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曾经的书院竟有这么多,原来我的母校还这么牛!

<每晚推送,拉仇恨>

探店推广合作微信| chb0735

书院

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

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

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

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太室山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石鼓书院江西上饶鹅湖书院等。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濂溪书院

湖南桂阳(今属汝城)

嘉定十五年(1222)知县周思诚以是县为理学大师周敦颐“过化”之地,建书院于桂枝岭,以奉祀并名“濂溪”。置学田40余亩,收租谷180余石,招“三十余生,课试于中”。宋、元之际废。明正德间,邑人御史范辂、巡按毛伯温捐资请知县陈德本重建。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县余兆先增建讲堂、学舍,并由罗洪先作记,以倡其学。清顺治八年(1651)毁。康熙六年(1667)知县黄应庚重建,以僧守之,遂供佛像。十年,知县盛民誉(一作盛名誉)筑庵于旁,迁去佛像,扩建讲堂、斋舍,可容生徒百余人。吴三桂作乱时,院田为僧众侵占,五十八年知县董正祥追回。教学“贵博学、审问、慎思、明理”,而“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光绪末年,知县董桢祥改为濂溪高小。民国时改为濂溪学校。

文明书院

湖南永兴油市乡

文明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曾在此短期囚禁。地下党员林尚书、刘耀华、田丁等同志在此工作过。解放后,三度更名,1969年正式改为油市中学。

金陵书院

湖南永兴

现存建筑兴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由“金陵书院”、“聚德堂”、“保婴堂”三部分组成。院内有“钟山遗秀”、“重修碑记”等碑刻5块,大门首“金陵书院”几个遒劲大字仍历历在目。金陵书院,位于蕲州镇,是黄冈仅存的古书院遗址之一。为清代旅蕲南京人集资兴建。

珠泉书院

湖南嘉禾

清道光三年(1823)知县鄢翔捐俸倡建,以地临珠泉井,故名。有大门、前厅、讲堂、后厅及正谊、明德、修德、进业四斋。订有《珠泉书院条规》,规定每年招正副课生员15名,正副课童生30名,补课10名;每月官课1次,馆课5次,正课连考3次列三等者降为副课,副课连考3次列一等者升正课;聘“人品学问优崇者”为山长,“按期讲贯经史”。二十四年知县达麟兴增建珠泉亭,撰“逢人便说斯泉好;愧我无如此水清”联以警士。然其时学田甚少,“延师主讲,左支右绌”。咸丰七年(1857)知县哀慧业、陈仲国相继增置田亩,聘请山长费用始“可无虑不敷焉”。同治二年(1863)知县吴国仲重修,并增学田至229.6亩。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院舍。先后主讲者有善化吴绂荣、临武黄云汉、桂阳邓丙明、祁阳李馥、县人廖如遂等,“皆重品节”,“笃学尚志,以励士习”。二十八年县人雷飞鹏以宜章县学训导兼主院课,“与诸生设论旧闻新制”。次年改为官立小学堂。民国间先后改为县立甲种师范、高等小学、嘉禾县中、二中等。今为嘉禾县一中,书院建筑尚存前厅、珠泉亭等16间,计2150平方米。前厅所悬“端品殖学”巨匾,及院长黄云汉所撰“珠自辉,玉自媚,怀抱有真,一出便为稀世宝;泉名廉,水名让,鉴观不远,他年应记在山清”,与“劝学莫先乎我;当仁不让于师”二联,皆为当时遗物。

子龙书院

湖南桂阳

明洪武中守御千户李源善战事之暇“颇涉文史”,以三国时赵子龙曾兵定桂阳,因建书院于城东鹿峰山下,并奉祀子龙。清代废,仅有楹联“须将武备兼文事;敢以贤劳废圣功”传世。

鉴湖书院

湖南桂阳县城西余田舂陵江畔

清咸丰间乡人倡建于鸬鹚塘(今余田),同治十一年(1872)落成。以前临鉴湖,故名。有大门、讲堂、大成殿、校正厅、山长居室、鉴湖局、八角亭及天、地、玄、黄四谷仓等,共四进,凡60余间,占地24亩。学田948.5亩,年收租谷1741.97石。光绪九年(1883)邑人山东巡抚陈士杰至院并作序,教诸生“浠踪濂洛”、“讽诵经史”,“涤虑洗心”,以成“有道之儒”。宣统元年(1909)改为高等小学堂,旋改为县立小学。1945年改设私立鉴湖中学。1951年改为桂阳三中。今为余田鉴湖初级中学,书院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玉峰书院

