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县~众多的文物遗址

邢台县境内文物资源十分丰富,现就重要的几类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类为遗址,此类文物主要是地下遗址,有旧石器时代的,如雀 寨遗址、张安北遗址,北小庄遗址,这些旧石器遗址代表邢台文化的起 源。尤其是北小庄旧石器遗址,专家研究说,此遗址距今约 20 万年, 属北方以小石器为主的工业类型,文化层中各时期遗物丰富,对研究太行山东麓冀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意义重大。新石器遗址的分布在 境内有许多,如张安北、八方东、八方西、西黄村、喉咽东、南青山 等,张安北村周围是一处新石器聚落群。1989 年在进行文物调查时发 现,在张安北东南、南的台地上,总面积约 14000 平方米,在东南冈台 地的遗址保存最厚,文化层约二米,暴露遗迹有灰坑和红烧土堆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有陶器残片,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器物表面多为素面和磨光,纹饰有弦纹和划纹等,含有少量彩陶,以泥质红 陶为主,多饰有红彩,黑彩少见,图案主要是条带纹,器形有钵、盆、 罐、鼎等,专家分析为仰韶时代文化遗存。在邢台县西黄村西左侧有七 里河支流由西向东流过,在右侧一片台地上有新石器文化遗存,面积约 6000 平方米。在遗址中部可以看见厚约一米的文化层堆积,灰黑色而较松软的土层中掺杂有红烧土块,其中有红烧土面的居住遗迹。文化层中与地表遗物较丰富,发现有泥质红陶折腹圜底盘、泥质红陶直口盆、 泥质红陶钵、磨光黑陶盆、夹砂灰黑陶弦纹罐等。在陶器上有弧形三角 纹、竖细条纹、半环纹、三角涡纹、横条纹等。专家分析,这些遗物为 典型的仰韶文化遗物,兼有大司空类型与后岗类型的特点。在仰韶文化 层上有商代文化遗存,发现有商代中、晚期的陶鬲、罐等器物,这也说 明了此遗址居住的连续性。

唐待女俑

邢台县保存最多的是商周时期的古遗址,无 论是山区还是平原区,都有十分丰富的遗存。最重要的是东先贤文化遗址,遗址位于邢台县南石门镇东先贤村及其附近区域,南临七里河,地势略高于四周,总面积在 75 万平方米左右,文化堆积层丰富区面积 8 万平方米,村北文化堆积层丰富区面积10万平方米。1998 年、2000 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 院联合在该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后经研究认为遗址的一期晚于郑州双桥,早于殷墟一期,与商祖乙迁邢的时段相吻合,为证明祖乙所迁之邢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重要标段, 这个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丰富对邢台商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研究商代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2007 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类为古代建筑,此类分为山寨建筑和寺观建筑、戏楼等。山寨建筑如灵霄山寨、英谈等。灵霄山原名中岩山,又名中央寨,位于北小 庄乡境内,有“道教圣地”之称。据传,东汉末年,张角凭借灵霄之险,招兵纳将聚义于此,号“顺天行道”,史书上有“大贤良师”为张角道号的记载。现存汉白玉滚龙石柱上刻有“大贤良师中岩”字迹。山 寨至今仍有“点将台”、“上天梯”、“栈道”、“八角井”、“寨墙”、 “寨门”、“水牢”等历史遗存。灵霄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许多关于张 角与黄巾军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1993 年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寺观建筑如小西天、志高庵、张果老山等。小西天俗称奶奶顶,又 名栲栳红山,位于龙泉寺乡大寨门村西南,主峰鼎梅山海拔 1089 米。山势奇特秀美,直插云霄,“雷鸣阳光下,雨起半山间”是古人对小西 天巍峨雄伟的真实写照,是为邢台古八景之一的“鼎梅晴雪”之地。山上滴血古树、长毛巨石、迎客和尚堪称北国三绝。遗址现有 20 多处新建庙宇,保存有唐朝丞相宋璟亲自撰文书丹碑一块,还有明万历、清道 光年间等多通明清碑刻。山上有六处天然石洞,洞口洞外散见多处精美 石刻砖雕。戏楼建筑类有很多,重要的有近十座。张果老山位于邢台县会宁镇,又称仙翁山。张果老山上有栖霞观,据地方志书和县志记载, 此观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三年 (735),重建于明代。现保存有历代古碑刻 14 通,石造像 20 尊,石构件 6 个。

百泉出土象牙化石

第三类为阁桥类建筑,此类分布在邢台西部的山村、山涧中,保存 完好,分布面积广。县境内还有大量古代墓葬,重要的有邢侯夫人墓、将军墓、石勒 墓、石熙墓、刘秉忠墓、郭守敬墓、董继升墓、颜天翼墓、王本固墓、 张瑛墓、赵孔昭墓、李京墓等。

(内容节选自《邢台古城古县文化》)

Hash:36cfb09648b28273b9d3e659579d76dc9d790db8

声明:此文由 人文邢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