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堰口村和小南海究竟藏着啥故事?‖梁耀国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1 80站:堰口村和小南海

许昌堰口村和小南海究竟藏着啥故事?

文·图‖梁耀国

提到王允墓和小南海,许昌人民都知道。提到堰口村,只怕知道的人不多。其实,王允墓就在南堰口村边的河坡上,小南海则在该村的东南角,中间相隔一条清潩河。(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 头道二道山门之间相距十里?据说先有钧阳宫,后有禹县城 ‖梁耀国 )

下图:南堰口社区。

二十年前,走清潩河河堤往北骑行东河堤上的路要比西河堤上的路好走,故要么走备战路大桥(今天宝路桥南边的老桥)过河,要么走华佗墓北边的小桥过河。小桥上护栏损毁严重,桥面上裂开的缝隙可俯瞰下面的河水,每次经过这里都是提心吊胆,都是推着车子过桥,生怕失足掉河里变成落汤鸡。

当时的华佗墓藏匿于茂密的杨树林中,馒头样的大土堆上杂木丛生。临河一侧有个盗洞,通过盗洞,可看见青砖砌就的墓室。因为阴森恐怖,匆忙瞥一眼便离开了。

如今,清潩河两岸已变身水清景美的游园,并成为许昌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但为啥叫堰口?为啥叫小南海?这俩疑问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为了弄个明白,我抽空来到了南堰口村。

进到村里才十点。村街上空荡荡的,了无人迹。

我掏出手机,左拍拍右拍拍,一来等人,二来找个事干。快到街北头时,突然从背街里开出一辆面包车,嘎吱停在我的身边。

玻璃窗落下后,留有小平头的司机警惕地问我:你在这儿干啥?

听罢我的解释,司机原本拉着的脸绽出一丝笑意,说你从后面的胡同进去,出村是一片菜地,菜地西边就是老堰口。

根据司机描述的方位,我没费劲儿就找到了深藏在桐树林中的青砖建筑。拍照间隙,意外发现一侧墙上有字,忙扒开缠缠绕绕的树条和杂草凑近看。字是用水泥庆的,内容是:

许昌县人民政府修建

堰口分洪闸

一九五×年七月

许昌市建筑公司承造

有了文字的提示,我看到了该建筑东北角的残渠遗址,看到了该建筑西南角的河道遗址。

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堰”指较低的挡水构筑物,作用是提高上游水位,便利灌溉和航运。尽管这里的水闸起到了堰的作用,但显而易见,它是座现代建筑,村子绝对不会因它而得名。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回到村子,不久就在一处太阳地里找到了在此晒暖的王广贤、王来柱二位老人。

下图:废弃的水闸。

据他们讲,他们是王允的后人,是给王允看墓的,过去就住在王允墓旁边的河滩里。

下图:王允墓。

1957年以前,还没有清潩河。当时,流经此地的河叫高底河,大致呈东北西南流向,河北的叫北堰口,河南的叫南堰口。清潩河取直时,北堰口挪到了河东沿,村名还叫北堰口。南堰口的十多户人家挪到了河西沿,村名还叫南堰口。

下图:高底河曾流经这条胡同。

那时间,高底河的河底很浅,两边的河堤也不高。王允墓附近是个岔河口,一条通往市区的护城河,以便给护城河灌水,另一条主河穿过现在的村子,过区市民之家办公大楼所在位置后,曲曲弯弯,经河湾、赵湾、三里桥、小李庄、韩铺、孙湾等村子后,流出许昌。

听上辈人说,每年给护城河灌水,要先把高底河堵上,等水位高了,才能流入护城河。等护城河里的水灌满了,再把高底河里的围堰扒开,让水顺着主河流走。我们村因此得名堰口。

以往,高底河河面窄,拐弯多,河堤低,每年雨季一来,由于下水不畅,金湾、徐八庄一带经常发洪水,淹毁庄稼,泡塌房屋。为减少水患,从57年起,开始挖清潩河,将河道变直,来取代原来的高底河。

谈及挖清潩河的情景,二位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当时真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们干劲十足,凭着一把铁锨,一副箩筐,一根扁担,在庄稼地里硬生生挖出这条河。

清潩河一挖成,堰口便失去了作用,高底河随之干涸、废弃,如今已很难找到它的影子。

1965年7月,清潩河发大水,李庄北边的大堤决口,北关部队来了好些当兵的,麻袋装土,肩扛怀抱,硬是把口子堵住了。为了保许昌不被洪水淹没,当兵的在河对岸炸开个口子用于泄洪。抢险过程中,有个叫周宏财(音)的解放军,在对岸执行完任务往回游时,因体力消耗过大被洪水冲走了。周宏财牺牲后,葬在许昌烈士陵园

许昌人口中的小南海,特指清潩河以东、文峰路以西、菅庄以南那一疙瘩。

为啥叫它小南海,是因为那里以前有座南海禅寺,与全国其他地方同名的寺院相比,规模略小一些,所以被称为小南海禅寺,简称小南海。

我们记事时,南海禅寺还是一座占地面积好几亩的四合头院,主殿屋顶扣琉璃瓦,可比县一高院里的玉皇阁气势多了。后来,北关部队一个团调防浙江,而从浙江调防过来一个师,部队大院住不下,于是征用了南海禅寺。

下图:南海禅寺。

再后来,扒了寺庙,盖起了新式的房屋。部队搬走了,大院给了许昌市委党校。市委党校搬走后,大院又给了许昌市一中分校。如今,牌子又换成了许昌市第七中学。

改革开放后,小南海的造纸业一度风光无限,据说在全国都很有名气,来拉纸、拉造纸机械的大卡车见天排长队。生意虽然很红火,废水直接排进清潩河里,刺鼻难闻。即使是夏天,也要关着窗户,那气味闻久了,头疼头晕。没污染之前,俺村井里的水甜丝丝的,喝着可得劲;污染之后,喝着一股怪味,逼着人改喝自来水。

下图:左为王广贤,右为王来柱。

国家下狠心治理环境后,关了造纸厂,然后,河里换上了清水,两岸进行了绿化。你看现在,我们出门就是公园,再加上不缺吃不缺穿,人咋能不长寿哩。

看着老人们知足的神态,想必他们的老祖先王允,也会羡慕后人们当下的生活。

下图:清潩河美景。(文首图片:堰口分洪闸)

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为此,钟爱许昌文化的我们,于2016年1月申请成立了志在宣传许昌文化的微信公众平台——“老家许昌”:“老家”随身携带,情感永不落下。截止到2021年1月29日,“老家许昌”微信公众平台已刊发原创文章5000余篇。

注:1、 本文原题:《藏在堰口村和小南海的故事(游记)》。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砸稿时,请注明“原创首发”)

Hash:8fa83b841ea49ad7afcce72e8d85600c170167d1

声明:此文由 老家许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