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严复故里

2013年底的一个周末,我独自寻访福州郊区的盖山镇阳岐村。此行是为了将举行的福建省纪念严复诞辰160周年大会准备有关稿件。利用休息时间,去严复故里寻求一些实地感受。

2017年11月初,走进仓山采风,我选择了严复故里这一选题。四年前是第一次造访,走得不全面,了解也不深入。此次重访,从严氏宗祠严复故居,从玉屏山庄到尚书祖庙,最后从严复墓返回,希望看到严复故里的变化。

阳岐村2007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得益于严复。

“鳌头山好浮佳气,崎角风微簇野航。”这是严复先生生前所做的《怀旧歧》诗的两句。尽管严复一生在阳岐村住的时间并不长,但故乡毕竟是故乡,他对它是充满感情的。

阳岐村是一个古村落,含上岐、下岐、照屿、洋下和六凤五个行政村。取名“阳岐”,是因为有岐角山、凤鸣山,且南临乌龙江,西接湾边角,符合“山南水北”谓之阳的传统说法。

我们首先来到位于上岐三叉街的严氏宗祠,得地利之便,这里成为展示严复故里的一扇窗口。早已在门前等候的阳岐严复纪念馆馆长严孝鹏,表示欢迎。宗祠依山而建,坐南朝北。“怀英创基闽郡称始祖,几道传播西学第一人。”门外廊柱上的对联,将严氏宗族几世英名悉数概括。这是一座有250多年的宗祠,不仅表明“闽之有严,阳岐始也”。

装裱一新的宗祠仪门,上方悬挂的严复孙女严倬云题书的匾额“严复纪念馆”。在正中鲜艳的红底上,镶嵌习近平总书记的蓝底彩照,下方是他的“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黄色题词手迹。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分别在1993年和2001年,两次为严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作序;还于1996年1月25日,给新成立的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发来贺信;即便他2004年已经调离福建、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当欣悉福建省政协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纪念严复诞辰15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还发来贺电指出:“纪念严复、缅怀先哲历史功绩,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全面复兴和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严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其后,还经历了多次整修。1987年阳岐严氏宗亲,不仅重修了宗祠,而且筹建了“严复陈列室”。2004年1月在仓山区政府组建“福州仓山阳岐严复文物保护小组”同时,新一届的阳岐严氏宗祠理事会也宣告成立。经仓山区政府批准,2005年4月,设在阳岐严氏宗祠内的福州市阳岐严复纪念馆正式开馆,这是一个民间自发创办的纪念馆。

严氏宗祠的变化,不只是在仪门的装饰,还有内涵的拓展。严复家训家风曾被中央纪委监察部从治学、齐家、爱国、奉公四个方面予以概括推广。为此,仓山区纪委、盖山镇政府联合在宗祠的右侧书院新辟的“严复家训家风馆”,2016年9月对外开放。其中一幅展板展示了严复祖孙三代,从“爱国志士”到“民主人士”再到“革命烈士”。这是中国近代史最好的家传佐证。

当然,最能表现严复爱国主义情怀的,是主持重修尚书祖庙。1918年12月9日严复回到了阳岐,住在下岐村玉屏山庄的一座院内。在短短的半个月中,为三子严琥娶妻张罗。12月17日严复“到尚书庙行香”。几天之后,应乡人请求,更出于对民族英雄陈文龙的景仰,出面倡议,撰写了《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他亲自劝募,并带头捐资二千银圆。这是严复为故乡留下的功德、也是为后人所称道的地方。

