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需要一种气节和一点血性!明末诗人陈佐才

陈佐才(公元1627年—1697年),字冀叔,别号睡隐子、隐石山人,出生于明朝摇摇欲坠的时期,原籍江西,后到云南蒙化府(今巍山县人)盟石村隐居。

后来明朝江山风雨漂泊、神州陆沉。1644年的时候,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将清军直接带进了中原

而这也使得明王朝本就垂垂可危的情况下,更是加速了灭亡的进程。吴三桂这样的叛徒,在陈佐才的眼里简直就是无恶不赦。

反清势力仓促间在福建扶起一个幼弱的南明王朝,与起义军残余联合在一起试图东山再起,不过因为势单力薄,这个小王朝一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而他也一直谨记着自己是一个汉人,渴望想要为国效力,随后陈佐才投军黔国公沐天波标下,不久便升为带有百十个兵的下级军官“把总”,希望为恢复大明出一份力。

云南地处偏远,沐天波表面上还能受到当地大多数土司的拥戴,局面还能勉强支撑。内地的反清力量大都集结到云南。

1662年,陈佐才被沐天波派往四川催饷。当他返回云南时,已经物是人非。永历已经逃亡缅甸,而清军占领了云南。

后来陈佐才听闻永历皇帝被吴三桂逼死,即使他拥有一腔热血,也无法阻碍明朝的灭亡。随着皇帝的死去,陈佐才也心灰意冷。

此时他在诗中写道:“拟从白首以为期,谁识于今独见遗。莫若结交山共水,死生相傍不相离。”

满怀亡国之痛的他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携剑隐居于蒙舍山麓。此时他便立志,一生都不会去向清政府妥协。

当时清朝统治者要求的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想要做到以习惯来渗透进汉人的思想。

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加强,社会上对清朝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为代表的习惯或者是政策慢慢接受。

而陈佐才则发誓此生“不顶清天,不践清土”,以示对满清的抗争和对故国的怀念。

他总是身披长发,身穿素衣,出行的时候,一定要骑着毛驴、戴上斗笠。而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脚不踏清朝的土地,头不顶清朝的天空。

他还收集雨水来饮用,这也是为了证明他喝的是天水而不是清朝的水。

晚年陈佐才为自己做了一个石棺,以此来表示自己到死也不会埋入清朝的土地之中。

据说石棺凿成后,他还约上几位亲友悠游畅饮,笑着说道:“姑试之,未知修短合度否?”

对于生死,表现得十分旷达,还自作诗挽道:“明末孤臣,死不改节,埋在石中,日炼精魄,雨泣风号,常为吊客”。后人遵其遗嘱,将挽诗镌刻于石棺墓上。

陈佐才的举动事实上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义士之名由此远扬。

要知道他所面临的可是改朝换代时期,在国家机器面前他却依然能够做到面不改色。而且身体力行在做着最后的抗议,这无疑是在彰显他的气节。

这一生他真正做到了其诗所言“撑风老干坚如铁,几度凌霜不改节”。

也许是由于统治者“收揽人心”的缘故,对个别“前朝遗老”进行“优抚”,又或者是其他的原因,陈佐才居然在山中小屋安然度过了余生。

而他也一直都奉行着自己是明朝人的原则,至死都没有去承认清朝的存在。

在他死去以后,家人便把他葬在了之前做好的石棺当中。

Hash:7745252ad4ac83dabb02c4dd418a922ce6947cac

声明:此文由 枫叶山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