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督军府院里的那座进山钟楼

“进山”,现称梅山,位于太原市府东街西口督军府旧址院西北隅。明、清时为巡抚衙门放煤的地方,因煤多似小山,故称“煤山”。1911年10月29日,辛亥革命太原首义成功,被推为大都督的阎锡山改抚院为都督署,后改称督军府,又于民国8年(1919年)旨意在煤山原基础上再度从左、右、后三面积土叠石,扩大加高,建成东西有山脉形状,处积土叠石,建造园林,遂成山景园,改名为“进山”。山顶部建有钟楼称“进山钟楼”。

民国时期的进山钟楼

何以为进山?其据传其寓意:一是要“改进” 山西,使山西“进步”;二是并取《诗经·子罕篇》“譬如为山”、“进吾往也”中的“进”“山”二字,合之称为“进山”,有“前进登高”之意;三是《论语》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之意。其意义是,比如平地堆土造山,开始只是倒一筐土,但坚持下去,就有成山。借以激励后人努力奋进。

阎锡山在山西的政治地位得到巩固之后,开始对明清时期的巡抚衙门陆续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其工程大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民国七、八年(公元1918—1919年),首先新建了礼堂(时名为“自省堂”,现在改名为梅山会议厅),接着又新建了“进山钟楼”(现为梅山钟楼),在穿堂、二堂后,修建了一栋面阔10间、进深 2间的二层木楼,当时阎锡山就在此楼办公。对东花园进行了部分改造扩建。

日本人相册中的进山钟楼,原注释为“省政府时计台”

扩建后的进山园林东西宽约十丈八尺,南北长三十六丈,山体高十余丈,占地面积约六亩多,山间有数条小路,皆置石阶可攀登而上,直至山顶,山上建钟楼一座,上有自鸣钟,每到正点,发出震耳的钟声,久远都听得清晰。

第二阶段即1932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这一时期,阎锡山复出,任绥靖公署主任,改建明、清巡抚大堂为绥靖公署二层大办公厅,时称一楼。改建原巡抚的门为绥靖公署二层门楼,门楼东西两侧直至大堂的廊房改建为对称的前后两组廊楼,并将原大堂后的穿堂、二堂改建为两座二层楼,称二楼、三楼,日伪统治时期,二楼、三楼才陆续竣工。1945年日军投降后,阎锡山返并,高级官僚搬入二、三号楼办公,此外在大堂西侧,拆除关帝庙、酂侯祠,修建西花园及厨房、餐厅、库房等建筑,在东花园新建“中和斋”等建筑。

现在的梅山钟楼

1929年开始拆除前清大堂,兴建省政府办公大楼,并准备陆续对原督军府进行大规模的翻修扩建。中原大战,阎锡山兵败下野,逃居大连,1931年8月回到五台河边老家。原督军府的兴建扩建工程停滞。

山西省银行发行的民国17年5元券,中心图案为进山钟楼

“一·二八”日军侵入上海的战事爆发,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2年2月27日太原绥靖公署成立,阎锡山复出,总管山西、绥远两省军政。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开始,再度对其原督军府和清代巡抚衙门内的二堂、穿堂、门楼、廊房等建筑陆续进行了翻修改建,均为二层楼结构。新修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带有近代西洋建筑的色彩,但仍不失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的风格。它兼容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改建后的原督军府大院仍沿明清布局,座北朝南,中轴线上与门楼相对的四栋建筑分别为一楼(原大堂)、二楼、三楼(原穿堂、二堂)、其后四楼、清御书楼、自省堂(梅山会议厅)、进山楼(梅山钟楼)。轴线两侧对称建有廊楼等附属建筑,总占地面积约 3.5万平方米。

山西省银行发行的民国17年5元券背面

进山,高约20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约100米。山设中、东、西三路,均置石阶,可拾级而至其顶。山之中部有“当仁洞”,洞门上“当仁洞”三字为隶体,阴文,非常清楚。洞内有清嘉庆年间镌刻的三米高的“虎”字大碑,酣畅淋漓,雄伟异常。沿壁嵌有乾隆御临的五言兰亭诗五首。洞顶有平台三层,全石堆砌。高层有八米见方之平台,上建底边近四米的钟楼,一层群门,二层有窗,三层嵌有四面巨钟(为当时之标准时间),四层为尖形钟顶。民国以来一直为太原城标志性建筑之一,在民国山西省银行1928年版5元券上作为主图景以记之。

解放后,太原市民习惯上还称之为“煤山”, 而文字表述为“梅山”,实际上现在“煤”、“梅”均无也。

来源:集草居的博客 ,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c594a2cb56121d2165b23e40cac53c1e53615895

声明:此文由 老醯儿谝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