现如今尚书祖庙的基本框架是由严复当年奠定的。面积3805平方米,四面围有青灰色砖墙,规模宏大,气势恢弘。不论是格局还是气势,尚书祖庙均高于严氏宗祠。尚书祖庙历史上经历了五次重修,最后一次是光绪十年(1884年),较之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重建严氏宗祠,晚了百余年。相形之下,顿生感慨,作为严氏第二十七代孙的严复,怎么不先修宗祠而修他庙呢?我无法洞悉他当年的内心,都说他晚年趋于保守,面对灾难深重之中国,他呐喊过、他奔走过、也奋斗过,时至垂垂老矣,唯有寄望陈文龙似的民族英雄辈出。从他为尚书庙赋呈四绝中的一首:“天水亡来六百年,精灵犹得接前贤。而今庙貌重新了,帐里英风总肃然。”就充分表达了他晚年忧国恤民及对民族气节的敬仰之情。斯时,他暮年羸弱,沉疴缠身,但念慈在慈,即便转辗于沪京,治疗于病榻,还心系牵挂。当闻讯1920年1月7上梁大吉,特在日记中记下:“本日,阳岐尚书庙上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遗憾的是,尚书庙尚未完全竣工,严复即于1921年10月27日,因肺炎医治无效,寿终于福州郎官巷寓邸,抱憾而去。

当我们来到严复故居,原称“大夫第”。在唐昭宗天佑年间,阳岐严氏始祖严怀英随闽王王审知入闽,因功升任朝议大夫,故起名“大夫第”。长期以来,一面高1.2米宽0.7米的“大夫第”竖匾—直悬挂在祖居大门口上方,不幸在“文革”时被毁。

现存故居为明末清初重建,坐西向东,土木结构,两进。由前后大厅、左右厢房、前后天井、左右披榭、门廊等组成。尽管尚有人居住,但其衰败的景象,依然如故。

欣慰的是,陪同前去采访的盖山镇宣传委员小罗告诉我,2009年仓山区文体局委托福州市古代建筑设计所和江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编制了严复故居保护修复方案。2015年国家文物局下拨395万严复故居和严复墓的专项保护经费。2017年启动了严复故居的修复工作,并由仓山区城建集团作为代业主负责严复故居修缮工作,目前正在开展故居修复招投标的前期准备工作。

果不其然,我们在院内见到有工作人员正在丈量,一打听是仓山区征迁指挥部的,为搬迁做好前期工作。故居经历100多年的变迁,使得近50人对其有部分产权。目前居住的大都是租户,需要用产权调换的方式进行,还要准备安置房源等。

100多年前,1861年严复9岁回到阳岐,跟五叔严厚甫读书时,就住在“大夫第”前座披榭里。11岁回福州城读书;14岁因父严正先病故,家庭经济拮据,又再度回阳岐故里居住,当时“大夫第”前座房子已被典当一半给外人,一家老小五口人就蜗居在披榭里,直到他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而离开。“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严复曾记录了童年的悲凉世事。

尽管在阳岐居住短暂、尽管生活备尝艰辛,但故乡在严复的心目中还是美好的、温馨的。是的,严氏始祖严怀英当年之所以选择阳岐定居,是因为见阳岐“山多灵石,水无浊流,天然明秀,为人文荟萃之乡,遂卜居焉。”

故此,严复晚年写有《梦想阳岐山》诗七首,其中有诗云:

门前一泓水,潮至势迟迟;不复忧流直,回澜有石崎。

人居处,必有水。阳岐浦是上岐村与下岐村的分界线,连接两村的是一座历时近千年的午桥。午桥在明、清时是福州南郊驿道上的重要桥梁,人们经过古桥到阳岐渡,过乌龙江达闽侯福清,以及闽南、广州等地。

2013年底我第一次寻访阳岐村,伫立午桥上,桥的两头古榕那绿阴、那气根、那韵味顿时让人心旌摇曳,难以自已。只是一阵风来,恶臭难闻,水已不复当年的清澈,村庄环绕的玉带也成为了断头河。时至今日,重新盘恒在午桥,最具水乡风情的古榕不见了,据说是那年台风肆虐,将它刮倒了,唯一寄托乡愁的那如盖绿阴也随风而去……

尽管留有遗憾,但站在午桥上,我欣慰地获悉,福州水系正在加快治理,将102条内河分为七大水系。其中,仓山的龙津阳岐水系处于城乡接合部,河道黑臭,垃圾堵塞。对症下药,必须打通断头河道。