南安仁龙市乡玉峰岭

古时的玉峰书院早已倾圯,位于龙市乡玉峰岭,周围满是苍松翠柏,古木参天。北宋年间周必大游学于此,潜心学习,不久终中进士,入朝为官,后官至宰相,受封为“益国公”。可惜,昔日胜景湮没在历史尘烟中,只剩下一块“玉峰书院”的牌匾让人常生怀古之幽思。据史记载,益国公周必太从朝廷告老回乡,把玉峰书院作为第二故乡,执意在玉峰书院讲学,奉献余生至此,朝廷为了表彰,特意将书院方圆数亩田地赐予他,玉峰书院就是为宋相周必大而建。如今只能在玉峰山脚的中心小学看到从山上拓下的玉峰书院牌匾了。

观澜书院

湖南资兴

又名酃泉书院、酃醁泉书院,此名得于附近远近闻名的酃醁泉。据曹氏族谱所载《重修观澜书院纪实》碑文“斯堂经始于绍定辛卯”。绍定为南宋理宗年号,经查“绍定辛卯”应该为绍定四年,即1231年,是目前所知郴州所建最早书院。书院创立者曹行锡,为南宋绍定年间进士,官至巴州刺史。为教育曹氏后代,特在今资兴七里柏树村创立曹氏之家族书院。院中“观澜”,取自《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元代郴州教授左元龙在重修碑文中也称出自孟子之语“观水必观澜”。书院建成后,培养了一大批人材。在历代科举考试中,出了一个状元,共六个进士。书院在元成宗时曾经大放异彩,短短的11年间出了三个进士。其中在大德元年时,出自书院的曹一本与曹一筵在科考中竟然分获状元与二甲第一(科考第四名),真是千古佳话。在当时地处偏远的资兴,一个小小的曹氏家族书院竟能如此,足见文风之盛!书院在清朝时仍是颇具盛名,晚清名臣张之洞特为书院题写对联: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世事沧桑,书院曾经三次战火焚毁,多次重修。如今所见为民国年间重修,占地面积已是不足曹氏族谱所记之六分之一。

清溪书院

湖南安仁

“熊峡蹲其前,凤岗翼其左”,“首称”安仁山水之胜。宋周必大曾读书于此。嘉定间知县王槐建为书院。元至正二年(1342)知县王显重修,有讲堂、两庑,置膏火田租18石,命教官吴本诚“礼益生徒,俾礼义化成,人人为君子之归”。后废。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教谕闵文振重建。清代废。

辰冈书院

湖南郴州兴宁(今属资兴)

又名辰冈书堂。宋咸淳九年(1273,一作嘉熙二年<1238>),乡绅袁文敷创建于石山,“以馆其旗人之俊者”,设义庄以供费用。教学“大抵详于进取”,“以激励其族焉”,本“问辨乎义利之眼界,体认乎刚柔之善恶,克己去私,以复本然之天理”之旨,成就甚众,与曹氏所建“观澜”、焦氏所建“文峰”同称程水三书院。元至元三十年(1293)重建,设堂长掌教学、设掌庄管理经费。明洪武三十年(1397),族人给事袁克俊迁建于辰冈山阴,“栋宇峥嵘,规模宏大。凡材质等费,计钱三百缗有奇,皆族人竭力鸠集”,各家又随“家力之厚薄,量其所出所得,捐钱四百缗有奇”,增置田产,“以为教养修葺之资”。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知县耿念劬作《辰冈书院续记》,以“纪书院、学庄之实”。嘉庆间圮废。同治二年(1863),知县万时若以书院私于一家一族不能久远,合三书院之资,建书院于辰冈故址,取名“程水”,以“示大公”。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程水书院为程水高等小学堂。1941年改名鹿鸣乡中心国民小学,1951年改称辰冈高小。1969年拆除。

