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马何处有?河西走廊的马文化

原标题:借问良马何处有?河西走廊的马文化

山丹军马场

2007年5月15日,甘肃武威一处建筑工地开挖时,突然发现了一座古墓的壁照。经过当地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出土的文物中,一匹陶马格外地引人瞩目。

这件陶马的出土,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那件至今仍在学界争论不休的武威雷台铜奔马。

武威雷台铜奔马

1969年的秋天,在武威雷台墓出土的一件腾空飞奔的铜奔马引发了长久的讨论。铜奔马样式很独特,极富艺术价值。今天,这件铜奔马仍旧静静地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内,每天迎接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这件河西走廊出土的艺术珍品,不仅是当时繁荣的丝路贸易的表现,也表明了马对于河西、乃至于汉族中国的重要性。没有河西就没有马,没有马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天马传说

长期以来,汉王朝一直流传着“天马”的传说。当汉帝国与北方匈奴的作战一次次因缺少战马而败北的时候,汉武帝做梦都在寻觅着战马。

关于天马的来历,正史上记载,天马是作为西域小国求婚汉家公主的嫁妆而进贡给汉朝的。然而,仅仅是每年的几匹贡马又怎么能满足大汉帝国的需求呢?

此时,经过前期的准备,匈奴已经远遁漠北,卫青、霍去病的河西战争也让王朝的实力深入到了河西地区,可以说,对汉朝来说西域的战争条件基本具备了。为了得到更多的宝马,一场战争正在酝酿。而引发这场战争的导火索就是大宛马。

天马战争

公元前104年,年富力强的汉武帝在完成了巡游中国的计划后又开始了新的征伐--大宛。攻伐大宛进而经营西域也是对匈奴战争的一部分。这一年的八月,出使西域的使臣回来报告说大宛有良马,但是不肯进贡给汉朝。于是武帝就派出使团带着千金和金马去大宛国请求良马,却遭到了大宛国王的拒绝,使臣们很生气,大骂而去。大宛贵族也很生气,于是将汉朝使臣遣送回国,并密令截杀使臣取其财物。

消息传到中央后,汉庭沸腾了。武帝也很生气:大汉国威何在!于是汉朝以举国之力展开了对大宛的战争。

随着对大宛的战争的胜利,西域的宝马源源不断地输入长安,远道而来的良马为汉朝注入新的血液,从此汉军的骑兵开始了崭新的历史

大汉帝国进入了新时代。

茶马互市的双赢

随着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接触的增多,对于兵力的机动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马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以至于成了关乎国防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历代王朝无不重视马政。

但是,由于地理自然条件的限制,内地很难找到优良的马场,相反在北方蒙古高原西方青藏高原、中亚地区,都是气候温凉的最佳马场。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饮食结构以肉食和奶酪为主,必须有茶叶这样的植物帮助消化,而茶树在这些地区是无法生存的。因此诞生出了很有中国特色的双赢模式--茶马互市,简单来说,茶马互市就是用汉地的茶叶(偶尔是绢帛、粮食、铁器、盐等)与游牧民族的良马进行交换。茶马互市的兴起,让内地和草原民族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互相依靠、互通有无的贸易方式不仅对草原民族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而且,交换的马匹对中原王朝军队的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可谓是茶马兴则国运昌,茶马乱则国运败。

马在河西地区的重要性,随着历朝历代对茶马互市的经营,一步步地凸现出来。河西的马构成了帝国军力的基础,也让帝国拥有了自己的马场。

“世界第二大马场”山丹军马场

山丹军马场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广袤的大马营草原上,被称为“丝路绿宝石”,是一座赫赫有名的“皇家军马场”.

山丹军马场的兴起,与霍去病开拓河西密切相关。武帝以前,山丹所在的河西走廊都是匈奴放牧的地方。后来,霍去病击败了焉支山、河西走廊的匈奴各部,李广利征讨大宛得到西域大宛国的良马,专门在这里设置牧马苑,培养关乎国家战略的良马。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山丹军马场经历过汉唐时期的强盛繁荣,也经历过晚清时期的衰落萧条,直到现在,随着“山丹马”的培育成功,山丹军马场重新唤回了生机,并成为“世界第二大马场”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

如今,战马早已不再决定国家的战争走向,战场上肆意奔驰的英姿也只能停留在人们的想象当中。那一批批的胡商使臣随着马鸣逐步东来,才带来了三百年的大唐盛世;也正是那一骑骑的信使乘着马,带来了皇帝的诏令、士兵的家书和爱人的书信。马文化所代表的雄浑、刚健、高昂、豪迈也将融入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并将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Hash:ece4477fdd2cd9960c864f3cc1ca0853c53ea12e

声明:此文由 新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