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造就国宝级文物,美丽的井陉水乡,瓷文化传承不息

井陉是个有趣且有历史的地方,它有很多古老的自然村落,质朴又有味道。在那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着规律的作息,安静的融入了自然当中,直到被发现的那一天。

南横口村就是这样一个村落,它位于石家庄井陉县南部,紧靠平涉公路,绵河与甘陶河从这里交汇,并入到冶河一路向北。如果把纵横交错的河流比作一条巨龙,河口则像巨大的龙首,它把南横口村轻轻含在口里,犹如一颗龙珠。虽然沉积了很多年,但是也难掩其曾经的辉煌和现在重新焕发的美丽。

据唐建“兴善寺”碑文记载:南横口成村于西汉。至今也2000多年了。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不一样的南横口。据考证,隋唐以来,得益于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运输条件,南横口陶瓷业逐渐发达,几乎家家都有窑场,所产的瓷器被发往全国各地。

生活中认识很多爱旅游爱文字的朋友,在他们的描述中,我游历了南横口的春夏秋三个季节,每季都有每季的风景,但都离不开其名窑的身份。冬天不愿出远门,总爱在附近转转,南横口自然纳入目的地之一,正好把它的冬也纳入囊中吧!

从石家庄出发,沿307国道向西,顺山势而行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南横口村。北方冬日,万物萧索,南横口村好像也恢复了曾经的安静,人很少。因为旅游开发,兴建起的各种民宿、水吧、饭店酒馆此时也都处于休息状态,走在村里格外静谧。那一刻,似乎回到从前,也许这才是古村该有的模样。

南横口现在被称为陶瓷水乡,其关键词自然就是水和陶瓷。其本身就位于棉河和甘陶河交汇处,所以水本该天然而来。但是一路走来,河道干涸断流,直至到了村北,才发现了大片水域,应该是蓄起水的人工湖。

虽是人工湖,但是养护的不错。静静的站在湖边,近处,水面随风荡漾,偶尔有白鹅和野鸭游过;远处,山色清浅,拉货的火车不时隆隆而过。有水的地方就美,水总赋予大自然更多的灵性。就算在冬天,大概是因为有了水,此时的南横口依旧充满了生机。

井陉窑和定窑、邢窑、磁州窑并称“河北四大古窑”。南横口村就是井陉窑的重要基地,千百年来,村民多以烧制瓷器为业。最兴盛的时期是在宋金时候,那时这里河流水量丰沛,河道宽阔,南横口成了当地有名的水运码头。瓷器沿水陆两道进发,通过真定府(现在的正定)向外出售,一度声名远扬,占据了北方瓷器的主要市场,甚至一度超过了曲阳定瓷

据考证,南横口村的古瓷窑遗址地层丰富最早的遗迹属金元时期,而现存的多为清代和民国所建,这说明从金开始,这里的窑火就没与断过。这里的馒头窑就是见证,它是井陉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瓷窑遗址,全国独一无二,国宝级文物

“馒头窑”亦名“圆窑”,始于战国,宋代以后开始烧煤,是最早以煤为炉料的陶瓷窑。由于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故名。“馒头窑”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多在生土层掏挖修制或以坯、砖砌筑而成。其特点是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湿性较好,适用于焙烧胎体厚重、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由此形成了井陉窑瓷器浑厚凝重的特色。

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工人在清理里面的碎瓷片,还盛情邀请我进去看看。进到馒头窑才发现,里面好大,简直是四通八达。古人的智慧,让人受用无穷。静静的走在馒头窑里,体会着千古的气息,似乎看到当年辛勤劳动的人们,一眼千年...

曾经的辉煌也造就了村落特殊的建筑风格,1300多年的陶瓷烧制历史使南横口积存了大量废弃的匣钵。匣钵是专业术语,在许多陶瓷产区也被叫做“笼盔”,是用来填装瓷坯的盛具。

这物件可是老祖宗的智慧,将瓷坯装在匣钵中再入火烧制,既可以防止瓷坯落灰蒙尘导致成品砂疤瑕疵,还可以避免炉火直接侵袭,保证烧制出的瓷器受火均匀,窑变一致。烧制过后的匣钵已经废弃,就被当地人广泛地用于建筑上,古铜色的笼盔通过匠人的巧妙构思,叠落成规矩有序的图案,虽然高矮宽窄各不相同,却构成了南横口村独特的风景。

南横口村的居民大多姓马,旧日多以烧制瓷器为业。其村高处旧街道南北两侧,存有较完整的清代民居院落两处。青砖灰瓦,格外显眼。此即清代咸丰、同治间南横口士绅马席珍、马贡珍兄弟之宅院。它们是南横口民居建筑中较有特色且保存较好的清代民居院落。

穿行在村子里蜿蜒曲折的街巷中,远方有车鸣,偶有火车的隆隆声,思绪不由得随之飘远,曾经,南横口靠着水路把瓷器远销全国各地。如今,时过境迁,石太铁路与南横口擦身而过,历史的繁华已经在岁月里沉淀再沉淀,而其独有的陶瓷与人文历史文化却永依旧闪亮,还要继续传承!

Hash:121f3b4da920e38454f3d73f1844f606b0e29ef4

声明:此文由 咔嚓来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