小曾告诉我,随着阳岐浦两岸征迁进入攻坚阶段,龙津阳岐片区水系13条内河的整治已全面展开。每天有150台套的机械在各处施工,现场投入人员超过500人。在阳岐浦与乌龙江的连接处,已新建了一座阳岐泵站。这座泵站将给整个水系提供补充水源。引入的乌龙江水将通过阳岐浦、跃进河,进入各河道。届时,会顺应闽江的自然潮汐,留住河水,以保证河道的景观水位。让“山南水北”重回阳岐,名至实归。

留住景观水位,就是留住乡愁,就是留住当年严复魂牵梦萦的情景……

1920年10月,严复回闽在郎官巷避冬养病,非但没有好转,而且每况愈下。1921年5月,天气转暖,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心,与次女严璆一同回到家乡阳岐。除了察看陈文龙尚书祖庙修复的情况外,还到鳌头山东麓再次查看自己亲择的墓地

为归葬亡妻王氏,1910年严复嘱咐长子严璩,为他和王氏卜择“牛眠”之地,严璩就选择在家乡阳岐上岐村北的鰲头山东麓作为墓茔,亲自监督营造。墓为钟形,坐西南朝东北,有二圹,是夫妇合葬墓,其墓原规模不大,占地面积仅200多平方米。直到1919年清明节,即将离开福州去上海治病前,严复到山上祭奠王夫人,才第一次亲眼看到自己的生圹。

严复亲写了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墓碑两侧为卷书式围屏,上雕菊蝶、梅雀、松鹤、竹鹿等。墓台正前方竖立有一块大型横石围屏,上横刻他亲自手书“惟适之安”四字楷书。这四个字出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有人解释说唯有这里是他的安适之地。实质上,严复是以此作为人生思考的终极概括,将精神的归宿永远定格在生命的起点上。严复出生在福州的苍霞洲,但他是从阳岐考入马尾船政学堂的,一如阳岐古渡口是从乌龙江绕过南台岛汇入闽江,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终其一生,他从故乡走出,又回归故乡;他走得很远,也没有走出故乡。

1921年5月是严复最后一次返乡。未曾料到,半年过后,10月27日严复就在郞官巷病逝,12月20日,与王氏合葬于鳌头山。末代帝师陈宝琛为其撰写了墓志铭,称“文章光气长垂虹”。落叶归根,九九归一,与始祖怀英公、二世祖安公、十二世祖烜公一起长眠于故乡的土地。

我们今天见到的陵墓,是经过两次扩建。一次1984年由福建省文物局拨款和旅美严复长孙女严倚云汇款,进行第一次修复,陵墓民间扩至359平方米;一次是2000年,经国家文物局标准,再次重修,墓园面积扩大到1680平方米,为福州市近代大型墓葬。墓周翠柏环抱,花木锦簇;墓前广阔田畴,风光绮丽,再现了严复当年描述的“鳌头山好浮佳气”。

当2006年严复故居和严复墓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岐作为福州第一批16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有关部门就开始勾画打造“严复故里”的美好蓝图。以严复故居为中轴,包括严复陵园、严氏宗祠和严复纪念馆,再整合风韵犹存的阳岐河段、驿道古渡、千年午桥、尚书祖庙和玉屏山庄等名胜古迹。先声夺人,旨在造势。作为名人故里,不但要有与名人相关的历史遗迹,还必须有良好的旅游环境。当然,有关部门也表示这需要一个长远的过程。

十年过去后,蓝图尚未实现。当今,有了新的契机,迎来了新的希望。从采风区情介绍上了解到,仓山区已将烟台山、怀安古窑址等历史风貌区和螺洲、阳岐、林浦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列入开发保护,打造仓山旅游特色品牌。严复故里一定会焕发新的风采!

本文选自《走进仓山》,图片来源于网络,由福地炎黄(ID:fudiyanhuang)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盗用必究

Hash:ae508c6e8316a5e49ba0cbcc54e9e9e4932a5521

声明:此文由 福地炎黄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