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中崛起的传奇古镇,府谷这个沙梁古镇惊艳了时光!

陕北之北

在漫漫黄沙和青青草原相接处

长久作为封建王朝的边疆

屯兵御敌血染朔风

再强的武力

砍不断底层人民的联系

再重的雄兵

也截不住民族交融的旋律

见证这一切的沙梁古镇

榆林失去九边重镇之职后

无意中被岁月尘封

如今

它拂去时光的面纱

在茫茫塞上美成一处传奇

01

古镇传奇

沙梁古镇的历史

并不像延绥36堡那么久远

但是它一经问世

便风采无二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

滋养空前的经济繁荣

迅速成为清朝民国时期

璀璨夺目的边塞古

沙梁古镇的繁荣

要从清朝对蒙汉交接地解禁开始

清朝建立之初

为了解决游牧民族和屯垦汉民之间

绵亘数千年的冲突

统治者下令在交界地带封50里禁地

在此区域内

蒙古人不准南下牧马

汉人不准北上屯垦

后期解禁后

沙梁古镇平地崛起

成为晋陕蒙接壤地区

极有影响力的经济重镇

清朝同治年间

朝廷军队和提督率部驻扎在沙梁

光绪年间

直属朝廷的西监垦务总局

其一分局也设在沙梁

沙梁成为走西口途中

最重要的一个市镇

每年春天

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沙梁经过

到关外的禁地屯垦种田

秋天收获后

再浩浩荡荡返回关内的家乡

沙梁一地

见证了陕北民歌中

无数个《走西口》的悲苦情仇

从沙梁经过的

不只是走出西口屯垦的汉人

还有与内蒙外蒙贸易的晋商、陕商

乔家大院第一代创始人乔贵发

就是通过走西口

从一个老光棍变成如日中天的富商

每天络绎不绝的驼马商队

在沙梁古镇留店住宿歇脚打尖

滚滚财源涌入沙梁

在一片渺渺的黄沙地中

高院大宅平地拔起

在荒凉的大西北

缔造了一个神奇古镇

02

古镇风采

沙梁古镇经济腾飞之后

经历的并非太平盛世

清朝和民国期间

数次遭到匪徒剿袭

城垣遍体鳞伤

居民四散逃离

再加上西口彻底开放

民国期间

有更多更便利的途径

让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获得物资

沙梁的地位便日渐式微

建国后沙梁地方乡镇的地位也没保住

沦为陕北一个默默无闻的自然村

但这也才让沙梁的古迹保留得原汁原味

没有受到发展变迁的过多干扰

清朝同治年间的提督府

基本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宽厚的石砖、青砖

在风雨的剥蚀下

泛着经年累月沉淀的雾白

朦朦胧胧显示着岁月的痕迹

简练敦厚的建筑风格

带有西北地区特有的厚重苍凉感

站在楼院门前

人会有一种恍然进入《新龙门客栈》的错觉

仿佛一闭眼

风起云涌的大漠就要拥围住楼院

而它所有的建筑细节

似乎都在悄无声息对抗风沙肆虐

只有杂草丛生的楼顶

提醒着观客们

这里的风沙已经被扼住喉咙

没有机会肆意横行

几户富裕人家的老宅

也在岁月流转中

保持着最后的倔强

简练的檐廊和敦厚的大门

固执地保持着顽强的挺立

无惧风雨晦朔

其中一处宅院

像极了金镶玉沙漠客栈

气势无垠,让人豪气倍增

墙体比之中原地带宽厚近三分之一

门窗被深深拥陷在墙内

远远打量

如同一头蛰伏的雄狮

浑身散发着排山倒海的力量感

古镇里的垦务分局大院、蔺家大院

德合全染坊缸房、玉泉当铺、玉泉

严家大院、盐厘、关帝庙等

都是带着历史沧桑感的清末民初古宅

03

古镇新颜

“云游”沙梁古镇

不仅可以追寻历史的脚步

抚触具有明显时代印迹的衙署古宅

也能领略今天的塞上风光

见证浩瀚无垠的沙漠成了历史

塞上人在艰苦卓绝的治沙之后

欣赏满眼盈绿

沙梁古镇在两河交汇处的平原

两条缓缓流淌的小河

用清澈的河水润泽了古镇的温柔

也让古镇人感染了明丽甘甜之感

沿着新修的平整街道前行

林立在一旁的铜塑雕像

惟妙惟肖

有走西口的庞大驼队

有背井离乡的屯垦农人

有沿街叫卖的货郎小贩

有供人驻足休息的茶馆小摊

让人阅尽世俗百态

看遍人间烟火

沿着石孔桥穿河而过

趣味性十足的欢乐古镇豁然眼前

拇指粗的网绳密密匝匝

高高垂下

攀爬在荡荡悠悠的网绳上

保持平衡成为了最难掌控“秘籍”

一眼看过去的旧市古街

斑驳的墙面

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

古镇的神秘是让人捉摸不透的

它似乎埋藏了许多往事

向过客娓娓诉说古老的故事

在这古色古香的镇子里

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动

在这里时间如同放慢了脚步

岁月好似有了等人的柔情

沙梁古镇这个大漠里的奇迹

像茫茫黑夜中的一颗明珠

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来源:榆林文化旅游

Hash:b0b37548aa29dd1a1a5314bd19732400253b0f01

声明:此文由 驼城快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