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林咀、唐咀、齐咀、红石咀……合肥之咀,水畔明珠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如今又是全国唯一独立怀拥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会城市,合肥的名称由来及历史文化,都与水息息相关。

合肥自古水多,河汊密集,开放的水系,不仅孕育了一代代的合肥人,也产生了很多独特的地域文化。如地名“咀”和“头”,是大自然形成的三面环水的地方,面积稍大的称“咀”,面积窄小的称“头”。

合肥有着很多以“咀”和“头”命名的地方,如槐林咀、乱石咀、天灯咀、唐咀村、黄林头、齐咀村、白马咀、红石咀、黑石咀等,沧海桑田,经过历史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变化,有的头变成了咀,有的咀缩小成头,有的咀和头消失了,也有新的咀和头产生……变化的,是自然形态;不变的,却是那独具特色的人文气息和底蕴悠长的历史文化。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咀”上风光再现,靓丽出彩。

黑石咀。

槐林咀

靓丽出彩的巢南明

历史上,巢湖有九头十八咀之说。“咀”和“头”,也是巢湖周边对深入湖中的三面环水地貌的一个俗称,“头”相对于“咀”面积要小许多。

巢湖市槐林镇西北,有一半岛伸入巢湖,称槐林咀。这是环巢湖“九头十八咀”中的一个大咀。

槐林咀。 盛近 摄

槐林咀得名缘自岛上曾生长大片槐树。槐林镇之名也是缘此而来。宋代罗愿在《新安志》中记载:槐林咀,在十字河上,有槐林宫,临湖。

远眺槐林咀,临湖凌波,其上一庙宇飞檐峭壁,凌空欲飞,颇有气势。在临湖绝壁前,一寺如禅静默打坐,山门上竖书:巢湖寺。

在巢湖,几乎无人不知中庙,可知道巢湖寺的人却很少。其实,隅据一方的巢湖寺和中庙曾是“姐妹庙”,她们隔湖相望,已近两千年。

巢湖寺。

巢湖寺原名圣姥庙,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由于魏、吴连年征战,加之巢湖水患不断,乡民为祈求平安祥和、风调雨顺,仿效中庙在槐林咀上临湖修建圣姥庙。圣姥庙后又更名为圆照寺等。它屡毁屡修,屹立至今。最近一次比较大的修缮是在2000年前后,并改名巢湖寺。

与中庙凤凰台相似的,还有巢湖寺后的绝壁鱼石崖。鱼石崖临湖壁立,其色赤红,艳若朝霞,其中一块红石似鱼头、如龟首,探入湖中,应是鱼石崖之名的由来。从崖上下到湖滩,回头仰望,崖壁陡立,满眼赤红,凹凸起伏。

鱼石崖。盛近 摄

攀崖而上,在巢湖寺的西边,一座白墙灰瓦的魏氏宗祠映入眼帘,与巢湖寺侧立相应。寺宇的香火梵音,宗祠的万千气象,形成槐林咀上一个宏大的气场。

槐林咀两边,分别是槐林湿地马尾河湿地。湿地柳林如烟,芦苇葱茏,水牛成群,白鹭飞翔。登寺环顾,湖面上渔船荡波,原野上村庄散落,真是好一片巢南风光。

马尾河湿地。

乱石咀

独树巢湖南岸风光

巢湖岸畔十八咀中,咀咀多有不同。乱石聚滩唯一处,名也其然,就称乱石咀。

乱石咀。杨钧 摄

三面环山一面湖,巢湖城外,亲水之地,湖天胜境,举步可见,大湖中,湿地与湖咀互为交错,湖滩上尽显生机。曾经去乱石咀需经过黄窑前的巢湖茶场,在山岗之间迂回,方可到达乱石咀村。如今随着环湖防汛干道贯通,交通方便快捷,也让一处岗后临湖的村落豁然于眼前。顺着巢湖南岸行走,过东庵脚下,上环湖的防汛通道,在天灯村前有着指示路牌——乱石咀。

湖滩上,湖浪拍岸,不同其他湖咀地貌,乱石咀岸滩上散见岩石,水下也集中分布。湖滩岩石甚多,旧时,许多岩石被转到外地用作园林基石。乱石咀滩上,曾经有个体积最大的岩石,大而平坦,被村人用来冬晒棉被,夏来躺石纳凉。

