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重现!揭开北门瓮城遗址公园的神秘面纱

关注我们

△瓮城遗址公园入口

△瓮城遗址公园施工

△瓮城遗址公园俯视图

瓮城,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备受广大市民关注的北门瓮城遗址公园建设工程已接近尾声。13日,记者在工程建设现场看到,该遗址公园已初露芳容,恢宏气派的城门楼、蜿蜒曲折的城墙,让人仿佛回到了古时烽火连天的岁月。

高邮北门瓮城实质是双瓮城形制

从南入口进入施工现场,一块巨石上镌刻的“北门瓮城遗址公园”几个大字映入记者眼帘。顺着广场弯曲的小路来到城门楼前的工地上,木锯声、电钻声不绝于耳;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正在挥汗如雨地赶工期。据负责此次瓮城遗址考古工作的市文物专家李国耀介绍,按照州志记载,高邮城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建楼于高邮城四门之上,北曰制胜门、屏淮楼(位于现通湖路与中山路交叉口);南宋嘉定七年(1214),增设了四面库城(瓮城)。明清时期在内瓮城外侧增建了外瓮城(为现在恢复的残墙位置)。至此,高邮北门形成了双瓮城格局。此次因为现状条件的限制,我市仅恢复了双瓮城的一部分,所以市民目前所看到的瓮城遗址并不是历史上高邮北门瓮城的全貌。

△瓮城遗址公园双翁全貌

“原本我们也打算恢复老高邮城百姓口中的‘北门’(即明清所修建的外瓮城城墙及城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现场条件限制,导致无法整体恢复。为了尽可能恢复原貌,经过考古,我们确定了该城门的位置和形制,并在现有条件下通过门洞西侧残墙及东侧道路铺装变化,来进一步展示‘北门’的准确位置。”工地现场,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内瓮城城门楼为宋代所建无名称

听完了北门瓮城的大体介绍,记者继续向北前行,一座巨型城门楼矗立在眼前。该城门楼呈上窄下宽、矩形形状,大约有四五层楼高。其中,城楼的上部顶端有一个四角飞檐的两层木制凉亭,下部中间是城门出入口位置。“根据考古现场所发掘的城墙墙基情况以及相关史料记载,高邮北门瓮城应是双瓮城形制,所以有三道城门,其中两道南北向,一道东西向。在修复时,因两道南北向的城门一处目前附有高层建筑物、一处是通湖路与中山路交叉口,无法进行恢复,因此我们只将东西向的内瓮城城门和城楼,按照宋代形制进行了恢复。目前,恢复后的城门楼总高达16.3米,宽9.1米。”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恢复的门楼是按照宋代内瓮城门楼形制所建,宋代史料对其并无详细名称记载,因此这个城门楼现在也没有具体的名称。

△瓮城遗址城门楼口

为更好地观察城门楼的内部构造,记者进入城门,踏上一条长长的玻璃栈道。透过其中一块块透明的玻璃,记者清晰地看到了地下保存较为完整的木桩洞。“考古时,我们在此发现了这些木桩洞,后经过专家认证,为宋代城墙地基柱洞。为了便于市民观赏,我们借鉴了外地遗址恢复的成功经验,将这条通道设计成玻璃栈道。”该负责人说。

外瓮城城墙钢结构材料减轻对老地基的压力

参观内瓮城的城门楼后,记者跟随文物专家和相关负责人又来到位于公园北侧的城墙位置,发现这段城墙根基上有一块块陈旧的砖块。

△瓮城遗址公园施工

△瓮城遗址公园施工

“这是考古中,我们发现的建于明清时期的外瓮城城墙根基。这段城墙根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仅保留下了部分残墙。为了让市民更加直观地看到旧时城墙的风貌,我们对这段残墙实施了恢复和展示工程,目前整个城墙长度有400多米,宽5米多。”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整个修缮过程中,考虑到原有老城墙地基无法承受较大压力,他们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最终选用了轻便、耐用又安全的钢结构作为城墙的支撑物。同时,还把钢结构材料制成扶手和踏步安装在已恢复成功的外瓮城城墙上,以方便市民能够攀上古城墙,找寻高邮古城那段消失的记忆。

△瓮城遗址公园城墙

△瓮城遗址城墙根基

本文系高邮市新闻信息中心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4de25fd2369be2801a8c2bafa1eb350032497c09

声明:此文由 今日高邮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