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南李家庄

南李家庄

李家庄村是个大村子,在我们村(莲花营)正南三里地以外。

我在十来岁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夏天和秋天的晚上,常和伙伴们跑到南李家庄村去看电影,冬天时也偶尔去的。也许是风向的原因,也许是南李家庄村的大喇叭声音大,反正南李家庄村一广播他们村晚上有电影,我们在莲花营就能听得清清楚楚。等吃过了晚饭,叫上几个伙伴,一路小跑着就去看电影了。路是很熟的,有时为了抄近道儿,冬天时也常从闲地里斜着穿插过去。夏天时地里长着庄稼,秋天时庄稼地变得很深,我们怕踩毁了庄稼,就不去地里趟,规规矩矩地绕到大道上走。在有月亮的晚上,跑到临村去看电影,路上的那份闲散与热闹是别有风趣的。

南李家庄村有个人叫李生福,是公社电影放映队的放映员,个子不高,长得很黑,但人很精明、干练,也很和善。他的上衣口袋里,总是别着一支亮闪闪的钢笔,好像是从文化局下乡来的干部。他常到我们村子里来给演电影,装片儿、倒片儿、换片儿的动作很麻利。他跟我们村上的好多人都很熟悉,村上的人们见了他也都很亲热,每回都要向他打问啥时再来村里演上一场电影。每逢此时,李生福总是笑嘻嘻地说:“快了快了,明儿个明儿个!”再问,他就又笑嘻嘻地说:“明儿个的明儿个的明儿个……”完了,打问的人就知道,他这是在开玩笑了,就也笑嘻嘻地回骂他一句:“光给俺们瞎扯淡!”村里人都打心眼儿里欢迎他,把他当作给村庄带来热闹和幸福的使者。甚至,他的儿子还在我们村上认了个电工当“干爹”呢!这件事儿我们小孩子们也都知道的。

我们在自村读完初中二年级时,是在1980年的初秋,赶上公社搞村校调整、合并,我们村学校的初中就给撤消了,这样,我们就被合到了南李家庄学校去读初三。学校在村子的最南头儿,大门、围墙、教室、办公室,一色的红砖,连校园中间的甬道,也是用红砖铺成的。学校的大门向南开,正冲着一大片麦田,风景很是开阔。每天上下学,我们都要由北到南和由南到北地穿过整个南李家庄村。一年下来,等我们初中毕业时,对这个村子,无论是宽宽的大街,还是鸡肠子似地小巷,基本上都了如指掌了。村了里姓郭的人家最多,其次就是姓李的和姓耿的了。

我的初中同学们,除了本村的以外,再就是南李家庄村的最多了。如今,二十六、七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依然能想起在南李家庄上初三时的情景,想起那些同学们的音容笑貌,想起校园里西南角上的那座高高的红砖水塔和碧绿的菜畦,想起四周围墙下种着的修长的白杨树和缠绕着爬上爬下的喇叭花儿……还有,离学校不远的西边,有一座废弃了的用土堆成的老砖窑,在平地上突兀而起。放学了,我们常把它当作山来爬,其实,它也不过有三层楼那么高吧。

从南李家庄村嫁到我们莲花营作媳妇儿的女子特别多。在我们樊家户当中,从大娘、婶子,到嫂子、弟妹,竟有五位娘家是南李家庄村的。可奇怪的是,我们上初三时的那两班女生之中,竟没有一个嫁到我们村中来,也不知是咋回子事儿。

2003年夏天,在南李家庄的村南,在正在修建的青银高速公路的工地上,挖掘机从地里挖出来了一棵高大的古树化石。据专家分析考证,这棵古树可能是在多少万年以前的一次大洪水中被冲倒,埋进了泥沙之中,又是多少万年过去了,最后就形成了化石。这件事,当时的《燕赵都市报》等新闻媒体还做过报道。

南李家庄村的东北角上,有一家面粉厂,经营得很好,好像我上初中时就有了。我们村的好多人家,包括我父亲,常驮上麦子到那里去换面。我现在吃的面粉,大部分就是父亲从那面粉厂给换来的。

站在我们村的村南,往南一看,就能看到南李家庄村的房子,是一片整齐的二层小楼,因为都是水泥抹的外墙,看上去灰蒙蒙的一片。

我已经有好多年没去过南李家庄村了。

◆◆◆

Hash:edd783262d696067f7e648c913886a735acb26ae

声明:此文由 鹿泉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