乱石咀湖面为重要航道,是巢湖连通裕溪河的走廊,通江达海,是皖中物资重要航线。因礁石众多,乱石咀是处险滩,过去附近渔民行船从这里出发,逢到恶劣天气,风大浪急,晚间时有触礁,发生事故。解放前,附近天灯村商人柳善培听闻乡人下湖屡屡触礁遭祸,于是回乡在湖中立起马灯航标。后来,柳善培在上海经商地发起倡议,举善款在乱石咀前立起桐油航灯,着人每日去湖中点亮维护。解放后政府接管,重新升级了航标灯。柳善培义举多年,守护一方航运平安,终老于巢湖南岸。

天灯咀

“灯光”航标带来温暖和希望

九头十八咀之天灯咀位于巢湖市南郊巢湖南岸,隔S316省道,与东庵公园比邻。

天灯咀处, 湖面骤然收窄,不再是一望无垠。

天灯咀与乱石咀等咀洼相连,湖岸线蜿蜒,仿佛长蛇盘踞,它与湖对面的龟山隔水相望,形成“龟蛇锁长湖”之势。碧波浩渺的巢湖到了这里,湖面陡然收缩,湖水磅礴之势仿佛被龟蛇锁住,舒缓东向入裕溪河,连江达海。

两咀相对,形成“龟蛇锁长湖”之势。

天灯咀上自古有大院子、小院子、张户等村落,日落天黑之时,这些村庄上 亦渔亦耕庄户人家的灯光,便成为夜行船的一个航标。看到天灯咀上的灯光,船家便知一段辛苦的航程将告结束。船家或在巢城附近的港湾抛锚卸货,或是稍作一两日的歇息补给,然后入裕溪河继续航行。

咀上人家。

因天灯咀上灯光给辛苦航行的船家带来温暖和希望,被船家喻为天灯,故此得名。

唐咀村

沉默的水下古城露峥嵘

唐咀村,原名唐家咀,现隶属巢湖市烔炀镇,位于巢湖北岸,东距巢湖市20公里,西距烔炀镇7.5公里。

唐咀村。盛利者 摄

唐咀最早叫做“沙石咀”,为古巢湖“九头十八咀”之一。后因唐姓先人迁居此处,才改名为“唐咀”。今人将唐咀书写为唐嘴。沧海桑田,经过历史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变化,现在的唐咀已不存“咀”的形态了。环湖大堤将自然状态的唐咀切割,既起着防洪之效,也成为现今休闲、健身和观光之处。沿湖滩涂上,芦苇茂盛,生机盎然。

现代人写作唐嘴。方华 摄

北宋时唐姓先人为保护高宗赵构南逃,从北方路南下,其中一支扎根于巢湖“沙石咀”,垦田造宅,形成村落。现在的唐咀村已无一户唐姓,一是源于唐氏人丁不旺,一是因为“糖(唐)化于嘴(咀)”之说,认为不吉不利,后人纷纷搬离。

元朝时,杨姓、施姓先后移居唐咀村;明中期,赵姓先人也来此定居。随着时光流逝,最后迁入唐咀的赵氏人丁兴旺,在村里逐渐占主导地位。

2001年下半年,在唐咀的湖滩上出现大量被潮水冲上来的陶片,经考古人员鉴定,有泥质灰陶、红陶、褐陶和夹砂灰陶、黑陶以及一些烧成温度略高的硬陶等,另外,还发现石器、玉器、银器等物,其中最早的为新石器时代玉斧,最晚的是王莽时期钱币。这些,是一些以废墟为特征的遗址上所没有的,考古价值比较高。

2001年,在唐咀的水下,一座古城遗址被发现。历史上记载的“居巢国”城池隐约浮出水面。唐代诗人罗隐曾写下“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的诗句,是一个历史的存在。“陷巢州,长庐州”的传说,或许有根可寻。史记:赤乌二年,巢城陷为湖……赤乌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年号,赤乌二年,即公元23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

唐咀水下遗址。方华 摄

2003年初,经过数次现场勘察和论证,专家确认唐咀水下遗址是一处汉代遗址,而它可能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沉没。而2005年4月,一份关于巢湖唐咀水下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通过了国家专家组认证。这项研究成果认定唐咀水下遗址与历史记载的“陷巢州”年代完全吻合,并初步划定古居巢国都城的大体位置及功能、规模与等级。几经辗转,巢湖“水下古城”逐渐“浮出水面”。