养正书院

湖南宜章

原名玉溪书院。明永乐间邑人邝玺创建于玉溪河畔,故名。后废。清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吴德元建义学于文昌阁故址。四十二年邑人吴德汉迁建于城南水口山,有讲堂、文昌楼等,可居生徒80-90人。六十年,知县卫际可“以其规模少隘,来学者或不能容”,改桄榔山景星观为书院,更名“养正”。有敬业堂和果行、育德二斋。嘉庆间,置学田121亩,年收租224石。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县邵绶名重修。咸丰时,邑绅蒋启贵增修讲堂,题名“讲易山房”。山长历来“例须举人”,后以经费不足,常以两教官更迭兼任。每月官、斋2课,分别由县令、山长主持,课时文1篇,试帖诗1首。生员分超、特、一三等,童生分正、副取,各给奖赏。另设首事2人,“经理公款,由山长遴派住院生员充任”。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时改名阁色高小、湘南中学。旧址今为宜章县一中,遗迹几无存。

双溪书院

湖南临武

明嘉靖十七年(1538)按察副使姜仪建于东门外,初名武溪书院。二十三年(一作万历中)知县谭一召为记姜仪创始之功,乃以姜之号侑溪为院名。邑人胡士奇撰记以述其详。清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贾珌、十九年知县陈琬相继修葺,取武溪、贝水之义改名“双溪”,置学田100余亩以供膏火。本县罗从虎、罗宗瀛曾任山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官立小学堂。今为临武县一中。

汉宁书院

湖南兴宁(今属资兴)

原名文昌书院。明万历五年(1577)训导王似创英选会,日与资深学优者会文,又建书院于县学东为课士之所,中祀文昌,故名。“亲为讲说,至宵乃罢”。天启间,知县汪梦尹改建于明伦堂后,五年(1625)饶阿陈捐文昌祠田租120石。明末,院废田失。清康熙八年(1669)知县耿念劬重建,并捐俸择师,以授俊秀子弟。四十三年知县谢乃实复迁至县学东。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王伯麟迁建于城西北隅,有大门、敬业堂、魁星堂、文昌楼四进;另辟射圃、射亭、关帝祠(武庙);清复明文昌祠田,改为学田。聘“端士”郭启悊为山长,“来游者日益众”。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李允性重修,改名“汉宁”,“每月亲临课士,谈经讲义,成就甚众”。二十二年知县罗绅扩建斋舍10间,复并入故有义学,自作记,以明其兴学而“务实行”之旨,戒诸生“毋以名应”。四十年知县邓家燕、山长唐范兹改前半部为考棚,号舍可容五六百人,“造士”、“选士”始合为一处。嘉庆十五年(1810)教谕孙铤、山长段鹤园扩建考棚,加号舍60间。二十年知县李之梓、山长蔡允桂新增膏火田租137石。次年,又清复隐占学田。自后多有修葺,兴学不断。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汉宁高等学堂。今为资兴一中。

宜溪书院

湖南安仁

原名南湫书院。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县谢之藩创建。后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县谭崇易重建,改名“宜溪”。置外舍为考棚,内舍为诸生藏修之所,“规模宏敞,堂阶肃然”,计有东西辕门、朝门、龙门、左右碑亭、点名官厅、文昌楼、奎星楼、讲堂、斋舍等。嘉庆间制订条规,规定每年招童生正课12名,附课20名;诸生各立功课簿1本,将清晨、午间、灯下功课逐一开入;每日上堂讲书,人疑难者可“不时登堂质问”;每月官课2次,馆课4次;每课“四书”文1篇,诗1首,间出经文、经解、策论,每篇约300余字。课卷发下,得“转相阅看”;落后者阅前列之卷,前列者阅落后之卷。又订有《经费章程》,规定掌故束修、生徒膏火,及门夫斋夫工食银之数。光绪二十八年(1902)先议改为小学堂,后改为校士馆

安陵书院

湖南永兴

清雍正九年(1731)知县刘崚生创建于按察司街,以永兴古号安陵,故名。乾隆初知县侯国正迁建于梧桐山凤凰宫左,有学舍3间。十八年(1753)知县康锡侯再迁至县署东宋濂溪书院故址。屋为三进,有讲堂、学舍、门厅等12间。四十一年知县李荣陛三迁至布政司街,以“士不造无以使之成,士不技更无以使之励”,前建考棚,后为书院,祀文昌,集诸生肄业其中。自乾隆十年始置学田,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有田129亩,年收租谷以供馆师束修、聘金、生童膏火及月课、酒席、纸笔之费。同治五年(1866)知县陆典臣倡建于城西黄嵩山黄得和故宅,“为栋九、为厅七、为亭四、为斋舍卅有四”,有魁星楼、文昌阁、文昌殿、景贤祠(祀韩愈、周敦颐),通德祠(祀二黄)等建筑,并从地下掘得一对石狮置于门前。光绪末停办。其址今为永兴一中操场,院舍无存,仅遗石狮置于校门前。

