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的得名 李劼人先生功劳最著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杜甫草堂的得名李劼人先生功劳最著

李劼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卓有成效的报刊编辑,新中国建立后成都市人民政府首任副市长。他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在国内外文学界都得到很高评价,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杜甫草堂博物馆现在达到了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00万,年门票收入达到了3000多万的空前繁荣是与李劼人先生分不开的,却是鲜为人知的史实。

李劼人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国民经济还处于困难时期。但是,亚州和太平和平会议定于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会后将赴我国内地参观,成都被列为参观城市之一。于是1952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名胜古迹整修委员会”,作为副市长,李劼人先生负责此项工作,并兼任整修委员会主任。他牢牢把握整修名胜古迹“恢复旧观”的原则,提出“不得随便乱拆乱建”(指新建、改建)。为提高有关人员的水平,让大家有所借鉴,他特意将自己收藏的《故都文物略》(北京古建筑、名胜古迹图录)以及有关南京名胜古迹的图书献出。工作人员看后大开眼界,收益颇丰,对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1954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杜甫纪念馆”。为保障这项工作顺利推进,成立了“杜甫纪念馆筹备委员会”,李劼人任主任委员,负责筹备工作。在整修工作大规模全面进行时,李劼人先生特别到现场察看,根据清乾隆、嘉庆石刻的少陵草堂图,提出了“既力求恢复原来建筑面貌,又考虑今天实用需要”的设计理念,最后,他决定保存“草堂”影壁、草堂正门、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中轴线以及祠堂左右的恰受航轩、晨光阁等建筑体系。对于立在大廨与诗史堂之间的露稍风叶之轩、“独立楼”两座不伦不类的建筑,他大胆果断决定拆除,同时将大廨与诗史堂两侧及拆除后的东边空地,以回廊相绕(据石刻草堂图),形成互相衔接的四方游廊。此举既保持了原状又增添了新景。他的这一决定,虽然在当时曾有人反对,但时至今日,仍获古建专家和群众的交口称赞。

杜甫草堂

在杜甫草堂文物和资料征集工作中,李劼人先生又有了重要举措。

征集工作刚开始时,工作人员采取“坐等上门”的办法,3个多月后收效不大。于是他在一次筹委会上提出改“坐等上门”为“登门拜访”,并动员筹委会的委员向学者、专家、收藏家发出征集函件,并派出人员沿着当年杜甫的行踪路线,追踪寻迹,四处寻访,收集文物。历时半年,果然收效显著,征集到不同时期版本的杜甫诗集三百余部以及有关杜甫的文物资料,如唐代的铜鱼符、杜甫家谱、杜甫行踪遗迹拓片、照片等共千余件。其中特别珍贵的有,贺昌群先生捐赠的不同版本和日本出版的杜诗30余部,叶恭绰馆长(中央文史馆馆长)捐赠的广东刻印的五色套印杜甫诗集,江苏博物馆捐赠的大量明、清善本以及清人手抄本杜甫诗集。目前,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文物大半以上都是这次“登门拜访”所得。这对杜甫草堂博物馆以后的整理、研究、展示,特别是今后的发展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个基础的奠定,无疑是得益于李劼人独特的眼光,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之功。

草堂老照片

对于这批文物资料的整理研究,李劼人先生更是不遗余力,细心指导。1955年杜甫纪念馆开馆后,他又组织各方有志之士,对馆内众多文物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彭云生先生(又名彭举,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川大教授、四川文史馆研究员)不辞辛劳,日夜笔耕,撰写《草堂文献汇编》《杜甫草堂诗集目录提要》等箸作。其中《草堂文献汇编》是一部资料丰富、内容庞杂的巨篇,所费心血最多,所需功力最深。当初稿完成后,劼人先生就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在文殊院寂寥轩召开座谈会。他与作者一起,虚心听取与会专家的补充修改意见。不以大学教授、作家自居,更无副市长的官架子,足见他虚怀若谷的高尚品德。所以,座谈会开得很成功,对这部学术著作添色不少。

对于筹集杜甫纪念馆的经费,他也是多方奔走,先后向四川省文化局、四川省文联各募集经费5000元,以弥补当时经费不足。

1935年与家人合影

总之,李劼人先生对杜甫草堂纪念馆的整修,文物资料的征集整理和研究以及筹募经费花的心血最多,出的主意和力量最多,杜甫草堂博物馆能有今天的繁荣,李劼人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锦江街巷》)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成都方志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Hash:6d5b3f1ffabf2d7d8ac580916b3699f7266105d4

声明:此文由 方志四川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