湖滩上被湖水冲刷上来的陶片随处可见,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2015年,唐咀村即被巢湖市列为美好乡村,并入选安徽省第二批135个传统村落之一。2016年,唐咀村又入选为第二批安徽省十二个千年古村落之一。近几年,巢湖市对唐咀实施美好乡村建设提升工程,主要内容是对唐咀古村落进行保护建设。

古村新貌。

黄林头

原生态的凤举之地

巢湖南岸的黄林头,也是巢湖九头十八咀之一,但随着岁月变迁,偏隅一方的黄林头渐不为人所悉。除了周边的村人和渔民,鲜有人至。

环巢湖东南岸,岸线缓和。行到一处,忽有突兀而出的湖咀,探入湖中。从地图上看去,行似飞凤昂首,两端湖滩起伏,又如振翅之状。地理所在,是黄林头。

黄林头。杨钧 摄

东向连绵着群山,高林山、大青山、陡石岭、马鞍山平山柳山……重峦叠嶂起伏,风车群舞,是巢南有名的风车谷。西向圩田,湖岸堤围拢,广袤一片,四季见色彩。

择个晴日登滩,徒步到湖咀凤首位置,面对大湖,往西眺望,可见湖中姥山、鞋山、姑山三岛。这一凤举之地,与大湖三珠相应。

站在湖咀尽头,有狭窄沙石滩长探湖中,滩涂覆有白螺壳,形似雀舞银沙,地图上,也正是凤嘴所在。

湖咀湿地,农家植上几亩油菜。花黄时节,春意甚浓。夏季,水泽湿地,野花盛开,斑斓如锦。秋色中,天高云淡,与滩外稻谷呼应,一片丰收景象。隆冬为雪覆盖,大湖波涛,尽显苍茫之阔。

也许,是深藏村后,不引人注意,常被赶脚的游人忽视,黄林头滩涂湿地也少了外人的惊扰。沙滩涨水而淹,退水而露,有着属于自己的规律。

夏日清晨的黄林头。

相比环巢湖他地,黄林头浅滩平缓,温润大湖风光。浅滩水中,搁浅陈年的渔船,一点点风蚀、褪色。像一位老者,见过了风浪里颠覆与惊险,此时,收敛了,安详时光。周围平静,浪也轻,风也微,天色淡淡一抹蓝。

湾畔,有大片浅水沙滩。晴日里,风和日丽,水波不兴。逢到退水期,穿着凉拖,向湖中走上五十多米湖滩缓缓,不见深。湖水刚没脚腕,一步一行,滩上彳亍着脚印,探入水中,又从湖中折出,颇有乐趣。

环巢湖地带,能有这片沙滩之地,当属稀罕。闲逸时光,在沙滩上,漫步、远眺、吹吹湖风,或是坐在泊岸的渔船上发呆聊天,不失生活在大湖边的乐趣。

只不过,黄林头咀沙滩并不是四季可见。一年中只有从冬后到春末一段时间露面。逢到雨水季节来临或者巢湖涨水期,整个黄林头咀沙滩都隐于水中。

湖湾沙滩地带,一片宁静,这里搁浅的渔船边,有水鸟、渔家,以及季节的风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行走黄林头咀沙滩,在季节里,乱花与浅草,湖东与沙堤,展现着大湖风光。

齐咀村

揽群山之秀色 集巢湖之灵气

驱车从地处合肥滨湖新区的渡江战役纪念馆,沿环巢湖大道一直向西南前行30余公里,先后跨过派河大桥、杭埠河大桥、白石天河大桥,经过袁家山(古为齐山),便来到了一个秀丽的湖滨村落——庐江县白山镇齐咀(嘴)村。

庐江县白山镇齐咀村。

齐咀,乃齐山之咀;咀者,伸在水中之陆地也。齐咀,地处巢湖之滨,东北向有湖中姥山、姑山二岛,北向有袁家山,西北向有双山(蟒龙山小山)、白石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齐咀依山傍水,真可谓揽群山之秀色、集巢湖之灵气于一村。

