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忻城壮族古村落,看原始干栏式民居

干栏式建筑是壮族著名的民居形制,有人把它称为"带脚的房屋",其通常以支柱架空,离地而建。

这是一种早期原始的居住形态,在我国古代曾广泛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可以说,整个南中国都是以干栏式建筑形制为主。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我国古代文献有很多关于干栏的记载,最早见于《魏书一O一卷·僚传》:"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这种建筑是为了对付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以及洪水的侵害。《旧唐书一九七卷·南平僚》记载:"士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

壮族人长期以来聚居在一起,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干栏群落。这些群落通常依山势修建,在较宽阔的山麓,自上而下地辐射开来,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有学者认为,干栏特征明显,独具一格,形制成熟,在以后的发展中同中原建筑文化交流融合,互相影响,并促进了楼阁建筑的产生。

壮族干栏式民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如今绝大多数地区的人都住进了平房或楼房,因此想要一窥其全貌,只能往深山里找了。

广西忻城县北更乡古利村天马屯是现今保存较完好的一个壮族干栏式民居村落之一,"人"字屋顶,二层是人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三层为谷仓存储粮食,一层圈养畜禽、卫生间或堆放杂物。至今大部分村民仍然居住其中,所以称之为真正的广西壮族干栏式民居。

天马屯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村庄,树木参天,竹林密布,这里气候炎热,雨水丰沛,湿度很大,古时还常有山洪暴发。这里竹木丰富,干栏式建筑取材也方便。天马屯干栏式民居底部架空,用石柱为支架不易腐烂,石柱或者木柱支撑楼上的重量,四周不设墙,主要用来养家禽、家畜,堆放柴禾、谷物等。这样的设计,即可以防潮,也可以防野兽,一举多得。

土司古城·浪漫忻城,天马屯干栏式建筑,古朴原生态,结构独特,已有数百年历史,简陋却真实呈现着壮族风情,是研究壮族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材料之一。

忻城的民族风情不单单只是干栏式民居,还有更多的民风民俗等待我们去学习去探讨!

来源:忻城文旅

Hash:9fcfff7671b359921ee384af270f533977238b89

声明:此文由 忻城家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