培英书院

湖南桂东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乡人士以其地远距县城,“难于就县肄业”,捐资合建书院,有角门、大门、讲堂、含辉阁(祀文昌帝君)、倚山阁、临江楼、光霁亭、爱莲池花园等,规模宏敞,内有学舍22间,为肄业处。郭义贤等捐田租200石,为束修膏火之资。道光五年(1825)士绅以修燕崖桥余资迁建于沙田清平市北冈山,并将原燕崖渡租84.4石改作书院膏火。同治间,书院废。

东山书院

湖南郴州

唐代刘瞻尝筑堂读书于城东,其地“势据高阜,山环翠绕,仙岭峙其北,郴水经其南,磅礴郁积,秀气成采”。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署知州满州正黄旗人刘世喜寻书堂故址始置书院。三十七、三十九年知州裴直方、侯云汉继成。有大门、朝门、讲堂、饭堂及斋房40间。四十年聘“人品学问重于一时”的“江南名士”狄西岩主讲。其设教,“忠告善诱,严肃整齐”,“一时担簦景从者,不但本州文人,即各属有志之士,亦皆于于而来,无不心悦诚服”。然其时尚无膏火,诸生终“不能挟资久居”。五十八年知州刘尔芊等捐钱780余两,发商生息以作膏火,复“延师招学者肄业其中”,公余则亲为训课,一时学者多至斋舍不能容。嘉庆间,捐置银钱、田亩者不断,计有银1167两、制钱463.4千文生息,年收租谷235.6石。嘉庆二十五年(1820)又并入濂溪、景贤、白莲三书院田租205.6石,以资生童膏火。规定每年二月初三祭文昌后起学,十一月初三散学,馆师束修、薪水、聘金、节仪等银269两、米7.2石,生童月给膏火银3两,奖赏除外,看司、更夫工食银各6两,门役月给米3斗,菜钱150文。

龙谭书院

湖南桂阳

清光绪十年(1884)邑人兵部侍郎陈士杰、选用知府颜锡蕃等捐建于大凑山南麓,以前临龙潭,故名。有讲堂、大花厅、至圣殿、文昌祠、奎星楼、斋舍等,院左建陈、颜二公祠,记其创始功绩;右建崇文祠,“以祀捐资襄建书院及董事之劳勋者”,陈捐置经史图书218部,内有《海国图志》、《格物入门》、《格致课存》等“新学”书籍,及《崔山书院课艺》等。订立学约12条,章程19条,规定招生“按捐定额,凡一团一族有捐钱至八百串以上者,永定课额一名”,“另设公课四名,通州人士皆得与考”;肄业生由知州甄别录取送院,每三年甄别1次;每月3课,2课“四书文及试帖各一艺”,当天交卷,1课“经艺及杂体文井古近体诗各一艺”,3天内交卷;功课“经生并习”,每日读诸经注疏5页、史书10-20页,“此外如性理、小学、词章、经济诸书,皆当流览,以广闻见”,每人“发日记簿一本,逐日功课即于每日掌灯后分别注明,如某日看经若干页,看史若干页,温习何书,摘抄何书,作诗文若干首,逐日记载,五日一送主讲查核”。时山长为“湘中夙学”文纬,其学重训诂,“朝夕与诸生网罗旧帙,驰骋百家,以求各有心得而后已,暇则涉猎徘偶、声律之学,以备选举”。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中学堂。1920年改名省立第十四联合中学。1929年起,改为职业学校,办有染织、陶瓷等科。今为桂阳一中。

我们邦主的母校也是其中哟!

你呢?

你知道

你的母校

曾经也有悠久的历史不?

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

Hash:86e4c2fb2f2ff4b0dd861db523d02a0467a6c259

声明:此文由 郴州吃货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