西相连。当年,红军长征部队进入南雄后都陆续在此休整宿营,“黄木岭茶水站”也应时而生。而赵行山的爷爷赵广佬古,当年在奶奶家中疗伤后无法继续长征,从此便留了下来。

6月22日,沿着蜿蜒的土路,南都记者跟随广东省委宣传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黄木岭。就在半年前,一座“红四军黄木岭脱险地”的石碑屹立于此,宣告着那段深刻的红色印记。

群众为红军设立“黄木岭茶水站”

早在1929年1月25日,毛泽东、朱德曾率领红四军,在这里与南雄县委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参加革命。

彼时,被县委派出去侦察的游击队干部钟蛟蟠得知,有两路粤敌军正欲对红四军进行围合,遂将这一重要情报与县委领导一起向毛泽东、朱德报告。红四军由此连夜由官门楼岀发、经界址向江西信丰转移,甩开了敌军的合围,转危为安,也让这里成为了著名的“红四军黄木岭脱险地”。

1934年10月26日,红军长征部队经过黄木岭,在此休整并宿营。

中共南雄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根据上级指示,组织当地群众在这里设立了茶水站,向红军长征部队提供茶水和食品。

于是,从26日至31日,红军长征部队陆续都有在此休整宿营。

抗战用具保留至今

1934年10月26日,红军与国民党陈济棠部队在乌迳镇展开激烈交战,战场从官门楼村委会、仓子前村、老寨俚岭,一直延伸到新田村。这是红军长征入粤的第一仗,最终取得了胜利。

当时,红军在官门楼村留下几位身负重伤、无法继续行军的战士,由当地党组织安排到群众家中养伤。其中,赵行山的爷爷赵广佬古留在了仓子前村养伤。由于负伤较重,赵广佬古伤愈后无法继续跟随部队长征,便入赘当地娶妻生子。南雄市官门楼村村委会主任黄传祖介绍,仓子前村为“赵姓”村,如此一来,原名广佬古的红军更名为赵广佬古。

1958年,因生活贫穷外出谋生,赵广佬古此后便音信全无。赵行山是由奶奶带大的,在石碑前,他展示了奶奶珍藏的“宝贝”—一把刺刀、四枚子弹壳、一枚手榴弹壳。他说,这些是爷爷长征时使用过的,“婆婆(当地对"奶奶"的称呼)一直放在家里的老皮箱中,用红衣服包着”。

2004年,赵行山的奶奶去世了。就在前两年,家里的老房子倒了,“他在废墟中翻找了很久,才把这些东西找了回来”,黄传祖说。

现存四大红色遗迹

红色文化历史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也是官门楼村军民鱼水情的见证。如今,官门楼红色印迹保护和开发工作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黄木岭红四军脱险地、黄木岭红军长征古道和会议旧址、老寨俚岭红军长征战场遗址、浈江河边士兵遗骸遗址等四大红色遗迹遗址。黄传祖向记者介绍,黄木岭红四军脱险地已被列入2019年全市红色遗迹遗址重点开发项目之一。

“当时我们知道赵家保留有红军长征的遗物,就上门与赵行山沟通,希望他能捐出来,没想到他很快就答应了”,黄传祖兴奋地说。随即,他又给记者展示了一些作战用具,有的还是刚出土不久的。“这是竹制的行军水壶,这是一支红缨枪,这是步枪……”

老寨俚岭红军长征战场遗址还保存有比较完整的战壕、弹药堆放地、观察地和红军当时用过的水井。村民们还在曾经的战壕里挖出了大量的子弹壳。在离战场不到200米处还有大量的遗骸,村民在浈江河边挖砂地也挖出了大量的手榴弹。黄传祖向记者透露,官门楼村将于今年修建一座纪念博物馆,“那些文物都会放进去,以便更好地保存下来”。

采写/摄影

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粤府宣

部分资料来源:

南雄市史志办公室

作者:莫郅骅

Hash:e9080c9524e46300cae0ab0977f729a5de807b52

声明:此文由 南方都市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