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古寺

巍山古寺,举不胜举,东有虎伏寺,西有降龙寺,细数还有先觉寺、正觉寺、等觉寺、圆觉寺(俗称大寺)、玄龙寺(又名小寺)、北坛寺、西边大寺、慧明寺等。众多古寺,是构成巍山丰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辉煌南诏千年史。

建于1390年的巍山古城,城方如印,是一座活着的慢生活小城。城内寺庙建筑,是时光沉淀出的一座城的况味。我们知道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时,觉悟分为正觉、等觉、圆觉三种,在巍山的寺庙建筑,正是符合了人们认知世界的理念。先觉寺、正觉寺、等觉寺、圆觉寺的建筑方位,依次从古城西南到城南再到古城东北隅,最后到古城东面灵应山上,由低海拨逐渐升高,从寺庙名和建筑方位,均可探窥出建造的独特性,凸显出古城人的思想觉悟意识、人生理念以及生活态度,遵循了由粗浅觉悟意识到觉悟能力、功利圆满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先觉寺建在古城西南先觉村,规模不大,仅一小院,村民虔诚烧香拜佛。正觉寺位于古城南门外,始建于清代,又称“南耳寺”。正觉寺,曾一度沉寂,没了风铃声响,前些年南外的善男信女多方筹资,把正觉寺修葺一新。大门回文对“正气灵光灵气正,觉先佛地佛先觉”,道出了正觉寺所隐含的深刻寓意。正觉,是指自己觉悟了,正确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真相。当正确的觉悟形成时,才有等觉,帮助他(她)人觉悟,平等普遍地帮助别人觉悟,提高觉悟意识。

我臆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巍山古城内的等觉寺,就是最好的印证。等觉寺位于古城东北隅,又名报国寺,始建南诏(唐)1418年,由蒙化土知府左氏与寺僧无用重修,明清两代多次维修。等觉寺座北向南,前为双塔、二门,后为太阳宫,东院为林公祠,西为昭忠祠。太阳宫是等觉寺内最雄伟壮观的建筑,如同饱经风霜的睿智长者,端坐了整整六百年,守护城池一隅。等觉寺建筑布局严谨,集塔、寺为一体, 技艺高超,是研究明代早期木构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历史、文物价值极高。2013年,国务院公布等觉寺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初期至上世纪末,等觉寺由巍山县医院保护使用,作为救死扶伤的场所,演绎过多少人间生离死别往事,21世纪初县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后,县文物保护单位对等觉寺又进行了修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在等觉寺境内建成了南诏博物馆,成为巍山前世今生的缩影。

如今,等觉寺重放光彩,络绎不绝的海内外宾客,入寺驻足,赞不绝口。双塔上悬挂着的风铃,昼夜不舍地摇曳,清脆的铃声回响,这无疑给古城平添了庄严、神秘、禅意,历经数百年,装点着古城品相。

城内等觉寺,东山圆觉寺。圆觉寺,距离古城三公里,是云南著名的佛教圣地,亦是佛教建筑杰作,该寺于明1465年由蒙化土官左氏所建,明万历年间及清代增新扩建。寺庙依山就势,层楼叠阁,递次迭升,建艺高超,一进四院,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10余殿院组成,山门外素有“浮图削玉”美称的双塔耸立柏树群间。主殿大雄宝殿,悬挂着“宇宙大雄”的横匾,这是巍山独有的文化特色,其中蕴含着一段明代状元杨升庵的佳话传说。

圆觉寺,历代骚人墨客慕名来游,吟咏题和,流传千古。明代郡人朱光霁赞其景:“高阁高悬,低阁低悬,僧在画中看画;远山远列,近山近列,人来山上观山。”明代状元杨升庵驻游时,留下“一水抱孤城,烟渺有无,拄杖僧归苍莽外;群峰朝叠阁,雨晴浓淡,椅栏人在图画中”珍贵墨宝;玉屏山櫵题联“暮鼓唤醒眠云客,晨钟催回望月僧。”都突出了圆觉寺蕴涵的人文情怀。“大寺(事)不大,小寺(事)不小”,却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觉悟意识。

巍山古寺,以一种静态的建筑美,遥远的历史风骨,无情似有情,无声胜有声;以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熏陶、滋养、润泽着南诏后裔,让南来北往的游人也受到滋润。

作者:陈美兰

编辑:陆向荣

Hash:41da7e01c49b2377ec6592fa44d58446a4b4c2eb

声明:此文由 巍山消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