齐咀之厚,厚在历史。现居住在村里的主要是夏、吴两姓,以盛六夏姓村民居多。齐咀至少有650余年的历史。见证齐咀悠久历史的,还有村里两口古井,夏家井位于村南、紧临村牌坊,吴家井位于村北、毗连官印塘,虽然井圈外侧的文字经风雨侵蚀现已模糊不清,但井口那道道深深的绳痕,仿佛向人们倾诉着昨天的故事。

齐咀村内最大的吴家大塘,亦名“官印塘”,面积三十亩,呈正方形,昔日塘中央突兀一土墩谓之“印把子”,整个塘口看似古代“官印”,故称“官印塘”。

吴家大塘。

齐咀夏家古井,建于明代大顺元年(公元1644年),系迁来此村居住的老六夏合族所筑。据史料和传说,此井又叫垂缰井。崇祯年间,张献忠亲率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破庐州府、舒城县、庐江县,明将史可法与之抗衡,“万余人皆入白石天河为之不流”,史可法陷于重围,幸而大风骤起,飞沙走石,才“与数十骑遁去”。史可法见起义军追来,藏匿于此井,坐骑隐入不远处的齐山仙人洞。追兵过后,坐骑从临湖的齐山洞跑出,将缰绳垂入此井,救出史可法。

夏家古井。

齐咀之秀,秀在风景。《吴氏宗谱》记载着村落秀丽的风景:“以姥山为屏风,以巢湖为映带,盖天钟秀于此”“放怀山水,家于湖滨,时赏水天一色之景,银螺群翠之胜。月夕花晨,同领四时佳兴与樵山雨水,共观万物灵机。”

村落灵气在于水。走入村内,来到官印塘。每当遇到大雨天时,村落排水沟的水滚滚流入官印塘,恰似九龙戏水,乡亲们称此景象为“九龙攒珠”。先人根据地形合理规划出的村庄排水系统,既能让后人免于内涝水患,也呈现出美妙的景象,更折射了先人的智慧与遐想。位于官印塘下首塘埂,青石井圈,勒痕数齿,井壁砖券,井壁刻有“民国十七年仲秋月落成吴贻仁堂”。由吴家户族出工开塘挑挖,集资从散兵购进青石,有匠人凿制扇形,圈垒而成。1995年左右先后两次爆破加深,使得此井完全变成地下水,饮之若汤羹。

齐咀之醇,醇在文化。齐咀是一个村,也是一座城,在当地从民国时期流传至今的“齐头嘴住了个吴小嘴,觉海寺住了个丁长文,五里路箍了两个城”民谣,也许印证了这一点,最能见证的,还有村中留存至今的一些古建筑,如吴氏宗祠、盛六夏宗祠、吴氏“八字门”和老堂屋……古风如斯,今朝更甚。

环巢湖大道庐江白山齐咀段美好乡村鸟瞰图。周跃东/摄

如今的齐咀,旧貌换新颜,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整洁的村容、宜居的生态、文明的乡风,获批“安徽省文明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正从“富起来”向“美起来”嬗变,村民们纷纷办起了民宿农家乐,笑迎四海客。

红、黑石咀

天然“绿肺”的别样风景

肥东县临河镇有个玉带河公园,又名红石咀公园。 红石咀公园是一个开放式的园林,纯自然景观。整个景区因地制宜,构造和谐,银色沙滩千余米,酷似海滨,草地丰美,浑然天成。

红石咀。

漫步景区内沙滩,可以真切感受惊涛拍岸。聆听细浪吻沙,在礁石间摸索攀爬,或者躺在湖边的草地上享受充足的阳光和风的爱抚,一种说不出的心旷神怡。

红石咀看“海”。

同时玉带河也是围绕长临河镇六家畈的一条内陆河,是六家畈地区与巢湖水域相连接的一条重要河道。

该公园的建设是肥东县推动长临河镇旅游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这里因景色优美,深受各地游客喜爱,更是成为新人拍摄婚纱照的摄影胜地。

红石咀公园。

长临河镇四顶社区还有个黑石咀村民组。村里的老百姓捕鱼为生,整个村庄世代安定繁衍生息。村内的 黑石咀景区,是巢湖沿岸最大的一片湖滩,不加任何修饰,保留了原生态的秀美,置身其中,湖风附耳,令人心旷神怡。

黑石咀。

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综合整理)

主办: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

Hash:0c67be8fe64cad6432c3c59c5e5c1c529f16a45f

声明:此文由 发现安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